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四、文 革 风 云 </h1><h3> 1966年中共中央“5.16”《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下发,学校进入“文革浩劫”,运动席卷而来,学校教学秩序遭到破坏。学校从运动初期,成都市委文化大革命领导工作组介入,执行极左路线,宣扬“血统论”造成矛盾;红卫兵运动开始,“破四旧”、“造反有理”、“上纲上线”、“大小字报”,“批斗老师校长”、“炮轰火烧”、“跳忠字舞”、对立两派造反派进行“内斗风”,“捍卫革命路线”至1967年升级为社会上的“文攻武斗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沉重教训,造成的巨大伤害,难忘在同学们的心灵中。</h3> <h3>二十六中同学在文革时期的合影</h3> <h3>二十六中同学在文革时期的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文革时期的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文革时期的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合影</h3> <h3>1968年遵照市革会的指示,由成都部队独立师抽调干部战士组成的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姓尹)和成都市铁絲厂抽调优秀工人组成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姓赖)联合进驻学校负责“复课闹革命”的学校管理。举办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对两派派头及骨干进行“洗脑思想教育”。 </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与军宣队第一排左三是冷指导员、第二排右二祝指导员合影</h3> <h3> 1968年10月经市革委会审批,学校两派经协商按4比3的人员比例进入校革会与校干部、教师“三结合”成立二十六中学校文化大革命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管理,学校原教务处主任蒋臣珏担任学校校革委主任,学校八二六派负责人陈万云同学、红成派负责人凌锡德同学分别担任付主任,两位同学都是来自66级二班;学校开始逐步恢复教学秩序。</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欢庆校革委成立</h3> <h3>成都人民南路广场文革时期</h3> <h3>成都展览馆七十年代</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展览馆参加义务劳动时的合影</h3> <h3> 1968年学校组织师生到人民南路广场参加全市喜迎北京送来“圣果一芒果”的隆重仪式,学校还组识师生到广场“敬建工地”,为修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敬建”义务劳动。 </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展览馆参加义务劳动时的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展览馆参加义务劳动时的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展览馆参加义务劳动时的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展览馆参加义务劳动时的合影</h3> <h3> 1968年学校在操场上竖立修建一座照壁《毛主席在海边观日出》的巨幅油画像,当时请66级二班的曾晓风同学和美术老师黄晓明共同担当创作,代表全校师生向“领袖表忠心”。66级郭勇强、魏家楷等同学,精心挑选了200多首“赞歌”,编辑印制一本《革命歌曲选》采用插页和插图,刻印采用当时技术难度较高双套色及三套色,这本歌本整体制作水平高于其他学校,受到好评。老三届同学们虔诚地追求!狂热地呼喊!莽撞地奋斗!经历与参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共和国特殊文化大革命疯狂时代。</h3> <h3>六六级二班同学曾小风创作的巨幅油画《毛主席在海边观日出》。</h3> <h3>二十六中美术老师黄晓明与曾小风合作创作的巨幅油画《毛主席在海边观日出》。</h3> <h3>26中同学在巨幅油画《毛主席在海边观日出》旁合影</h3> <h3>26中同学在巨幅油画《毛主席在海边观日出》旁合影</h3> <h3>26中同学在巨幅油画《毛主席在海边观日出》旁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四川大学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编辑印制的《革命歌曲选》。</h3> <h1> 五、知 青 生 涯</h1><h3> 196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学校的老三届将要毕业安置,1969年学校根据成都市革委会的指示,将学校老三届66级、67级、68级全部同学安置到西昌会理县插队农村。学校安置下乡的插队工作正在顺利进行。</h3> <h3> 1969年初,学校对立两派突然在校园里发生一起“斗殴”事件 ,起因:66级6班两派同学因辩论“派性”引起“冲突”后,学校外班,外校的部分同学介入,引起“斗殴”,两派同学从学校打到街上,两派均有同学受伤,在全市造成极坏的影响;当时全市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工作己展开,成都市革委会考虑到西昌地区当时两派造反派正在发生武斗,特别是会理县当地两派对立激烈,发生枪械武斗,如将学校两派安置下去后,学校两派矛盾对立严重,如再介入当地对立的造反派两派矛盾,后果将不堪设想,后了解,学校确有一派少数同学当时私留部分枪枝,因成都市发生“李向阳枪击”事件,成都警备区再次发布“收缴社会枪枝”公告,学校部分同学私留的枪枝才全部收缴。</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会理县人民政府门前合影</h3> <h3>会理县古城夜景</h3> <h3>会理县古城夜景</h3> <h3>会理县古城楼</h3> <h3> 回顾当时成都市革委会的决策给“市知青办”的指示:将对立的两派学生分两地安置的指示是非常正确的,否者后果严重,不勘设想,避免了学校“流血事件”的再次发生。当时学校将大部分一派同学与对立派的少数同学及无派别的老三届同学安置在西昌会理县;据学校校友的长篇知青小说《青春无主》的作者刘海回忆:1969年3月17日约700多名同学,告别亲人,告别家乡,每车约20多名同学乘24辆解放牌大卡车,在学校“工宣队”、“军宣队”和老师护送下经过4天路程到达西昌,会理县,当时在会理县城正准备安置插队农村工作时,学校两派又因予盾,一派将对立的另一派少数随校来会理县安置的同学打伤,造成社会上很不好的影响;四川省革委会获悉后立即派人来会理县处理解决,并宣佈:凡是不愿插队会理的同学,退还户口,发给路费,安排回成都。</h3> <h3>24辆解放牌大卡车护送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到会理县下乡插队途中</h3> <h3>会理县插队下乡的成都二十六中同学</h3> <h3>会理县下乡插队的成都二十六中同学修水库劳动</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会理县下乡插队时娱乐活动</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会理县下乡插队劳动</h3> <h3>成都二十六中在会理县下乡插队的同学</h3> <h3>成都二十六中校友到会理风营山祭奠插队50周年逝世刘才廉同学</h3> <h3>成都二十六老三届插队会理逝世刘才廉同学墓碑</h3> <h3>成都二十六校友回会理插队农村探望</h3> <h3> 当时约有近400名同学随车返回成都。这些返回成都的同学大部分安置在乐山地区、温江地区,绵阳地区,部分同学投亲靠友或自行联系插队农村,故造成在全省及各地许多安置知青插队下乡的地区均有26中同学。学校将留在会理县的300多名同学安置在会理县两个区100多个生产队,同学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热血洒在这片热土上,在烈日下和风雨中,战天斗地,学校66级3斑刘才廉、67级3班颜风玲两位同学因病把生命永远留在异乡会理。 </h3> <h3><font color="#010101">成都二十六中同学下乡插队前合影留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眉山下乡插队时合影</font></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洪雅下乡插队时劳动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洪雅下乡插队劳动合影</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洪雅下乡插队时劳动</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眉山下乡插队劳动合影</h3> <h3> 当时未随学校安置到会理的另一 派大部分同学被安置在乐山地区(现眉山地区)。26中学校知青下乡插队特殊安置工作,造成全市、全省及全国也罕见的绝无仅有唯一“同校两派异地”安置农村插队现象。广阔天地的岁月,正如著名知青诗人、作曲家王佑贵所述:“我们这一辈,是上山练过脚,下乡练过背,与共和国同年岁,尝过做人的滋味”。我们这一代知青经历,留下最难忘,最艰苦,最悲壮的人生记录,可歌可泣,“知青”两字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知青的人生经历,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和性格,树立吃苦耐劳,无畏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受益匪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材富。光阴似箭,阔别半个世纪,往事如烟,岁月流失烙印在,忘不了青春年华的悲壮与欢乐!我们这一代的人生经历,无悔,有悔均不能忘记自己的人生故事;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抹不去知青苦涩辛辣的人生记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收获!能经历人生坎坷,能做生活的强者,能在返城时代的改革浪潮生活中艰苦奋斗与时俱进,进入暮年的老三届一代们,除部份少数因生活的艰辛及疾病英年早逝,大部份能平安、幸福的融入中国特色的老年平静养老生活。</h3> <h3>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眉山下乡插队劳动时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成都二十六中同学在眉山下乡插队参军入伍时,生产队乡亲们送行留影</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