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开篇语</font></b></h1> <h3>2019年4月3日,乍暖还寒。凌晨五点三十分,我们怀着异常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坐上前往滨州的大巴,去聆听山东省教科院组织的“送教助教”活动。早在通知里获悉,前来送课的初省语文教研员厉复东先生带队外,还有两位老朋友,一是德州市教科院的张敬军老师,一位是省实验中学的时均琪老师;另一位虽也听说过,但没有交往过,不过作为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获得者,其课堂教学也自然令人期待。前一天通过时寅敦老师已与时均琪老师通过话,心情已有不少激动。作为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科研给予很大指导与帮助的厉老师虽说十几年前曾朝夕相处过不少时日,但此后联系的多,见面的少,今日又要见面,心中还不免有些惴惴。因为,这些年来自己的工作成绩与厉老师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张敬军老师</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刘克庄《贺新郎》</font></h1> <h3>第一堂课由德州市教科院张敬军老师执教。张老师在十余年的教科研工作中成绩斐然,带领德州市广大高中语文锐意进取,大胆改革,走出了一条“铺满鲜花的荆棘路“,使德州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语文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h3> <h3>张老师的课是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刘克庄的《贺新郎》一词。虽然从表面上看”中规中矩“,但无论是目标预设还是整个教学活动都完全契合新课程理念,特别是对情感分分析探究、诵读的科学指导、古诗鉴赏方法的归纳,都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是一堂扎实、高效的新授课,这充分体现了张老师展示的文学功底和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时均琪老师<br></font><font color="#167efb">评选最佳作文</font></b></h1> <h3>第二堂课由省实验中学的资深语文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时均琪老师执教。时老师是我省较有声望的语文名师,在三十余年的课堂教学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是我多年来虽未谋面却非常友好的意味朋友、师长。课间,我与时老师交流时,他叮嘱我:无论如何,千万不要离开一线,不要舍弃讲台。这种想法与我不谋而合,也足以看出一位有着与我同样站了将近31年讲台的“老教师”对教学的一片深情,对讲台的一种眷恋。</h3> <h3>时老师执教的是一堂作文课——评选最佳作文。时老师课前先把需要评选的高考作文佳作交给学生自读评选,然后根据学生评选情况分类安排座次,这一做法的确令人耳目一新。课上,先让课代表展示项目策划书(评选活动方案),并在指导修正的基础上进行热身训练——评选北中最美学生,这一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活动方案的把握,而且拉进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这对具体的教学活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任务中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而后小组进行讨论,概括整理评选理由并由组长进行展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作文先做人”的观点,将德育很巧妙地渗透到学习内容之中。最为精彩的是最后让学生将板书画成一个“人”字形,别出心裁。可以看出,时老师的课既浓缩了30余年语文教学的智慧,又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无疑对今秋将要使用的新教材教学有很着很重要的启迪作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郭尚民老师<br>《项脊轩志》</font></b></h1> <h3>第三节课的执教老师同样来自省实验中学,曾获得全国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的青年教师郭尚民。他执教的是古代散文名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由于学生此前已学过这篇课文,所以课堂上要出新很不容易,但郭老师独辟蹊径,通过对三个问题的分析探讨,依旧把整堂课处理得非常精彩。</h3> <h3>一、据“(作家)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句话找出文中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句话分析鉴赏。二、据“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清 林纾”一句点评,找出文中的“家常之语”并作分析交流。三、探究:关于《项脊轩志》的结构,有人认为补写部分和原来的部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也有人认为两者必须拆开,不能视为一个整体。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h3><h3>这三个问题的设计,足以看出郭老师对教材挖掘的深度与广度,体现出其博览群书的良好品质;也可以看出郭老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高妙,驾驭课堂能力的高超。</h3><h3>观课之后,油然而生:后生可畏矣!</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张红蕊老师<br></font><font color="#167efb">脚下千秋史<br></font><font color="#167efb">马上一首诗</font></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毛泽东长征诗词六首</font></h5> <h3>第四节课由滨州市优质课评选高中语文组第一名、邹平市第一中学青年语文教师张红蕊执教。张老师执教的课题是《脚下千秋史 马上一首诗——毛泽东长征诗词六首》,从内容上属于革命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从题材上说是诗词教学,从形式上说属于群文阅读指导。仅从这三点上说,完全合乎新课程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我清楚地知道,张老师为了这节课可是花费了不少心血,还有邹平教研室的袁玲老师以及邹平一中的老师们。还好,最后的展示非常精彩。这正应了那句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h3> <h3>张老师的课选材均取自毛泽东主席长征时期有关“山”的六首诗词,分别是:《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 娄山关》《七律 长征》和《念奴娇 昆仑》。这六首诗词风格相同,题材相近,情感基本一致。张老师恰恰是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毛泽东诗词的风格,诗词中“山”的意象特点、毛泽东的形象及精神。整个课堂设计环环相扣,精雕细琢:开头以习近平的话导入,最后以习近平的话作结,首尾照应,自然合理;小结以两首“十六字令”(赞,浪漫主义卷巨澜,大气魄,古今难比肩;叹,长征精神壮志坚,真英勇,砥柱又擎天)呈现,将整堂课推到了高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于立军老师<br>诗歌的陌生化</font></b></h1> <h3>最后一堂课由活动东道主学校的于立军老师执教。于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今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特有的艺术手段——陌生化。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三组古今诗词(或片段),概括了“陌生化”的三种表现方式:新奇的意象、反转诗意、违离手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学会诗歌创作的技巧。从“生成”环节学生展示的作品看,这堂课的实效性还是很明显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说课与颁奖</font></b></h1> <h3>五位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之后,又分别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说课,他们或介绍自己磨课的经历,或表达对这次活动的感念之情,或陈述自己课堂设计的初衷,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课结束后,在厉老师的组织下,在时寅敦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了简单却又令人激动的颁奖仪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厉复东老师<br>精彩点评与报告</font></b></h1> <h3>颁奖结束后,厉复东老师做了简短而精彩的课堂教学点评与精彩的报告。<h3>厉老师首先向执教的五位老师,承办这次活动滨州市教科院、北镇中学以及所有前来听课的老师们表示感谢,同时对滨州的语文界,特别是高中语文界的老师们表达了真诚的祝愿与殷切的希望。我们认为,厉老师对滨州是有感情的,因为滨州不仅有他许多好朋友,更有一些在语文教学领域颇有成绩的教师。</h3><h3>厉老师结合五节课分别从语文课程标准、2019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以及高考复习与备考等方面向大家作了一堂精彩的报告。特别是对课程标准中任务群的设定意义和运用新教材教学等方面做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建议。特别是他的“三读”(读准、读熟、读懂)、“三能”(能背、能赏、能用)“六字真言”(姑且这么说——笔者注)令不少“沉醉不知归路”的老师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不是结尾的结尾</font></b></h1> <h3>整个活动结束,已是将近18点,当我们返回阳信,早已花灯绽放,但一天的观课与听取报告却并未碌碌风尘减少一分。无论是在行走的车上还是步行在回家的途中,老师们心情激动,如醉意犹酣,沉浸在这次活动所营造的精彩氛围中,真个有余音绕梁之感。凉风渐起,春寒初涌,让大家稍微有些清醒。不少教师在问:何日君再来?这样的意识我也一样有,那个晚上,直至今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