(0450)聊聊清明节

吕长鸣

<h1><br></h1><h1><br></h1><h1><br></h1><h1>聊聊清明节 <br><br>2010年04月04日 <br><br>----------- </h1><h1><br><br>清明节是咱们中国人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就是扫墓祭祖。但不知您是否知道,中国最早的春季祭祖时间并不是清明节,而是寒食节。寒食节才应该是中国人春季祭祖扫墓的正日子。 <br><br></h1><h1><br>【清明】 </h1><h1><br>“清明”实际上只是一个节气,是中国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歌”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的“清”指的就是“清明”。 </h1><h1><br>由于“清明”这个节气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在家里猫了一冬的老百姓都想借此节气到来的契机,相约到郊外去踏青、观花、放风筝、荡秋千,寻找和感受一下春天到来的愉悦。</h1><h1><br>“清明”这一天还是中国传统中的城隍爷外出巡查的日子。城隍爷出巡时,庙里的各路香会都跟随在后,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耍五虎棍的,所以不想去郊外踏青的人,还可在“清明”这一天到城隍庙里上香祈福、观看城隍爷出巡、逛庙会。</h1><h1><br>日久天长,“清明”便从一个普通的节气,演变成为了一个被所有人关注的民间的节庆日子了。 </h1><h1><br><br>【寒食节】 </h1><h1><br>历史上,“清明”一直只是节气日,不是正式的节日。按照咱们中国的传统,“清明”的前一天倒真是一个正了八经的节日,这个节日就是“寒食节”。 </h1><h1><br>寒食节出现的时间很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节日的由来是:</h1><h1><br>春秋时期晋国人介子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这一群人在流亡的途中缺衣少食。有一天,重耳因为几天没有吃的食物,快要饿死了,这时介子推“割股奉君”,也就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让重耳吃了。事后,重耳知道了实情,很是感动。重耳在外流亡了十几年后,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了晋国,并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 重耳得到了天下后,分赏追随自己的有功之臣。介之推认为重耳之所以能够得到王位,实为天意,虽然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一定的功劳,但是君子“不言禄”。于是介之推便背着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了。<br></h1><h1><br>晋文公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带领着人马前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但是绵山的面积很大,怎么着也找不到。这时候,有几位无知的人便想出一个损招,撺掇晋文公放火烧山,想用这个办法迫使介之推出来。晋文公一时糊涂,便采取了这个办法,放火烧山。但是大火着了起来后,仍不见介子堆出来。等到大火过后,人们在到山里寻找,发现介子推和其老母在一棵被烧焦的大柳树下拥树而坐,已经死了。据说在介子堆没有被烧毁的衣襟上还留下了一首用血写的诗:<br></h1><h1><br>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br>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br>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br>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br><br></h1><h1><br>晋文公深感愧疚,于是便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山上为介子堆建祠,并且下令:今后每年的这一天,大家到要到介山为介子推进行祭奠活动。想到介子推是被烧死的,晋文公还下令,从这一天的前三天开始,全国各地都不许生火,吃饭只能吃冷的食物,以此纪念介子推。</h1><h1><br>后人便将祭奠介子推的这一天称为“寒食节”。<br></h1><h1><br>【寒食节的时间】 </h1><h1><br>寒食节在春季,按照民间的传说:寒食节,也就是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应该是冬至后的第106天,正好是当年清明节气的前一天。</h1><h1><br>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106天,是清明节气的前一天。似乎时间说的十分准确。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寒食节的具体时间实际上已经很模糊了。</h1><h1><br>寒食节是冬至节气后的第106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法的变化,按照现在使用的历法,寒食节这一天已经不是冬至后的第106天了。按照节气计算,冬至到清明,中间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也就是说冬至这一天到清明是105天。如果我们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冬至后的106天是寒食节,那寒食节就应该是清明节气后的那一天了。但按照传统说法,寒食节是清明节气的前一天,那寒食节就应该是冬至后的104天了。</h1><h1><br><br>【“新旧百寒清”】 </h1><h1><br>在中国北方,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新旧百寒清”。从这句俗语可以看出虽然寒食节的时间模糊了,但是冬至后的第106天就是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气的前一天的这种说法儿却保留下来了。</h1><h1><br>“新旧百寒清”这五个字是什么意思呢?</h1><h1><br>“新旧百寒清”指的是“新坟”、“旧坟”、“百五日”、“寒食” 、“清明”。</h1><h1><br>说的具体一些。</h1><h1><br>“新坟”,指的是逝去时间不满三年的逝者坟墓。在清明节的前四天,应该是到新坟前扫墓祭奠逝者的日子。</h1><h1><br>“旧坟”,指的是逝去时间超过三年的逝者坟墓。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应该是到旧坟上扫墓祭奠逝者的日子。</h1><h1><br><br>“百五日”是“第一百零五天”的意思。这一天现在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时间的概念。前面说了,最早的寒食节是冬至后的第106天,那么寒食节的前一天就正好是“百五日”。</h1><h1><br>“寒”指的是“寒食”。“寒食”这一天现在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讲究了。这一天所承担的文化内涵都已经转移到清明节这一天了。</h1><h1><br>“清”指的就是“清明”。</h1><h1><br>为什么传统中,老百姓扫墓祭祖要放在“新”“旧”这两天呢,而不在寒食、清明这两天呢?仔细想一想,古时寒食节这一天虽应是春季祭祖的正日子,但是在这一天,国家和皇家是要举行很隆重的春季祭祖活动的,也就是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一天应该是国家公祭之日,所以私人的祭祖活动,也就是老百姓的扫墓祭祖活动便在寒食前的这两天进行了。</h1><h1><br><br>【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 </h1><h1><br>寒食节从开始出现,就是为了祭奠逝去的人,也就是祭奠介子推。这种做法逐渐传开后,民间老百姓也在寒食节这一天祭奠自己的先祖了,寒食节便成了中国传统中祭奠逝去先人的日子,后来国家大一统,春季的公祭日也就确定为这一天了。</h1><h1><br>由于寒食节的时间正好与清明节气的时间相连,再有就是逝去的先人墓地多在郊外,传统上的清明节气这一天是要到郊外踏青的,寒食节的祭祖也要到郊外,所以中国人便逐渐地将二者合一。</h1><h1><br>据说寒食节和清明节气合二为一的时间大约在隋唐时期。到了宋朝“清明”这一天逐渐取代了寒食节,“清明”也就从节气上升为了节日。这个节日是以祭奠先人为主,郊外踏青为辅。等到了明清两代,寒食节便彻底退出节日的范畴,清明节气彻底变为了清明节。到了民国时期,文明风气大开,当时的政府提倡清明节的节日活动中,又加入了植树的内容。 </h1><h1><br><br>寒食和清明二者合一,为什么“清明”能够保留下来,“寒食”却逐渐被人忘了呢。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清明”是一个节气,“寒食”是一个节日。节气的存在基础要远远高于节日的存在基础。特别是祭奠先人的内容,又逐渐的全部转移给了清明。正因为这样,寒食节便逐渐的被人遗忘了,而清明这个节气日,也就逐渐地从单纯的节气日,变成了春季祭祖和郊外踏青双重内容的节日了。 </h1><h1><br><br><br><br><br><br> <br></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