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掌握行草书的技法

永学书法工作室

<h3>一、从基本功入手</h3><h3> </h3><h3>  三个结合:临贴与创作结合、大字小字结合、楷书与行书结合。</h3><h3> </h3><h3>  三看:1、平时多看名帖、2、看书法展、3、看名家挥毫。从好作品中汲取养分。</h3> <h3>二、推荐范本</h3><h3> </h3><h3>  王羲之手札,集王圣教序,兰亭序,书谱,自叙帖,古诗四帖。</h3> <h3>三、三大创作原则</h3><h3> </h3><h3>  ★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h3><h3> </h3><h3>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h3><h3> </h3><h3>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h3> <h3>四、七大整体布局要点</h3><h3> </h3><h3>  1、一字不能成行。</h3><h3>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h3><h3>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h3><h3>  4、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h3><h3>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h3><h3>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h3><h3>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h3> <h3>五、十个书写关键词</h3><h3> </h3><h3>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h3><h3>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h3><h3>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h3><h3>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h3> <h3>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h3><h3>  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h3><h3>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h3><h3>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h3><h3>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笔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h3><h3>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h3> <h3>六、十二条用笔细节</h3><h3> </h3><h3>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h3><h3>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h3><h3>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h3><h3>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h3><h3>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h3><h3>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h3><h3>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h3><h3>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h3><h3>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h3><h3>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h3><h3>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h3><h3>  12、中侧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厚处用侧。</h3><h3> </h3><h3>  中国的书法艺术最讲究的就是用笔。元代赵子昂说的“用笔千古不易”, 是指在用笔的法则上千古不易,是对笔法重要性的高度强调。</h3><h3> </h3><h3>  我们理解,这法则是:要用毛笔书写出高质量的,具审美有表现力的点画。这是书法艺术无可争议的一条法则。</h3><h3> </h3><h3>  在书法方法技巧中,笔法是占第一位的,没有笔法,就无从谈字法、章法、墨法。所以,对笔法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历代书家、书论家对笔法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且精彩绝伦的论述。尤其是其中的“万毫齐力”、“力透纸背”、“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等,至今仍是指导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指南。可以说,在书法技法的研究中,对笔法的研究应该是长久的课题。 </h3><h3>  鉴此,我们用今天的视角,对笔法中的问题作一番研究和探讨。</h3> <h3>七、中锋与侧锋、圆笔与方笔</h3><h3> </h3><h3>  书写之际,运笔的方向和锋变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的,笔迹总是形成短线、长线、直线、弧线的反复转换交*。笔锋常常是由中锋而转变为侧锋,又由侧锋而转变为中锋,这样的反复转换。发力的目的,就是调领锋毫完成这样的转换并刻画点画。历来人们对中锋侧锋的研究给予了很大关注。</h3><h3> </h3><h3>  以往,人们对中锋的判断比较一致,“令笔心在画中行”就是中锋笔法的核心技巧。我们的理解是,其中锋就是指毛笔的主毫,将主毫调领中正,利用主毫锋变刻画点画的方法,既中锋的典型笔法。但对侧锋的判断则莫衷一是,我们认为,侧锋指的是毛笔的副毫,控制副毫锋变刻画点画,同时,也包括用锋尖刻画点画,既为侧锋笔法的技巧所在。</h3><h3> </h3><h3>  鉴此,我们对中锋与侧锋的判断是:</h3><h3> </h3><h3>  中锋用笔的核心是对“主毫”和“正锋”的控锋锋变技巧。</h3><h3> </h3><h3>  侧锋用笔的核心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控锋锋变技巧。</h3><h3> </h3><h3>  有些论家对侧锋存有偏见,其结症是在侧锋与偏锋的区别和判断上。偏锋与侧锋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侧锋与中锋一样,也是笔法技巧中优良的技巧,偏锋则是败笔。侧锋的线形、线质具有丰富的造型和表现力,并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素质,它可以充分表达和烘托作品的风格与气息。偏锋的锋变则有着典型的病笔形态,锋尖与副毫(笔肚)各在一侧运行,其线形必然呈一侧平滑,另一侧锯齿状,线形、线质十分拙劣。侧锋与偏锋是不能混为一谈的。</h3><h3> </h3><h3>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凡圆笔者,主要是以中锋来刻画的;凡方笔者,主要是以侧锋来刻画的。</h3><h3> </h3><h3>  一个笔画的方与圆,主要体现在笔画的两端和笔画中部的转折处。此外,圆笔的锋变又主要体现在点画的粗细、长短、曲直上;方笔的锋变又主要体现在点画的棱角、方折处。</h3><h3> </h3><h3>  方笔的锋变技巧,关键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控制,点画的棱角是用副毫和锋尖刻画出来的。在魏碑的笔法技巧中,侧锋的用笔占有很大比重。被认定为“方笔之极则” 的《始平公造像》的方笔,就须用侧锋锋变技巧。</h3><h3> </h3><h3>  以横为例:入笔侧锋切锋而入,随即翻锋右行,收笔切锋回收。入笔切锋是用笔尖和笔肚刻画笔画首端的方笔笔形,翻锋是为了由侧锋变为中锋,收笔切收是用笔肚副毫刻画末端的棱角。在折笔处的方与圆要看折笔的程度,直折之笔为方笔,弧折之笔为圆笔。</h3><h3> </h3><h3>  毫无疑问,中锋用笔在笔法技巧中是占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任何人在运笔时,是很难做到绝对地笔笔中锋的,都是中侧间互的。故而才有“取险”、“取妍”之说。</h3><h3> </h3><h3>  在古典法书之中,任何字体都有方圆之笔的存在。方笔典型的范例有:篆书《天发神忏碑》、隶书《张迁碑》、楷书《始平公造像》。赵之谦的行书具有明显的方笔色彩。草书基本是以圆笔为主,也偶有少量方笔的成分存在。圆笔典型的范例非常之多,大量的金文、小篆几乎都属圆笔系列,隶、楷、行大多方圆兼备。</h3> <h3>八、主笔的概念</h3><h3> </h3><h3>  在笔法技巧中,主笔的概念是非常需要强调的,尤其是篆、隶、楷,主笔至关重要。</h3><h3> </h3><h3>  之所以称为“主笔”,是因为它在一字之中充当最主要的角色。主笔有三个主要功能特点:</h3><h3>  1、 占有重要位置,起一字的主体支撑作用。</h3><h3>  2、 笔画最长,书写难度最大的一笔。</h3><h3>  3、 表现力最强的一笔。</h3><h3> </h3><h3>  篆、隶、楷的主笔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变异幅度比较小。行、草的主笔极不稳定,其变异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在篆、隶、楷的创作中,主笔是不能出现败笔现象的。如果苛刻一点,一幅作品之中、甚至连一笔的败笔也不能出现。主笔若写败,整字则必败,一字已败,通篇失色。当我们在审视一件楷书作品时,如果有一个字的主笔出现败笔,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字是整幅字中最显最跳的一个字,败笔的暴露尤其明显。所以,篆、隶、楷的创作对主笔的要求是极为严格和挑剔的。</h3><h3> </h3><h3>  古人对主笔的研究也多有论述,刘熙载在《艺概》中有:“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h3><h3> </h3><h3>  行、草书的创作,在主笔的把握上要比篆、隶、楷复杂得多,其难度也大得多。复杂的原因是讲求变异,主笔可以变异成副笔,主笔自身也可以有各种造型的变异。难度大的原因是,不但要精而且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h3><h3> </h3><h3>  行、草书不仅仅主笔变异,副笔的变异更大,副笔有时可变为主笔,更多的是自身的变异。当副笔和主笔的功能特点发生变化时,对变异的副笔须作主笔对待。由于行、草书的创作有即兴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同字不同貌,同笔不同形”是行、草书创作的重要技巧法则。它更须作者要具有较强的控锋能力、变化能力、应变能力、表现力以及对字型的组塑能力等等</h3> <h3>九、连续书写的控锋问题</h3><h3> </h3><h3>  不同的字体在书写时有不同的控锋技巧。篆、隶、楷在书写时的调锋过程可以比较自由,也就是说,当锋变失控或不理想时,可以并允许随时停顿,可以在砚盖上将锋理顺。因为,这类静态字体的笔画是独立的,一笔写完,毛笔要离开纸面,然后写下一笔,每笔之间有一小的停顿间歇,所以,在书写的途中有能够停笔理毫的机会。这种调理锋毫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纸外调锋”。</h3><h3> </h3><h3>  行、草书写时的调锋与篆、隶、楷有很大区别,因为,它有笔意的衔接,气韵的通贯问题。由于这种笔意气韵要求上制约,使得在书写过程中不能随意停顿,否则,行气会气断意阻。写行、草时必须是要连续书写的,这样,就要求书写之际边写边调锋,其调锋的过程须在书写的一瞬间完成。这种调锋方法,我们称之为“纸上调锋”。</h3><h3> </h3><h3>  行、草书连续书写的技巧往往与其它的技巧纠缠在一起。首先,与笔速有关。没有笔速也就无从谈连续书写的问题。其次,与把握线性的技巧相关。行、草书线形的变化非常复杂,连续书写,瞬间纸上调锋,要写出高质量的点线。第三,与字法、章法相关联。要注重字形的组塑、行气的通贯和章法的和谐等等。第四,与墨法技巧关系紧密。行书讲究墨的层次,讲究行气间的蘸墨点,只有笔在蘸墨时才是间歇与理毫之处。频频停笔蘸墨必然扰乱连续书写的节奏。第五,与风格样式等关系密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