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资中县(古称资州)罗泉古镇,有千年历史,街道长五华里,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郊有香泉洞、涵洞子、硝洞子、死人洞等几个天然溶洞,这些古溶洞究竟有多长多深,从来没有人去精确的测量过,但是每个溶洞都能容纳数百甚至数千以上人,这是可以肯定的。</h3> <p> (上篇)</p> <h3> 据地方文史资料记载,清代咸丰年间,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李蓝起义”大军多次进驻过罗泉,为了躲避骚扰打劫,镇上大批民众逃到镇郊大山里的溶洞,其中一个洞中不知何原因致使三百多人死亡,故称“死人洞”。</h3><h3><br></h3><h3> 2015年1月20日,笔者随同县委党史研究室、县文物局的同志一起专程前往罗泉古镇,探访了这个“死人洞”。</h3> <h3>探险罗泉“死人洞”:</h3> <h3> “死人洞”位于离罗泉古镇上仅一公里左右的禹王宫村六社,我们一行由镇文化干事、村支书作向导,在一个长满柏树的大山腰上找到了洞口,只见洞口左侧岩壁上还保留着一块立于清同治十年(1871)的“封洞碑记”石刻,石刻坐北向南,距地表1米处,长0.8米,宽0.6米,分布面积0.48平方米。</h3> <h3> 碑记阴刻楷书,竖向排列,碑文绝大部分清晰可识:“咸丰十年秋七月,滇匪竄扰,民人避贼洞中。不虞贼众突至□□拥入,死难者三百余人。阅十有二载余,分牧□方闻洞有余骨,因捐廉收塟并塞洞口。囗囗囗囗囗之开斯洞者,皆囗戒正。同治辛末十月吉日,判资州事赵云书立”。</h3> <h3>判资州事赵云罗泉“死人洞”《封洞碑记》石刻:</h3> <h3>探险罗泉死人洞:</h3> <h3> 清代的罗泉是资州直隶州的分州,分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与县平级。分牧即分州州牧,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判资州事,古时官名,从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h3><h3><br></h3><h3> 碑文大意是:1860年7月(农历)“李蓝起义”大军来到当地,民众惊慌纷纷躲进附近溶洞,没预料到一群义军突然拥入洞中,造成了三百余人遇难。12年后,分州牧(县长)才知道此事件,于是召集官吏捐资将洞中余骨掩埋了,并封塞了洞口。1871年10月,判资州赵云(副县长)立此碑记。</h3> <h3> 另据罗泉镇陈家的《陈氏家谱》记载:“陈氏正洪与兄弟正萱、正柏三人敌战李匪三千余人,贼闻公名莫不胆战心寒”。此《家谱》又记:“清咸丰十年七月二十,李匪由叙府到仁邑(仁寿县)达摩山(罗泉镇与仁寿禾家乡交界,位于达摩山下),兄弟三人正洪正萱正柏敌战三千余胜服幸有祖之灵也”。说明当年“李兰大起义”有数千以上义军活动于资州罗泉分州一带。</h3> <h3> 罗泉古镇自秦朝凿井产盐以来,逐渐成为四川井盐的主产区,镇上人口也逐渐增多,商贾云集,人口稠密,店铺林立,车来人往,工、商、贸异常繁荣。</h3> <h3> 为加强盐业生产、销售及税收管理,清代朝廷于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设分州(民国时,改设县佐)。罗泉成为了当地及威远、仁寿、资阳、井研县部分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罗泉又位于资中、仁寿县、威远三县交界处,历来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革命活动异常频繁。</h3> <p> (下篇)</p> <h3>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西南地区爆发了震撼全国的李永和(即李短鞑)、蓝大顺(即蓝朝柱)农民大起义,简称“李蓝起义”。当年10月起义军由云南大关入川后,迅速占领自流井(今自贡)盐场,声势始盛。次年义军达30余万,1861年活动地区达50余州县。</h3> <h3>死人洞时而狭窄,需弯腰哈背或匍匐进入:</h3> <h3> 李蓝起义军以川南为基地,多次进驻离自流井不远的川南重镇、四川井盐的主产区——资州罗泉分州,并在营盘山、高峰山、五凤山设营扎寨,抗拒官兵,数千盐工和农民纷纷响应,惩罚恶霸,镇压工头,声势浩大,影响川中南。“死人洞”的“封洞碑记”见证了这一史实,弥补了国内关于“李篮起义”的论述尚无在资中活动记载的不足,故这一石刻碑记是研究我国近代农民革命的珍贵文物。</h3> <h3> 至于“封洞碑记”记载死亡的300余人,是义军或是清军所为,有待进一步考证。引路的村支书告诉我们,当地传言是驻守分州的清军误以为洞中都是起义军,便堵住洞口,用浓烟将里面的人活活熏死的。我们一行在两个向导手持电筒照明下,从只能一个人弯腰进入的洞口往里走,逐渐宽敞起来,行进了约二三里后洞往下穿了,又因时间关系,我们便往回走了,一路上已没有发现任何遗骨。</h3> <h3> 洞中只看到不少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钟乳石,深处洞的顶部有不少古人用火把、油灯的烟熏成的文字和标记,其中有的是记录自己曾到此一游,有的是担心迷路所作的路标。</h3><h3></h3> <h3>古人入洞后担心迷路在洞壁上作的标记:</h3> <h3> 洞里与各地溶洞无异,溶洞中时而宽敞,如富丽的大厅,可容数百人;时而狭窄,需弯腰哈背或匍匐进入。一条几乎干枯的暗河,斗折蛇行其中。</h3> <h3>死人洞时而宽敞,如富丽的大厅,可容纳数百人:</h3> <h3>罗泉死人洞暗河:</h3> <h3> 离开“死人洞”,我们行走不到两里又游览了另一个大山中的“涵洞子”。“涵洞子”与“死人洞”里面也都是时宽时窄,不同的是:“死人洞”是先窄后宽,离洞口一、两里都比较狭窄。而“涵洞子”离洞口两里左右都非常宽敞,洞口和洞里面有石头砌成的墙,溶洞也同样很深,短时间很难走到尽头。</h3> <h3>罗泉涵洞子洞:</h3> <h3> 小时候,就听父亲说他解放前在罗泉镇街上给一个姓潘的大商人开的绸缎店铺当店员,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间,他都要随着镇上的许多人举着火把或提着油灯,去镇郊大山的几个大溶洞游玩,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镇人民政府开发了其中的睡狮山溶洞,取名“罗泉溶洞”,供游人玩耍。</h3> <h3>已开发的睡狮山溶洞(“罗泉溶洞”):</h3> <h3>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罗泉镇,具有宝贵的革命文化、古老的盐业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浓郁的明清建筑特色。罗泉几个溶洞都离古镇仅一两公里之内,相距也都在仅一公里左右,如果都开发出来,并恢复传统节日游溶洞的风俗习惯,必将使罗泉古镇更具有无限的魅力,给当地民众和外地游客增添新的去处,给罗泉旅游带来更大生机,促进罗泉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h3> <h3>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罗泉古镇:</h3> <h3>本文参考:
</h3><h3> 《资州直隶州志》(清代光绪年间出版)、《资中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之我见》(宋大杰撰稿);《中共资中县党史资料汇编》(1988.12出版);《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出版)、《资中县军事志》(附录P133)。</h3> <h3> 原文发表于2015.3.22《内江日报》(长江周刊),《内江日报数字报》、《内江汉安堂论坛》、2016.03.17全国《凯风网》(魅力天府)“今日头条”转载、2016.08.27《资中宣传报》;2018.11《资中史志》(2018第2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