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藏,是一个有梦的地方,也是人们寻梦追梦的地方。</h3> <h3> 位于西藏阿里普兰的冈仁波齐峰是藏传佛教等多种宗教教徒心中的神山,教徒们早已把冈仁波齐峰确定为世界的中心。每年那些信教的不信教的人们源源不绝的来到这里转山求神,就是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梦。</h3> <h3> 拉萨大昭寺始建于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其主殿供奉的佛像,是唐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的释迦摩尼十二岁时的等身像,因而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也纷沓而至来到这里朝圣圆梦。</h3> <h3> 转经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活动形式,即围绕某一特定路线行走、祈祷。一般是围着佛塔、佛殿或者寺院顺时针方向转。</h3> <h3> 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就是一个圆心,围绕大昭寺转经有三条路,一条是在寺内围绕主殿的廊道,藏语称为“朗廓”,另一条是在寺外围绕整个大昭寺,称为“八廓”,这条转经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八廓街,第三条是围绕整个拉萨城,称之为“林廓”。我们在大昭寺看到众多的人们转经,其缘由就是来源于历史的传统习俗。</h3><h3><br></h3> <h3> 清晨,当地的和外地来的人们便揣着各自的梦想迎着初升的太阳沿着八廓街的道路转经。</h3> <h3> 背着孩子转经,也许是为孩子祈福吧</h3> <h3> 转经要心诚,心中默念咒语。</h3> <h3> 年轻人转经好像没有那么专注,他们边转边聊天,似乎很开心</h3> <h3> 一个轮滑孩子加入到转经的人流,给这种古老的朝圣仪式增添了一点现代气息。</h3> <h3> 围着寺院转经</h3> <h3> 转经的、朝圣的、拜佛的、祭神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成真。</h3> <h3> 叩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叩头者要以“身敬”~俯身匍地叩拜、“语敬”~口中不断念咒、“意敬”~心中不断想佛三者统一。</h3> <h3> 叩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千里,历经成年累月,风餐露宿,朝行夕止);短途(数小时至十天半月)和就地三种。在去往西藏的途中常常可以看到三步一叩,五步一拜的朝圣者。</h3> <h3> 大昭寺前每天从早到晚都有无数的朝圣者在这里叩长头。</h3> <h3> 虔诚的叩拜者</h3> <h3> 心无旁骛,只有一个梦想</h3> <h3> 就地叩拜</h3> <h3> 心中默念梦想成真</h3> <h3> 藏区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拜佛叩头</h3> <h3> 每个朝圣者都有自己不同的心愿,他们的朝拜方式也各不相同。</h3> <h3> </h3> <h3> </h3> <h3> 虔诚的祈祷期盼能实现自己的梦想。</h3> <h3> 在摩肩擦踵的人群中许下自己的心愿。</h3> <h3> 沉思的朝拜者</h3> <h3> 叩长头的人们风餐露宿在大昭寺前</h3> <h3> 转经筒又称嘛尼经筒,与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制作转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筒中,用手摇转,每转一次就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h3> <h3> 转经筒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摇的,一种是固定在轮架上的。无论是手摇的还是固定的,转动时一定要顺时针方向。</h3> <h3> 边转经边手摇转经筒</h3> <h3> 祈福的藏族老人</h3> <h3> 一天的转经结束找个角落歇歇脚。</h3> <h3> 歇脚的转经人</h3> <h3> 藏区的寺庙里或寺庙门前一般都有固定的转经筒。</h3> <h3> 转经</h3> <h3> 转经的人络绎不绝。</h3> <h3> 在藏区随处可见的经幡是为了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所挂。</h3> <h3> 经幡有五种颜色,悬挂的顺序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有差错,因为每种颜色都有其象征意义,挂在第一的是蓝色,象征蓝天,其次是白色象征白云,第三是红色象征火焰,第四是绿色象征绿水,最后是黄色象征大地。</h3> <h3> 经幡一般每年要更换,更换的日子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一个良辰吉日。</h3> <h3> 通往珠峰大本营的路上悬挂的经幡可以清楚的看到蓝白红绿黄的顺序。</h3> <h3> 在藏区到处可见玛尼石。“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尼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h3> <h3> 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h3> <h3> 在藏区的各个山间、路口、湖边、河畔都可以看到一个个用石块垒成的祭坛,这是玛尼堆。在藏传佛教地区,人们把石头看着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他们把石头堆成祭坛,祈求吉祥平安。</h3><h3><br></h3> <h3> 然乌湖边的玛尼堆</h3> <h3> 刻有经文的玛尼石堆成的玛尼堆,蕴含着藏族人民的追求、梦想和希望。</h3> <h3> 藏区的白塔是根据尼泊尔传入的佛塔样式建造的佛塔,因其塔身涂抹白色,象征圣洁,也称为白塔。西藏是目前世界上佛塔最多的佛教圣地,白塔作为一种象征,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作为一种威慑力的象征压制一切邪恶力量。</h3><h3><br></h3><h3><br></h3> <h3> 珠峰脚下绒布寺的白塔</h3> <h3> 朝拜白塔的老人</h3> <h3> 给亲人、朋友、客人敬献哈达是藏族人民的一种社交礼仪,献哈达是表示敬意或者祝福,也有祝愿吉祥之意。</h3> <h3> 藏族同胞有时候给客人献哈达还会载歌载舞。</h3> <h3> 藏胞一家人在巴松措湖心岛的措宗寺前拿出哈达准备进寺敬献给寺内供奉的莲花生大师。</h3> <h3> 一位藏族妇女把哈达敬献给一棵倒下的大树。 </h3> <h3>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矗立在布达拉宫广场上。解放前的西藏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制制度,黑暗的封建农奴社会在西藏延续了上千年。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h3> <h3>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藏族人民跟全国人民一样,逐步走上了繁荣幸福的康庄大道。</h3><h3> 这是藏族群众在拉萨角宗禄康公园跳广场舞的情景。</h3> <h3> 驻藏武警部队守护着拉萨市的安宁。</h3> <h3> 大昭寺前的婚纱照</h3> <h3> 布达拉宫广场公园的婚纱照</h3> <h3> 藏族农民喜获青稞丰收</h3> <h3> 开上手扶拖拉机收青稞</h3> <h3> 地头午餐</h3> <h3> 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帮助缺劳力的农民收青稞</h3> <h3> 牧民的牦牛成群</h3> <h3> 转场的牦牛奔跑着穿过川藏公路。</h3> <h3> 为牦牛挤奶的牧民</h3> <h3> 藏族人家</h3> <h3> 藏族人家</h3> <h3> 假日在公园休闲的藏族群众。</h3> <h3> 父子俩</h3> <h3> 祖孙俩</h3> <h3> 骑摩托玩手机在藏族青年中是一种时髦。</h3> <h3> 西藏现在已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之一,外地的外国的游客蜂拥而至来到西藏,欣赏这里的风光,追寻自己的梦想。</h3><h3> 游客们拾阶而上参观圣殿布达拉宫。</h3> <h3> 两名外国游客在布达拉宫广场摆出瑜伽造型拍照留影。</h3> <h3> 一位外国游客在专注的拍摄布达拉宫。</h3> <h3> 一群老外游览八廓街</h3> <h3> 在八廓街“扫街”的老外</h3> <h3> 八廓街的“潮人”</h3> <h3> 一群外国游客骑摩托车来到珠峰大本营,兴奋的在大本营外与珠峰合影留念。</h3> <h3> 现在从内地进西藏的公路越来越多,除了川藏线外还有青藏线、滇藏线、新藏线等,路况也越来越好。进藏的方式除了坐飞机乘火车外,自驾、骑摩托车、自行车甚至徒步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热衷去西藏,不仅仅是西藏的大美风光吸引人,更是因为西藏是一个追寻梦想的地方。</h3> <h3> 西藏是一个民族宗教地区,绝大多数人信奉藏传佛教。在西藏,寺院、寺庙和僧人众多,藏区的僧人统称为喇嘛。</h3> <h3>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海拔4980米)</h3> <h3> 绒布寺的喇嘛围坐在珠穆朗玛峰下的草地上晒太阳。</h3> <h3> 年轻的喇嘛不光是打坐念经,还喜爱体育运动。</h3> <h3> 顽皮的小喇嘛</h3> <h3>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h3> <h3> 快乐的小喇嘛</h3> <h3> 走进藏家喝碗酥油茶</h3> <h3> 按照藏族的风俗用手和糌粑(炒熟的青稞磨成粉,吃的时候加上酥油掺上茶水用手和匀)</h3> <h3> 当年的我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响应“保卫祖国,建设边疆”的号召,走进军营,走进西藏。</h3> <h3> 我为边疆站岗放哨</h3> <h3> 如今的我又一次梦回西藏,走进这个离开了还想来的地方</h3> <h3> 走近神山,心旷神怡</h3> <h3> 大昭寺前,人间万象</h3> <h3> 西藏,不仅有大美风光,更是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年我和西藏结下的不解之缘恐怕今生难解,期盼下一次再回到西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