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梅州山区长大,对家周围的自然环境很熟悉,因为我儿时的课余时间和假期基本在家乡的林间地头渡过,爬山涉水,采花摘果,快乐的渡过了青少年时期。虽然我那个时候不懂得大部分植物和很多动物的名字,但是这个不妨碍我亲近大自然。</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到珠三角地区学习、工作。慢慢少了和自然接触的机会。但仍然时常非常期待回到自然中去。期待去登高峰,树林漫步,溪边戏水。我想这是儿时在自然中的快乐回忆呼唤我回到大自然当中去。虽然我儿时没有刻意去“接触自然”,但我确实在自然中玩耍长大。这也恰恰印证了儿童时期是亲近大自然最佳的时期,也是形成人与自然终身纽带关系的最佳时期。</p> <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社会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现在城市里面的孩子们已经很少机会接触到荒野的环境,就是和一般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孩子和自然完全脱节,对自然“过敏”,生活在完全人造的环境中。</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自然,以及从自然中得到乐趣,所以他们将来对于自然会很陌生,对于自然没有好感,甚至产生恐惧感,更不要说感受自然美。</p> <p class="ql-block"> 我工作的地方自然生态很不错,我称之为广州最美生态校园。我们的很多课程是在户外进行,我发现学生常常对于突然出现在他们课堂的自然事物比如一只鸟,一只蛙,一只蝴蝶非常感兴趣,甚至比课堂的内容更有兴趣。以至于我也尝试着给他们介绍这些动物或者植物。孩子们通常都安静的听,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课后能有机会去了解更多的动植物。</p> <p class="ql-block"> 我就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自然观察道路和践行自然观察科普教育,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自然、感受自然、探索自然。近十年通过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观察,我们对“广州的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都有助于孩子们对广州的自然产生联系和感情。</p> <p class="ql-block"> 这联系和感情可以上升为我们说的“乡愁”。“乡愁”的深浅其实也表现在孩子们对广州自然的了解程度。有了这种质朴的情感,我们才能对广州的自然给予更多的保护。例如:关心环境的改变、在绿化时使用本地物种,参与在大型工程中的环评,注重工程的生态功能等等。</p> <h3> 通过长期的定点自然观察,让我们发现校园的树林不仅仅只有树,而是拥有很多神奇物种和神奇现象的丛林;小水池不仅仅是只有睡莲和食蚊鱼,它也是蛙和捕鱼蛛的家园;我们也按照气候和节律去感受周遭的变化,这种线性的观察让四季变得分明,惊叹古人观察自然得出的二十四节气是如此精确和语言是如此的精妙;每当太阳落山,夜幕下夜行的动物轮番登场,甚至比白天更加热闹!夜间开花的植物发出强烈的芳香,闻着味道能在黑夜中找到它们的位置……</h3> <p class="ql-block"> 通过自然观察也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邻居”有哪些,并尝试着去了解它们。我们所说的环境其实也是它们的生存空间。知道它们的存在,尝试去了解它们,并给予关注,这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走到户外去,去看、去闻、去听、去摸;去欣赏、去发问、去学习、去思考,只要孩子们的感官调动起来,他们的感悟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是诗人,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 自然环境有别于所有的人造环境,它是变化的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等,它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它是开放的,飞过一只鸟,爬过一只虫子,更符合青少年的好奇的天性。</p> <p class="ql-block"> 它是移动的,每当你在户外行走,即使是在同一个地方每季度每年甚至每天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在这样的“变化、移动、开放”的课室青少年会打开所有的感官去感受。事实证明一个博物的、观自然老师的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也是辛福的。</p> <p class="ql-block"> 自然的课堂让我充满了好奇,并让我着迷。通过长期的积累,我记录了上万张照片和厚厚的笔记,我致力于成为一名充满好奇心的自然导赏员,成为青少年喜爱的户外活动的好伙伴。</p> <p class="ql-block"> 我也在想我们广大的教师群体能不能有更多人参与自然观察和自然教育。教师拥有自然导赏的各种先天优势。老师们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也有自己的学生,最好和最直接的受众,同时职业长期相对固定(长期从事单一职业)等等。如果我们能踏入自然观察的大门,对我们防止职业倦怠和增进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