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该来的总归会到来。嘉靖八年(1529),这个机会终于来了。</h3><h3> 这一年的二月,程文德在会试中,三场考试下来发挥正常。“如果不出意外,上榜应该是肯定的。”他这样想,也这样告诉朋友与家人。不过心中难免有些忐忑,因为有些世事极难捉摸,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h3><h3> 等待发榜的日子是难熬的。</h3><h3> “中了,中了!”发榜那天,还没有挤到跟前,就远远地看见“程文德”三个字出现在金榜上。“第十名!”再次确认是第十名。程文德高兴得差点晕了过去。</h3><h3> 按照当时的规矩,会试后还要廷试,就是由皇帝直接出题,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或“御试”。</h3> <h3> 殿试,这是最高等级的考试了,程文德当然认真对待。四月初一日,殿试在保和殿举行。程文德与其他应试者自黎明进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一道道程序,然后颁发考题。</h3><h3> 考题是以“知人安民”为中心思想写一篇《廷试策》。</h3><h3> 对此命题,程文德早有自己的理解。他紧张地思考了一阵,拟成一个提纲,这就有了文章的框架。紧接着飞快地打了个草稿,形成了文章的雏形。至此程文德的心完全安定下来,信心也由此产生。然后就进入誊写阶段,由于程文德文字功底扎实,才思敏捷,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廷试策》很快就写成了。殿试只一天,日暮前都要交卷并封存。不过程文德不需要那么多时间,别人还在皱着眉头苦思冥想的时候,他反复看了几遍,觉得无可挑剔就提前交卷了。</h3><h3> 至阅卷日,蔡鹤江为读卷官,主持第一房读卷。他发现程文德的卷子文采斐然,就抽了出来,列为本房之首。后经大学士杨一清等众多读卷官集体阅卷,然后由大主考张璁亲自选择最好的六本卷子交给皇帝批阅,程文德的《廷试策》是其中之一。</h3><h3> 嘉靖皇帝打开程文德的《廷试策》,只见文章长短适中,字迹雄浑有力。略观全文,又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述有据,说理透彻,心中就有了“欢喜”的感觉。</h3><h3> 嘉靖皇帝细读全文,更为文章中提出的一些主要观点所吸引。“民者,邦之本也。不知勤民,则政之所推,或乖于辑宁,而无以体乎王道。”“治天下之道,其端不可概举,特以大者论之,在乎知人安民而已。”“一令得其人,则苍生受其福;不得其人,则苍生受其殃。”“若夫铨选之司,又用人之人也。铨选得其人,则天下之吏皆得其人。”“知人之道,皋陶尝欲察之于九德矣: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h3><h3> 这是安邦定国的宏论,这是安民强国之妙策!嘉靖皇帝大为赞赏,兴奋地拿起朱砂御笔批曰:“探本之论。”钦定一甲第二。</h3><h3> “榜眼及第!”立即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程文德从此完成了科举之旅,开始进入了仕途。</h3> <h3> 科举的过程显得如此漫长,结果的到来又如此突然。<br></h3><div> 有志者事竟成!程文德常说:“希会者时也,难贞者志也。”其意思是,难得遇到的是机会,难以坚定不移的是志向,而机会总是眷顾有志向、有准备的人。 </div><h3> 这一科名叫嘉请八年己丑科,此科进入一甲前三的,除了榜眼程文德外,还有状元罗洪先,探花杨名。</h3><h3> 杨名虽然素昧平生,但罗洪先是程文德儿时的朋友,而今竟然同时金榜题名。你真还别怀疑,世界原来就这么小,巧合的事情就这么多。程文德的命运与这两位同年紧密相关,以后将会演绎出许多动人的人生故事。</h3><h3> 进入一甲前三!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消息传遍了神州,更轰动了程文德的家乡永康,所有永康人喜上眉梢,奔走相告。当然,轰动全永康的原因除程文德高中榜眼之外,还有赵銮(号鸣和)中了二甲进士,王崇(号麓泉)中了三甲进士。一榜三进士,所有永康人引以为豪,津津乐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