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消失的記憶,走進銅川何家坊3號信箱

薛峥嵘

<h3>  原創攝影、文案:薛峥嵘</h3><h3> 策劃:AK47攝影工作室</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因此,这些厂矿企业被称为“三线厂”。</span>出于国防备战的考虑,三线建设项目遵循“靠山,分散,隐蔽”即“山、散、洞”的选址原则。这个原则是文革前由周恩来等人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来的,用以指导部分机密性高的军工企业选址。所以,很多的三线厂纷纷选在了隐蔽保密的大山里。</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陕西省铜川市向北20公里左右地处金锁镇的大山里,有一个叫何家坊的小山沟,山沟周围森林茂密,小河流水,景色宜人。这里曾经是陕西省60年代一个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的三线军工厂------陕西省跃进机械厂(小三线),出于保密的需要,对外代号为3号信箱,对内代号为977。</h3><h3> 陕西省跃进机械厂,是原五机部在陕西“三线”建设的一个兵工企业。一九六四年,从全国各地选拔的技术骨干精英来到这里开始建设3号信箱军工厂。当年,建设者们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安装设备,一九六五年建成,很快就生产出第一批半自动步枪。</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号信箱占地六百多亩,拥有各种车床124台。那时候,厂内树木森森,遮蔽厂房,从飞机上侦查都很难发现这里是一个军工厂。977军工厂主要生产56式半自动步枪等260军工产品,也生产过100毫米破甲弹尾翼,职工达两千多人。“文革”期间,三号信箱受到了干扰和破坏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遭受严重损失。后来,国际战争局势缓和,国家调整战略政策,对三线厂纷纷“关停并转”,隐藏在这大山里的3号信箱也军转民品,厂里为了生存,在困顿中曾生产过自行车,为香港一家公司加工过猎枪......</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6式半自动步枪,是苏联SKS半自动步枪的仿制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制式列装的半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重量较轻、射击精度好、机构动作可靠,杀伤力強,产量大,适用广,生产便捷等特点。该枪一直沿用到九十年代末。<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56式半自动步枪长短适中、外形美观,其带剑形镀铬刺刀的型号始终是三军仪仗队的礼仪用枪。对56式半自动步枪来说,其风彩和魅力依然散发。<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6式半自动步枪寄托了一代又一代军人的回忆,凝聚了成千上万军中勇士的铁血军魂,经典永存。它与一般普通武器不同的是,经典的武器装备往往会在其技术性能落伍之后也能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永远不朽,并时常令曾经与其为伴的将士们所深深怀念。</h3> <h3>  初期的建设者来到这荒野的山沟里,无一不是从选址,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开始建设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进行大规模工业体系建设的难度,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这些建设者们付出了极大的艰辛。</span></h3> <h3>  和全国其他的三线厂一样,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汇聚在977厂,在这闭塞的山沟里进行着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当时,陕西跃进机械厂(977厂)厂长、党委书记是赵达孝(山西临汾人,1938年9月参加革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48年9月入党,曾任宝鸡电厂厂长,陕西省工业厅重工处处长、省机械局基建处处长、局党组成员、机关总支副书记。陕西省机械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厂里设有厂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党委,团委,军检室,技术科(含总工办,技改科)车间领导及管理技术组,厂司机班,厂办,劳资科,组织科,工会,保卫科,人武部,宣传科,财务科,食堂,生产科,总务科,基建科,供应科,检验科,101车间,102车间,103车间,104车间,105车间,106车间,201车间(工具科),202车间(机动科),电工组,机修班(含加油站,空压房),机加班,铆焊班,水泵房,污水站,管道班,锅炉房,工具室,厂医院,厂子校,托儿所。家属(含服务公司)等科室。</span></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个特殊年代,与其说977厂是一个厂,还不如说它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厂里工人的生活要比当地人优越得多。这里有厂房,家属区,食堂,医院,学校,托儿所,大礼堂,灯光球场,百货商店,蔬菜肉食公司,粮站,邮电所,理发店,澡堂,图书室,储蓄所,一应俱全,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厂里的职工家属子女就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独立、闭塞的小山沟里,为国家默默奉献着。</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977厂拥有不同的生产车间,每个车间都有编号,一个车间大约有三百多职工,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车间主任叫连长、工段长叫排长、小组长叫班长。102车间是当时最大的车间,生产枪械零部件,还有101,104,105,106车间,103是处理车间,104是装配车间 。每月可生产四千套半自动步枪零部件,安装成品枪支三千多支。</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977厂延续了近二十年,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中国国防战略的转移,很多军工厂停产,三线军工厂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984年3号信箱响应国家的号召关停调整,搬出山,迁到陕西省渭南市。至此,977厂在这里画上了休止符。</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凭栏遥望,时光迷失在烟雨里,岁月如歌,还来不及阅读和回顾,留下的只有不尽的怀想和一声叹息。&nbsp;&nbsp;&nbsp;&nbsp;</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伫立跃进桥头,回首往事,久久不忍翻开那些苍凉的扉页。</span></h3> <h3></h3><h3> “三线”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十分神秘的故事, “三线”却是那些建设者们最骄傲的回忆。随着三线企业的大批转产或搬迁、或破产,这些回忆在最近这些年间逐渐变得破碎、凋敝,失去承载。</h3> <h3>  三号信箱职工焦同聚,国庆二十周年大庆时赴北京参加大庆活动。</h3> <h3>  昔日褪色的照片,记载着老一辈“三线建设者”曾经的荣光。</h3> <h3></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错落有致的青砖厂房,大气而厚重,很有特色。这样的青砖厂房已是三线建设时期的独特标志。</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最直观地体现在这座城市的建筑中。那些历经风雨保留下来的“苏式建筑”亦是如此,它们犹如凝固的音符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红色记忆”,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已成历史。但却蕴含厚重的红色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依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让人驻足,仰望。</h3> <h3>那时候的职工家属区,一排排整齐的红瓦平房,历经几十年,依然优美如画。</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是中国60年代开展的以备战国防为主的大规模的工业转移,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一个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远的重要题材,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去挖掘,值得后人去铭记,铜川市的三线军工厂濒临消失,3号信箱工业遗存的归宿将在哪里?</h3> <h3>老军工苏龙章</h3> <h3><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些年,经常有3号信箱工作过的老工人带着子女回到这里看看,回忆他们工作及童年地方。面对一片废墟,心痛之极。回忆过去,感慨万千,浮想联翩,禁不住热泪盈眶。老一辈人都已是天各一方,千里迢迢回到这里看上一眼,心里会得到莫大的安慰。在这里出生的孩子现在都已经进入不惑之年。总也忘不掉他们魂牵梦绕,激情燃烧的地方,这就是老军工们内心深处的乡愁吧。</h3> <h3>  3号信箱第一任领导班子里的厂党委副书记付殿华,付殿华<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河北唐山滔地人,抗战时期随父(铁路工人)来到铜川,在机电股工作,解放后选调西安农械厂工作,后派送西北工业大学学习管理,1965年到铜川何家坊筹建枪厂,</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最早去三号筹建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付殿华的妻子韩秀琴,厂财务科会计。</span></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怀旧也许不是老了,而是不想忘记。这几位曾在3号信箱工作过的老人专程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3号信箱,追忆他们曾经洒下青春和汗水的难忘岁月。此情此景,这种执着的爱恋,令人不禁潸然泪下。<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些抹不去的片段,让人泪流满面,原来,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重要,让他们不顾路途遥远,让他们魂牵梦绕,对三线厂的情怀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命里了。</h3> <h3>  中國三線研究中心小三線建設資料整理和研究首席專家、上海大學徐有威教授一行到銅川977厂進行實地考察。</h3> <h3>  锈迹斑斑的铁桥,见证了多少风风雨雨。</h3> <h3>  秋风清,落叶聚还散,如烟往事俱如昨。<br>  残桥老树,物是人非。</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回首往事,怎能不留恋那块热土,不留恋那一条条铺满树叶的小路。那小石桥,那桥下潺潺的流水,流淌着三线建设者的回忆。这里曾经是老一辈共和国建设者们魂牵梦萦的家。   岁月蹉跎,青山依旧。</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静静的看着天空,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发现,原来逝去的回忆再也回不到过去。</h3> <h3>  时光荏苒,风雨飘摇,斑驳的窗户,述说着那一段尘封的往事。</h3> <h3></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个年代的厂房都是仿苏式建筑,都是三段式结构,外观冷峻,简洁,复古,漂亮,看上去很有味道。从美学角度看,颇有些人文主义元素。与中国讲求圆融内敛的传统风格对比強烈。<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少建筑学家认为,正是中苏风格的有机结合赋予了“苏式建筑”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在这些专家看来,“苏式建筑”风格非但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消失,还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在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历史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最有价值。3号信箱之所以散发着神秘而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历史的沧桑感,时代的烙印,别致的建筑群,更重要的是这里承载着一代建设者的忘我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建议文物、旅游、国防工办等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尽快着手搜集,挖掘这一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和取得重大成就的三线建设的人物事件。对铜川市三线建设遗址资源进行普查,如有必要可以出台有关地方法规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 <br>  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和周边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利用现有的厂区将3号信箱保护改造成3号信箱军工博物馆。征集老照片,老物件,建纪念馆,在厂区建设3号信箱军工遗址公园,并结合革命历史题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红色旅游项目,拍摄有关三线建设的影视作品,建立影视基地等等,这样军工遗址既得到了保护,又开发了旅游资源。</h3> <h3></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发军工文化遗存背后的含义是深刻的历史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出现代文明。这种萌发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才更具有生命力。社会的文明需要推陈出新,从怀旧的环境中滋生出历史文化。三线建设不仅留给我们物质上的财富,还有宝贵的精神财富。三线人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当代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三线军工遗存的保护利用对我们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三线军工遗存。<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要保护的不只是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存,我们所保护的是那个时代,那个时期的故事,看到这个地方,就能回忆的那个时代的情景,记住那段历史。977厂虽然不存在了,但透过废墟,仍然能找到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那股热情,那股为国防事业献身的精神。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个军工企业已不存在,只有这些落寞的厂房见证着曾经辉煌的历史,下一辈人也许不会记得这些事了。如再不保护,977厂将会永远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h3> <h3>  这座转角楼曾是厂里的医院,外观很独特,现在已是破败不堪了,却依然散发厚重的历史感。</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些斑驳的老房旧墙十分有感觉,耐人寻味,对于搞文艺的人来说,一定会找到创作灵感的。</font></h3> <h3></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号信箱搬走后,留下的厂房由陕西铜川印台区于1988年兴办起了水晶厂。后来水晶厂衰落,如今,厂里的留守员工默默守护着这些厂房,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些厂房得到合理保护利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3号信箱紧邻金锁石林旅游区,又是去玉华宫必经之地,相互呼应,如能凭借其优越的环境及地理位置,把3号信箱进行保护、利用,打造成为一个三线工业历史文化遗址旅游区,或影视基地,或类似于北京的798艺术区,那将是我市历史文化旅游的又一新亮点。</h3> <h3></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看庭前花落,静品时光余韵。</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线企业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工业标本,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蕴含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的资源,正期待着新生。</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AK47工作室声明 :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创摄影、文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未经作者许可不得侵权使用。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作者和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AK47工作室微信号:SXTCXX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您的欣赏,交流,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