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旅游行程中,与驴友闲聊,就讨论起怎么算才是北京人?</h3><h3> 我记得去法国巴黎旅游,导游告诉我们,巴黎有两个,一个是大巴黎,一个是小巴黎。巴黎有大约二十多个街区,前十二个街区属于小巴黎,整个所有街区属于大巴黎。</h3><h3> 现在居住在北京的有两千三百多万人口,这些人都是北京人吗?显然是不对的!至少北漂一族就可存疑。那么,那些人才能算是北京人呢?现在有北京户口的所有人都是北京人,这肯定不会有争议吧!</h3><h3> 每一个地方都有地方文化特征,从满足地方文化特征的角度看,北京人就复杂了!为了说明这个复杂性,有必要了解一下北京人的演变过程。</h3><h3> 从地里和气候角度看,北京北靠燕山,西傍太行,东南面相华北平原,是个“窝风”的地方,但是燕山和太行之间有一个开口,就是张家口,她使得蒙古高原的干冷空气能够通过这里吹进北京!北京每年就是两个“风”:东南风和西北风,把个北京吹得非常难受,一处理应是温湿气候变成了干旱缺水!北京猿人应该是北京人的祖先,无数考古事实证明那时的北京水草茂盛,原始森林茂密,大象、犀牛共生!</h3> <h3> 北京猿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石器),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h3><h3>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br></h3><h3>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br></h3><h3>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原始社会雏形。<br></h3> <h3> 北京猿人的生活形态。</h3> <h3> 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h3><h3>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环境和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为生,北京斑鹿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h3><h3> 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学者认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山顶洞人人死后还懂得埋葬,山顶洞人的群居生活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关系。山顶洞人算起来距今大约三万年,算是“第二代”北京人,已经很接近现代人!呵呵呵!</h3> <h3> 燕国,公元前11世纪华夏族,在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召公奭。</h3><h3> 公元前11世纪由周天子姬发封其弟召公奭于燕,召公奭长子克代封,公元前7世纪灭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房山区)。<br></h3><h3> 燕国由于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所以文化较齐国、晋国等国落后。燕桓侯时,山戎南下攻燕,燕被迫迁都临易。燕庄公时在山戎的侵略下险些亡国,靠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br></h3><h3> 燕昭王之后燕国一直内乱,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国俘虏,燕国灭,秦置燕国故地为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燕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br></h3><h3> 燕国国人被称为燕人,易水河畔的荆轲是燕人,这大概算是“第三代”北京人。直到三国时期张飞还自称为燕人,张飞的祖籍在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张飞店,先秦时这里属燕。</h3><h3> 秦时北京属古渔阳。</h3><h3> 汉时北京属幽州。汉、唐、宋的燕云十六州其中之一。</h3> <h3> 先来一张公元662年的唐朝疆域图。这个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刚刚驾崩2年,但唐朝国力是十分强盛的。单从领土疆域上来说,唐朝的实际控制区域到达贝加尔湖,甚至在西伯利亚,平壤都设立了都护府。像北方的那些少数民族,诸如突厥,契丹,无不臣服于唐朝。哪怕是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都无法和唐朝相比。</h3> <h3> 公元904年, 这张就是唐朝末年的疆域图了。和上一张相比,唐朝的疆域缩水了一半,周边的政权国家也多了一大堆。没办法,自从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之后,唐朝国力不复从前。再加上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唐朝已经很难恢复万国来朝的盛况了。</h3> <h3> 在前两张图中北京属大唐帝国!到了这张图就有了问题了!</h3><h3> 如果唐朝只有外患,那事情还是好解决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唐朝的内部不稳,农民起义,节度使拥兵自重,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公元907年,梁王朱温逼迫唐哀宗退位,随即自立为帝,建都汴州,五代中的第一个政权后梁,自此建立。</h3><h3> 朱温是有能力的,当上皇帝的时候也是做了多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事情。但只是可惜皇帝当着当着,智商给下线了,后期就荒淫无道,任用奸臣。等他后来生病,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被自己的儿子朱有圭刺杀身亡。等朱有圭当上皇帝,坏事做得比他父亲还要过分,于是他的弟弟朱友贞看不下去了,叫了一大帮人把他哥哥的皇位废了,然后自己当皇帝。</h3> <h3>朱氏后唐</h3> <h3> 石敬瑭想当皇帝,可以理解,向契丹借兵也可以理解。但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要知道从战略意义上来讲,燕云十六州对汉族极其重要。只要燕云十六州掌握在汉族手中,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很难南下进攻中原。</h3><h3> 燕云十六州多以山脉为主,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少数民族的骑兵战斗力是很强大,但是再强大的骑兵在山脉面前也杀不上去。可要是少数民族能拿下燕云十六州,那他们面对的就将是一片平原。古时候的平原,简直就是骑兵的天堂,汉族的步兵在平原上只能用血肉之躯抵挡骑兵。自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从此中原大地便暴露在契丹骑兵面前,给汉族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因此石敬瑭就是整个汉族的千古罪人。石敬瑭引狼入室,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为,令他的手下都为之不齿。等到942年石敬瑭下地狱,他的养子石重贵即位,马上拨乱反正,和契丹划清界限。然而此举引起契丹的强烈不满,于是契丹连年南下,不断进攻后晋。如果燕云十六州此时还在后晋手中,那后晋还是能挡住契丹军队的。可是现在燕云十六州不在后晋手中,后晋的军队只能在平原上和契丹骑兵搏斗,那结局,只能是失败。</h3><h3> 这个时期北京地区是汉胡杂居地区,再一次出现民族交融、血亲混合,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这应该算是“第四代”北京人吧。</h3> <h3> 郭威当上皇帝后,废除苛政,厉行节俭,还提拔了许多优秀人才。但只是可惜他只当了3年皇帝也去世了。郭威的两个儿子都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害,因此皇位就交给郭威的养子柴荣。</h3><h3> 如果柴荣没有英年早逝,也许一统天下的就不会是赵匡胤,而会是他。但历史没有如果。等到959年柴荣去世,960年赵匡胤就在陈桥发生兵变。自此,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灭亡,宋朝从此登上历史的舞台。</h3><h3> 这时候北京属辽国。</h3> <h3> 宋:北京这时期是辽国的南部边疆地区,整个现在的河北地区都是两国交战地区!在檀渊之盟后才有了大约一百二十年的和平。</h3> <h3>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h3><h3>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h3><h3>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br></h3><h3>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诸色户计、投下制、驱口制、匠籍制、籍没制、人殉、宵禁、海禁等,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但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br></h3> <h3> 元大都城复原平面示意图。</h3><h3> 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北京市。存世年 代:公元1267年~公元1368年。发掘年代:1964年。</h3><h3> 大都城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始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基本完工。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四面辟有城门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宫城组成。全城南北长7600米,东西长6700米,总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的偏东部,全城的规划设计,均以汉族统治者建都的思想为主导,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城址内发现有城门、街道、水涵洞、下水道、居住遗址等遗迹,出土物以瓷器为主。元大都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结构及风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h3><h3> 这个时期的北京人自然就以蒙古人为主体了!这应该算是“第五代”北京人吧!</h3> <h3> 蒙古人退回漠北后,北京才又回到中原王朝手中。</h3><h3> 明朝在原元大都的遗址南部重建都城: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h3><h3> 一、内城:又称“京城”、“大城”。城墙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顶厚16米,上有女墙。有城门九座,角楼四座,水门三处,敌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个。城外有宽30-60米的护城河。城有九门:正阳门(前门) 崇文门(哈德门) 宣武门(顺治门)阜成门(平则门)西直门 德胜门 安定门 东直门 朝阳门(齐化门)</h3><h3> 二、外城: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有七门: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广渠门(沙窝门) 广安门(彰义门)东便门西便门</h3><h3> 三、皇城:长18里,有六门:大明门(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为大清门,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为中华门。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下1954年被拆除),长安左门 长安右门 东安门 西安门 厚载门(地安门)</h3><h3> 四、宫城:即紫禁城,城墙周长3.4公里,有六门:承天之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 神武门 东华门 西华门。</h3><h3> 这时期北京人多为随明朝都城北迁而从南京(金陵、建康)来的汉人,也可以说是“第六代”北京人吧。</h3><h3> 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会合形成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河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河。 在地理格局上,“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但还是为了北方的安定,明成祖朱棣才选择了北京建都城。</h3> <h3> 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时期北京之关系。</h3> <h3> 清1644年入北京,继承了明朝的都城北京。清代时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沿袭明代规模。其管理除仍置宛平、大兴二县外,则划归八旗驻防。正黄旗居德胜门内,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分为左右二翼。</h3><h3> 满清为了自身安全考虑,这时北京城内完全由满人居住,汉人全部被迫迁出城外。这也算是“第七代”北京人吧。</h3><h3> 随着清朝官员汉人比例逐渐增加,还有城市经济发展,民众生活需要,清中晚期也就慢慢的放松汉人在城内居住比例!特别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又有大量满人“去满变汉”。另外戊戌变法后,洋务运动促使不少以粤人和浙人为代表的富豪汉人进入北京。辛亥革命后还有不少属北洋集团的汉人进驻北京。</h3><h3>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爆发,也使得不少北京周边的民众汇聚到北京城内。这时应该算是又出现了“第八代”北京人吧!</h3> <h3>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北京,共产党接管北京,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国家机构的组建,等等原因,又有相当多人口来到北京,成了“新”北京人。这个时期北京在原有的胡同文化外,又出现了大院文化。这时应该是不是可以说又出现了“第九代”北京人吧。</h3><h3> 从五十年代后期北京开始限制人口增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大潮至今,又有相当不少“新新”北京人出现,算是“第十代”北京人吧。</h3><h3> </h3> <h3> 结论是:“北京人”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她有一个演变过程!有个调侃说北京人看谁都地方人,因为我们是中央。</h3><h3> 看了这篇美篇,朋友,你觉得你是那一代北京人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