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 忘 三 线 厂

粗茶淡饭

<h3>1968年,毛主席老人家“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的最高指示,使上海的许多工业企业,纷纷从繁华的大上海搬到内地山区,安营扎寨,建造工厂,被称为上海“小三线”。</h3> <h3>所谓"三线",是从当时的战备角度来考虑,针对打仗的前线和二线而言,一般的概念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而在内地的三线企业,人们习惯上称“三线厂”、或者“小三线”。 那时,对于三线建设的总构想,确定了三线建设的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营”。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建设项目,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使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h3> <h3>  我县是皖南山区的一个小县,但三线企业确不少,全县有12个三线厂,在县城里还设立了“上海市后方仪表电讯工业公司”即:四工区,另外有一个683车队、计量站、通讯站等配套服务单位。因备战的需求,这些厂都分布在位于离国道线,或者省道线4至8公里山坳里。满目青山,群山环抱,如果你不是本地人,你那知道在这山沟里,还有红红火火的三线企业。从这些厂的名字看,都是引用了革命圣地、毛主席语录或诗词里的精华。韶山、井岗山、延安、东风、立新、长征、满江红、险峰、旌旗、星火、卫东、向阳,这些厂名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h3> <h3>在我县的十二个三线企业,是上海仪表局下属企业,其产品归属三机部、四机部管理。生产无线电配件、仪表、通讯器材配件等,红灯牌、美乐牌收音机的零部件,都是在这里生产的,然后用汽车运到外地装配。有些厂的产品还跟军工产品配套,驻有军代表。那时采取分散生产、集中组装的方式生产产品。据说:1979年在越南自卫反击战中,所使用的步话机,就出自我县的三线企业。</h3> <h3>三线企业是国家投资,要求小而全。即厂区与生活区配套,生产车间、配电房、锅炉房、食堂、大礼堂、医务室、托儿所、小卖部、洗澡堂等都有,有的厂还利用山沟水源,拦沟筑坝,建造小水库,解决用水问题。是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三线厂工作的干部、工人有的带着家属,有的是单身汉,因为征用土地等原因,也吸收了一些地方上的青年人到工厂里工作。三线厂带有半军事化管理,早上起床,广播里传来部队的起床号,晚上睡觉有熄灯号,早晨上班时,都要集中到操场做广播体操。整个管理有条不紊、次序井然,环境卫生、职工生活、文化娱乐、宣传教育都很重视,经常开展一些文化体育活动。每个厂都有兰球场,工人下班后打打球活动活动,厂与厂之间经常开展兰球邀请赛,到了礼拜六晚上,非常热闹,厂区都要放电影,影片都是从上海直接接来的,在各个厂区巡回放映,放的都是新子,也有内部片子,日本的《望乡》、《追捕》等电影,我是在三线厂看到的。</h3> <h3>自从三线厂在山区落户后,给宁静的山谷带来朝气。清晨的山坳里,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不时地从厂区传来高音喇叭的声音。“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社会主义好”、“打靶归来”、 “泉水叮咚”、“我爱你中国”等等,都是一些很有时代气息的歌曲。尽管大喇叭的音色远远比不上现今的音响,在那个年月里却是一道风景线,让住在山坳里的人们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了解国家大事,沐浴在时代的精神文明之中。大家都极其熟悉的中央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思想政治觉悟高,树立“人在大山中,胸怀全世界”的伟大思想境界。如今象那熟悉的高分贝、大喇叭的广播,现在已经很难听见了。</h3> <h3>1985年,根据需要,三线企业又相继迁回上海,结束了长达17年的山区生活。</h3> <h3>随着时光的流失,上海三线厂已成为一个特定年代的产物,然而,三线厂它给山区人留下了什么呢?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那些变化和发展。由于三线厂的到来,架起了高压线,通了公路。提前解决了山区人不再使用煤油灯的历史。加快了机械化程度。公路的开通给当地群众出门提供了便利,又沟通了山里人与外界的联系、开阔了视野,使当地人的观念得到改变。作为大都市的上海人,能扎实山区建设,开拓奋进、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给山区的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是工业城市,其生产的轻工产品,质量好耐用,尤其是生活用品,受到山区人的青睐。对山区人来讲,如果说认识上海,首先是从上海产品开始。第一次喝的啤酒是上海啤酒,尽管当时喝不惯,毕竟是土包子开洋晕。整箱的上海汽水放在车间,随便喝。大前门香烟、白兔奶糖、白猫洗衣粉、上海毛线、上海胶靴等等,经济实用质量好,深受山区人喜爱。在物资匮乏,凭票供应的年代,能享受到上海产品,应该说上海三线厂是功不可磨。</h3> <h3>  说到上海三线厂,我们家还有一段难忘的友情。</h3> <h3>在我家堂前的条几上,中间摆放着“三五牌”座钟,至今仍然在使用,这是我结婚时,当时任井岗厂党委书记徐景华先生送的结婚礼物。</h3> <h3>这是东方红材料厂的首任党委书记(坐着的),徐景华同志,原来是上海无线电七厂党委副书记,因上无七厂是东方红的包建厂,故徐景华同志1970年任东方红厂党委书记,1975年徐景华同志调到井冈山机械厂,任井冈山厂党委书记。昨天徐景华同志也来到东方红大聚会现场。🌷 💐</h3> <h3>当年徐景华先生在四工区办公室工作,我父亲在县革委会办事组负责,因工作上的关系,相互打交道很多,往来密切,最后带动了两家的往来。我结婚时,徐先生问:送钟可忌讳。我父亲说:不忌讳。就这样,我结婚时,徐景华和井岗山厂负责生产技术的朱大刚先生送了“三五牌”座钟作为我的结婚礼物。我和妻子结婚到上海旅游,吃住都在徐书记家,受到盛情招待。徐景华先生由四工区调到井岗山厂任党委书记,家搬到井岗山厂去了。徐书记的女儿小珣,当时在四工区上班,每逢星期天没事时,都到我家来玩。后了小珣对她女儿说,她在旌德那段日子,经常到我家“蹭饭”吃。如今我们一直保持微信联系,她多次热情邀请我和妻子到上海玩。</h3> <h3>最近我陪朋友到原三线——向阳厂【现为黄山台钻有限公司】、井岗山厂摄影采风结束后,做了《美篇》“寻找旌德上海小三线的足迹”,在我的微信群里发出后,得到了微信朋友广泛的关注,有位翠翠的微友发了条微信:@水上漂 60年代我父亲是旌德县国防工办办公室主任,从三线厂选址到建设,老父亲都亲身经历,我大哥大嫂也曾是原工农厂工人,今早看到你写的和拍的照片,心中百感交集,我爸己经去世多年了,清明将至,想起父亲,心里充满了思念。哎…。有位叫@源的微友,在井岗山厂工作了15年,看了同事转发我的《美篇》,在微信上主动和我联系。在井岗山厂区的旧办公楼下,住着一位86岁的老奶奶,当我们谈到井岗山厂里的事时,老人家念念不忘当年的人和事。自“寻找旌德上海小三线的足迹”《美篇》,在微信上发出后,一星期不到,阅读人数已达1500多人,创造了我所有的《美篇》阅读数之首。 </h3> <h3>上海三线厂离旌回沪已经30多年了,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上海三线厂,还在怀念那个将青春年华奉献给小三线建设的激情年代。</h3> <h3>  </h3> <h3>原三线厂之一——向阳厂,县黄山台钻有限公司。</h3> <h3>原向阳厂厂区</h3> <h3>原向阳厂车间</h3> <h3>原683车队原址</h3> <h3>原683车队修车处</h3> <h3>原683车队加油间</h3> <h3>原三线厂之一的韶山厂资金券</h3> <h3>图\文:水上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