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芗林寺通向“夹漈草堂”的路

行者自娱

<h3>  今年春节立下宏愿,探寻新县芗林寺,看看《通志》著作者郑樵先生,曾经生活过二十多年的地方,如今怎样?上周二看到好友“云中歌”现场发来发现芗林寺遗物照片,按捺不住跳动的心,已在芗林寺上空久久徘徊!今天,在新县镇政府的关怀下,三十多号“莆仙文旅”,将穿越郑樵先生“忽忽三十年,不与人问流通事。”的山林生活现场,感受那段凄苦的环境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志。</h3> <h3>  夹漈山处涵江区新县镇西南部,海拔662米,毗邻芗林山,因山有两漈夹流,故名夹漈山。有郑樵先生的英灵神威,使夹漈山英名千古,备受海内外专家、学者、民众的广泛敬仰、肯定和赞誉,“夹漈草堂”名列莆田旧二十四景之一,至今传赞。</h3> <h3>  新县镇干部群众在党委书记陈静的带领下,着力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小流域综合整治串联沿湘溪流域诸多历史古迹,塑造18公里环湘溪流域滨水绿道景观,山水田园、七彩张洋初具雏形,不遗余力深层次挖掘郑樵文化,着实可圈可点。那个被遗忘的芗林寺、“夹漈草堂”,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叠加冲击下,必将重现光辉,感受时代的熏陶。在镇政府的安排下及人大主席的带队下,我们驱车向洋林村出发。<br></h3> <h3>  郑樵先生出生于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绍兴三十二年春天离开人间,享年59岁。16岁(重和二年/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前,与从兄郑厚在溪东草堂读书;16岁后,与其弟郑槱和从兄郑厚读书于南峰书堂;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开始与从兄郑厚隐居芗林寺读书,建修史堂;绍兴二十八年,上临安面圣召对回来后,选择夹漈山静心修史,前后避居山林三十多年,有二十多年在芗林寺度过!</h3> <h3>  有条时隐时现的石铺小道,我们时而走在田垄、时而穿梭果林、更有蔽天翠竹护路,离洋林村一、两公里,我们经过一条流向洋林村的山涧,来到好友“云中歌”确认的芗林寺。</h3> <h3>  在高二、三米的芒草中,发现上无刻字,一米多见方,盛满水的圆石槽,古朴苍劲,在荒芜中尤其突出。</h3> <h3>  更有一堵垒石墙基,一块清道光辛卯年冬的和尚墓碑,着实令人想象这里就是芗林寺。芗林寺开创于唐代御史郑郎,离郑樵时代有四百多年历史,传说寺兴时,在高僧大德主持下,有三百浮屠居住,烧香拜佛者每天络绎不绝。当郑樵与从兄郑厚来到这里,寺庙已荒弃多时,还能见上大小几尊佛菩萨,宽敞的寺殿,禅房大约二、三十间。今日来到现场,狭长的通道,宽十来米,有果树、芒草相间,墙基后为三米高左右山体断坡,通道下亦是断坡,荒田数来亩,从现场看,不适能住两、三百号人的寺院,无字迹可查,唏嘘不已!</h3> <h3>  想当初,郑厚、郑樵在这里励志学习、博古论今、指点江山,恰江山多秋之际,两兄弟也产生了志向分歧:一个走向仕途;一个继续著书之作。郑樵先生的著书之志、及后来进京献书之为,没有从兄郑厚先生从仕后,后面的鼎力支持,后果真的很难想象!也许这就是天意,冥冥之中的安排,芗林寺佛菩萨的支持分不开。</h3> <h3>  在这里,郑樵先生为读尽天下书而四处借读,终于读尽东南八万书;在这里,结识林光朝、方翥、陈俊卿……,人生一大幸事;在这里,认识当朝为相宇文虚中、赵鼎、李刚、张浚,苦!生不逢时;在这里,秦桧为相十九年,才不所出,“苍天不负我,我亦不负苍天”,顽强奋斗不己……</h3> <h3>  值南宋苟且东南之隅,多少英烈忠义之士走走过场、有的倍受揉虐,而独独秦桧厮人,能独领风骚十九年之久,死后还受皇帝荣葬!不久前,有幸略读《厚黑学》,了解做官之道,才知宋朝之后无英豪之叹!人,固且需圆润些,然失去了个性,人类还有什么可圈可点,如是郑樵先生!</h3> <h3>  生活的拮据,挡不住日子的精彩推进,郑樵先生在这里也教有二百多从游弟子,其中两人为世所传。丘铎,浙江永嘉人氏,慕名裹被负粮,千里徒步求读,与郑樵先生成莫逆之交。后丘铎为了照顾郑樵恩师,特意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出知兴化县。上任伊始,居官数月,百姓无虑,为宋时兴化县“四贤令”之一。调离时,百姓立生祠祀之。知录黄钟作记时,盛称“铎名盛满,而不言其实。”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郑樵先生徒步二千里第一次临安献书回来,落魄福安,路遇弟子杨兴宗,一时成为福安的传奇故事。杨兴宗后来居吏部高官,可惜郑樵先生已离世好几个年头了!</h3> <h3>  想当初,宇文虚中一见郑厚、郑樵两兄弟异之,贻之书曰:“士弊科举久矣,安知渊源深浙?不渍俗学,有如二公?”然,“命不逢时,惟有此地,才可苟延我性命。”“欲以织尘而裨嵩华,涓流而益沧海也。”</h3> <h3>  离芗林寺几百米处有一山巅,几块岩石吸引我奔向山顶,踩上岩石顶端,山下山脉余端如彬彬儒雅之士,拱手作辑向对面霞溪村作深深的敬礼。细望着霞溪村,仿佛间,郑樵深炯坚毅的眼神正在与我对望着,想说些什么?一转眼间,又只见炊烟四起,鸡鸣狗吠,阡陌人家。</h3> <h3>  望着这块极似现代沙发的岩石块,恍然郑厚、郑樵两兄弟,正在提酒携饮,头发散乱、脸上积垢、衣服脏破,却指天道地、欢畅淋漓、且歌载舞,享受大自然的舒阔,挥斥方遒,直抒胸臆!</h3> <h3>  深山野林漫无人烟,也许是两个怪物!神仙怪物!一对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将从这里开始,谱写一段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已随烟云而去,至少我们想在这里闻一闻芗林草堂的气息。那个修史堂、那个幻住庵、那个通游、宴寂二阁,都想在这里触摸触摸他们的灵魂!</h3> <h3>  芗林寺目前不敢落实,至少我们处在芗林山之怀抱。只要有心,一定会有缘得见真伪。还有那个寺旁的灵龟潭,早晚也可以遇旱祷之,“龟浮即雨”。用夹漈先生的诗,来回眸下芗林山走过的路,看花已不是花了:“泉声漱石开心孔,山色拖蓝熨眼花。著手摩挲泉上石,他年来访汝为家。”</h3> <h3>  郑樵读书治学,为了搜集资料,跑遍闽中、闽南等地,游九华山、登九鲤湖、闯北山岩……“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与田夫野老往来”,“遇藏书必借留读”,求真获实的精神仍是现在人们所追求的,在这通往“夹漈草堂”的山林小道,驻足颜笑,一定会使郑樵先生抚须心慰的。</h3> <h3>  路边有块一百多平方的裸露岩石,有个石窟窿,极似并拢双脚的足迹,当地称“仙脚印”,让人浮想联篇。</h3> <h3>  享受着风送松涛的感觉真的挺棒的,偶尔林中传来几声鸟鸣,暖痒痒的日光,已没有当年郑樵先生阴郁的空间和恶劣的环境。这条路是在镇政府的关怀下,让郑樵文化穿透林中绿色,为郑樵先生的存在,而感到自豪。</h3> <h3>  郑樵先生修史过程艰难险阻,遭受到来自秦桧势力的威胁,在妥协修史上自羲皇,下逮五代,不得秦桧许可,而仅限到隋朝之前,忍痛远避宋朝及前二百多年国史,并且不得已从芗林寺转向“夹漈草堂”,开始另一个坚难的开始!</h3> <h3>  秦桧祸乱江山,也是有自知之明。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焚毁《日历》、《时政记》等史书,奏禁私人撰史,并令他儿子秦熺掌管国史,把所有不利他的文字记载销毁,欲盖弥彰,为世人所唾弃!然能为害为祸在朝弄权长达十九年之久,置多少忠良之臣于边远,确实因该好好深思!</h3> <h3>  在“夹漈草堂”有个美丽的故事,说郑樵先生撰写用的墨水与红硃,染成山下黑色、红色两潭水。黑水潭产出一个草鲡精,红水潭产出一个鲤鱼精。草鲡精为男子,看上漂亮的鲤鱼精女子。鲤鱼精却为报答产生她的源头,找到郑樵先生,甘心为他煮饭做家务。后受到草鲡精的蛊惑,郑樵先生吃了她的修身珠,命悬一线,鲤鱼精就替郑樵先生出策,也收了草鲡精的修身珠。从此,郑樵先生利用两珠的阴阳神力,克服万难,终于完成了宏篇历史巨作——《通志》。郑樵先生为纪念鲤鱼精的功劳,亲手为鲤鱼精修了庙,在当年八月十五,特地为鲤鱼精上香祷告,送上龙门而去,至今这鲤鱼精之庙,为“夹漈草堂”一景!</h3> <h3>  旧时从山麓沿小路上山,应有不少郑樵先生的遗迹,而留传有“夹漈二十四景”。如“下马石”、“米盐岩”、“鱼鼓石”、“曝书石”、“占星石”、“书亭寨”、“纱帽石”、“洗砚池”、“鲤娘庙”及手植松、手栽茶、搬柴坑等等、等等,时刻铭记着郑樵先生的“夹漈草堂”。</h3> <h3>  在这大棋盘后面,隔个大水池,是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涵江米商陈辉叔敬仰郑樵先生的为人而慷慨捐资建造的“胜迹殿”。有前后二进,两庑别造阁楼。第一进大厅供奉弥勒佛,第二进供奉郑樵先生神像。整殿终年不生蛛网,不积灰尘,被称为“无尘山庄”。旁有“洗砚池”、“四方竹”都可称为“夹漈草堂”之景。</h3> <h3>  “夹漈草堂”原实为三开间茅草屋,处夹漈山坳中,前有一条潺潺小溪和数亩农田。草堂至南宋末几经兴废,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重建。1985年由省文化厅和华侨出资,改为瓦房,瓦房正中间挂郑樵画像,两壁悬挂宋朱熹所题的二联:“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山斗盛文章,云礽会梧竹”。瓦房左右两侧各建偏房,陈列郑樵先生有关历史事迹、资料。瓦房前上埕前中间树立一块,南宋高宗皇帝授予郑樵右迪功郎的圣旨石碑。这里是了解郑樵先生一身事迹及开发“夹漈草堂”旅游圣迹很好的地方,读之信感欣慰!</h3> <h3>  最早题写“夹漈草堂”四字,是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兴化知军钟离松亲自上山探访郑樵先生生前著作遗址后,由衷之情,挥笔题写敬仰之意!郑樵先生同乡晚辈宋直学士郑寅,也到“夹漈草堂”缅怀郑樵先生时作诗铭记云:“地阻一区古,山高两漈深。弓旌已陈迹,山谷尚余音。若不登兹境,何由见苦心。遗编湮没久,思与共追寻。”</h3> <h3>  从郑寅诗的意思发现,郑樵先生离世后不久,他辛辛苦苦撰写的遗著很多不久就遗失了,就开始寻找遗著了。</h3> <h3>  根据厦门大学郑樵调查组调查报告,郑樵先生的著作累计达八十一种,六百六十九卷又四百五十九篇。如果把无卷数的、佚本待查的,七七八八总加起来不下一千余卷,可装载五卡车之多!然现能看到的,仅仅《通志》二百卷,包含《二十略》、《尔雅注》三卷、《夹漈遗稿》三卷、《诗辨妄》六卷,其他的就无从而知了!就是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第一次献书,诏藏秘府的数百卷书,也不见公示于天下!</h3> <h3>  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兴化军通判陈振孙,在莆田任职仅一年,把莆田许多藏书家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书席卷而归,离郑樵先生离世仅仅65年。而他对郑樵先生的评击可谓不遗余力,令人十分不解!当然也许好友陈俊卿有收集一部分、从子郑侨也可能有收集。这两位,陈俊卿后来官居当朝丞相,郑侨官居副相,可惜没见过他们对郑樵先生的遗著作任何的宣传!丞相陈俊卿对郑樵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把初葬于白沙越王台的郑樵先生迁葬到白沙尖尾山麓,古道之旁,为方便来往行人瞻仰拜祀。</h3> <h3>  从子郑侨于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来这“夹漈草堂”凭吊郑樵先生,《题夹漈草堂》诗:</h3><h3> “杪秋寻远山,幽怀郁忡忡。</h3><h3> 草堂跨层崖,夕阳山影空。</h3><h3> 高人辞天禄,结友杖藜翁。</h3><h3> 游氛暗九土,岁晚余曷从。</h3><h3> 冷冷夹漈水,谡谡长松风。</h3><h3> 思之不可见,泪落秋云中。”</h3><h3>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有知识有时很值钱,有时候却会一文不值!正因为从郑樵先生身上看到了什么,郑侨毅然决然踏上仕途之路,直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h3> <h3>  经过当时新县镇党委政府及余文烟老师的努力下,公元1998年由莆田市、莆田县政府拨款修造了这尊高2米郑樵石雕像,石像下方基座宽1.104米,比喻郑樵先生的出生年份(公元1104年);长1.162米,暗示郑樵先生离世年份(公元1162年)。郑樵先生的石雕像是以著名画家范曾为《郑樵传》作者黄玉石画的封面为蓝本雕塑,目光炯炯,神彩刚毅自然而又有亲切感,见者不忘,倍感力量。</h3> <h3>  唐玄藏法师历尽千苦万难,偷渡西行求取真经,回来前,终于明白弘法若不与政府挂勾,他的一番成就终将“一江春水东逝水”!于是在将进唐朝边界前,直书朝庭表明心迹。也是唐朝建国刚稳定,需要促使百姓如何太平生活,又是开明之君,玄藏法师所弘之法,恰好是政府需要的,玄藏法师之努力,可谓功德圆满。</h3> <h3>  郑樵先生在他从兄郑厚先生有力的经济帮助,及政府上下疏通关系的强劲支持。于宋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经侍讲王纶、贺允中等人联名举荐下,“请赐召对”,获高宗皇帝赞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恨见卿之晚!”召对后返回“夹漈草堂”,再经过近四年努力,于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月,终于完成《通志》200卷,以年表为谱,以志为略,共20略。第二次献书,可惜未能见上皇帝便离开人世,也许如果能见上皇帝,多长几岁,那他老人家一定可不一样了!那些撰写之著作,一定也不一样了!然,国家动荡,奸臣弄权,皇帝不思进取,郑樵先生来的真的不是时候,错误的时间撞上错误的人罢了!然,是金子,总会发光,郑樵先生依然活在我们心中。</h3> <h3>  记得《西游记》中,唐三藏取得真经而返,经书落入海中,取石晒经,经书为岩石所沾,把经书沾破,三藏痛心不已,行者悟空笑道:“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一句话,归结三十余年成果,也归结今天——从芗林寺通向“夹漈草堂”的路。</h3> <h3>  从“清芳寨”下去新县镇,山路异常陡峭。一路寻找草堂后山之——东山位置,那里有郑樵先生采药之处,一路上戏侃能遇“东山采药”石刻,或者有神似樵农背药之岩石群。没有引路人,一切瞎猜罢了!后来余文烟老师怪我不叫他,看来今天着实失误失误!</h3> <h3>  从芗林寺通向“夹漈草堂”的路,最后回归镇政府用餐。郑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弘扬文化自信有深远的意义,是建设新时代文化必须的任务。不负时代,不负郑樵。时不我待,机不可失。我们用徒步,传递镇政府的一番苦心,为时代郑樵精神文化,深入人心,引为自豪,获于传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