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愕!乡宁宽水村原来是个历史久远的古镇——叫“官(又“观”)水镇”!

曹操语录

<h1><b>编者按:</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宽水村原称“官水镇”又“观水镇”!</b><b>有故事!</b></h1><h3><b><br></b></h3><h3><b> 收到老家双鹤乡章冠村的女婿、光华宽水村的朋友森源发来的稿子,粗略看了一遍,我就发现他这篇清明节纪念父辈和祖宗的文章,却隐藏着许多不平常的信息。如:宽水村原称“观水镇”又“官水镇”,还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古镇。自己孤陋寡闻,学识浅薄,对安姓我原来不多听说,只是认识了宽水村兴办玫瑰种植合作社的安赵根老哥后,才知有安姓。而且通过这篇文章知道,安姓过去在光华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姓,人才辈出,声名远扬。同时,通过文中叙述,安姓来源于陕西米脂县,该村相邻的光华镇“七郎庙村”杨姓也是来自陕西米脂县。由此,我就对“七郎庙村”名的来历产生了兴趣。有人说七郎庙村名原叫漆炉庙,古人为了防止金香炉被盗,故意把香炉涂上漆,但南蛮子(过去北方人对南方人的称呼)聪明过人,最后还是把金香炉盗走了。从文中分析,既然七郎庙杨姓来自陕西米脂,而宋朝杨家将的老家也是陕西,那么是不是七郎庙村的杨家,为了纪念杨家将的杨族英雄杨七郎,曾经在该村为杨七郎修过一座庙呢?再次,根据作者文中叙述,宽水村原称“观水镇”又“官水镇”,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只是后人因口语又因此处为豁都峪河最宽处,慢慢演变为“宽水(读kuanchu)村”。那么后来的镇不在宽水(官水)而在光华(原称金城镇、牛王庙镇)呢?是不是由于后人为了躲避水患,把“官水镇”迁移到“金城镇”(牛王庙或光华)呢?或者说原来的官(观)水镇后变为金城镇,金城镇搬迁到牛王庙或叫“广胜寺”上。这就说明“官水镇”的历史要比“金城镇”的历史更为久远一些。从宽水村所处的地形地貌来看,极有这种可能,但需要用证据来证明。为了让更多的研究历史文化和考古的朋友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特予转载,以期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开更多的疑问和谜团。谢谢!感谢二区老乡,双鹤老家的有才女婿森源弟的美文!</b></h3><h3><b>曹操语录2019.04.03</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为今天的宽水村)</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永远不能忘却的一方热土<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晋南古镇观水</b></div> <b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值此清明时节——<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谨以此文献给英年早逝的父亲和生我养</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光华西宽水村! <br></span> <br> ——森源<br> <b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又梦见老人啦?!”<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爱人叫醒梦中抽泣的我。<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年临近清明我都</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会梦见父亲。<br></span> 今年的清明快到了,梦见父亲仍是以泪洗面,爱人已经习以为常了,也不像从前那样嘟囔了,独自又翻身睡去。<b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来并工作多年但仍觉客居太原,已年过四十仍无多大建树,想来真是有愧先人,不胜唏嘘。<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顿时睡意全无,随即浮想联翩,天马行空——<br></span> <b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次日补笔,是为记。</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寒食上坟</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晋南给先人上坟扫墓,有三个日子,清明、中元、寒衣节。<br> 清明节最重视,不管远在哪里身居何处,都要回来祭拜先祖。<br> 十里不同俗,我老家乡宁光华一带是清明前三天寒食上坟,说是打鼓的乐人才在清明那天上坟,真不知是何出处?有待考究,但当地却有形容人特别忙时会说,“你忙的像打鼓行事似的!”,可能是说人特别忙顾不上寒食上,才在清明节上吧。<br> 小时候上坟,特别有仪式感,总是在各门各户都准备好上坟用品之后,听候我大爷爷(音teyaya)的命令,由其率领统一出发,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尾随其后,有拿锨的、有提篮子的,我们小辈通常是扛着五色的纸割絮,打闹着说笑着便开跑了,从我们最早先祖的七郎庙坟茔开始,由远到近,因为坟茔多、分布散、常常从早上开始一直到大中午才能结束。<br>跟在父亲身后的我和哥哥,总是问东问西、问这问那,坟地里埋的是谁,和谁近、和谁远、和我们啥关系,父亲有时也说不准,让我们问大爷爷。<br> 大爷爷年龄最大、辈分高、知道地最多,我们不停问,大爷不厌其烦地讲,那时好像总也记不住,年年问他,他年年讲。<br> 每当到了我们从未谋面的曾祖父坟头时,我和哥哥总是帮着父亲挂纸絮、烧纸钱、上供品,而且不自觉挂的、烧的、上的都比别处多,这可能就是血缘之亲吧。<br> 记忆中每年的供品都少不了母亲蒸的蛇馍馍、刺牛馍、篮篮馍、角子馍等,花样繁多,蛇馍馍是我们男娃娃才能吃的。<br> 有一样菜也是绝对不能少的,那就是莲菜,说用莲菜做供品生的后人心眼多。<br> 每年的上坟都是由折上坟头上的柏树枝枝,回家挂在自己家门上而结束,折柏树枝取得是“插柳”之意,一可驱邪,二为祈福。<br> 想起小时候的我上坟除了追思祭奠先人,实际上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br> 直到1994年正月初五年仅45岁的父亲因心梗去世,上坟对于我来讲就多了些酸愁。从那年起除了上大学期间,我每年清明一次、十月寒衣节一次,没有间断过给父亲上坟。<br> 近年来我的孩子也大点了,清明节只要时间允许,我总带着他们。<br> 孩子们跟在我的身后,像我小时候一样的问东问西、问这问那,看着他们的样子我总是想起从前的我、想起父亲、想起大爷爷,看着他们在父亲坟头帮我挂纸絮、烧纸钱,上贡品,我好像觉得我就是那时的父亲,儿子就是那时的我,想到也许多年后儿子也带着他的儿子,就像今天我带着他一样,可不就是这样吗,血脉相传、生命延续、传宗接代、一代接着一代!<br>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我们尚有来路,父母不在了我们只有归途,每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总是泪眼婆娑,不能自已,有些事情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懂得时候已不再年轻。<br> 父亲虽已不在,但感谢上天眷恋,母亲身体非常健康,这些年和我生活在一起,帮我照看孩子照顾家,虽然特别忙,但能安养天年享天伦之乐。</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为碾道院)</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碾道院里的五个爷爷</b></h1><h1> 我们这门子属于碾道院,有大院、小院、畜放院,三院相连,因门外有几个大碾子而得名,土改前都生活在这个院子里。<br> 我有五个爷爷(音ya),是排房(堂)弟兄,他们是同一个祖父之后,他们还有九个姐妹,共兄妹14人,其实是15人,听人说还有最大的一个爷爷,八岁死了,隐隐约约记得小时候,因村里铁厂占地需要迁坟,挖出时裹着个黄学子(音,应该是兜袍),后来还给配了个面人才又埋的。<br> 五个爷爷,脾气秉性不一各有特点,但在老家都是能人。<br> 大爷爷名叫启明,慈眉善目,脾气最善,年轻时当过兵,最拿手的是泥炉子盘坑,甚有诀窍,人又热心,谁家炉子不上火,他在“烟嗓子”和“狗窝”那里,拿斫刀砍几下、保管齐活,堪称一绝、远近闻名;<br> 二爷爷名叫德明,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会拉关系,爱喝酒,划拳最有特色、爱喊的“陆陆合”为其专用,年轻时在山下的炭园子,一提起老安的车(cha音),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愣让“一车炭能卖三回”成为轶事;我爷爷名叫振明,排行老三,独子一人,德望桑梓,年少时在太原阎锡山军干校求学,后继岳父(上窑郭老先生其精通奇门誉冠鄂邑)堪舆之学,校查地理、择吉辟凶,造福乡人;四爷爷名叫生明,能打会算,有经济头脑,打我记事起,就在做生意,一辈子爱折腾;五爷爷名叫高明,脾气倔强,心地善良,砖瓦活干的好,有砌碹插窑的技术。<br> 爷爷奶奶辈现健在的只有九十二岁的爷爷(排行老三)和五奶奶了,但碾道院的子孙却有一百多口人,碾道院在光绪三年大旱之灾后,只有爷爷的祖父一人有后,150余年间开枝散叶,也算得上枝繁叶茂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氏图腾 </b></h1><h1> 我们的“安”姓来自哪里<br> 我是谁?<br> 从哪里来?<br> 到哪里去?<br>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三问,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br>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姓。<br>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是家族血脉的传承,追根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r> 我们的“安”姓来自哪里,根在何处?<br> 百度百科: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百家姓排名第79位,人口约1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4%左右,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北、安徽、辽宁五省,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陕西、河南。<br> 安姓的来历,一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二来自西亚安息国今伊朗,史称安氏正宗,三源于昭武九姓,四鲜卑族族,五源于满族。<br> 由于家谱毁于文革期间,也没有其他记载可以考证,只有老辈们口口相传,我们的“安”来自陕西米脂——邻村七郎庙杨姓也由陕西米脂迁来有家谱为证,我们碾道院最早的祖先坟茔也在七郎庙,这之间有啥联系还不清楚——大约是明初时期迁居而来。 </h1><h1> 从陕西米脂的姓氏分布来看“安”是当地一大姓,而且米脂的周边绥德、子洲“安”姓较多,而且名人辈出,但从米脂和整个陕北民族和姓氏分布来看,明代以前陕北地处边塞,地广人稀,明时多有移民入境,其中山西大槐树及石楼、临夏一带居多,安氏并不是米脂一带原有姓氏。<br> 老人们还传说,我们的“安”同姓不同宗,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安”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或者原本不姓安的姓安了,由于各门子的家谱都毁于文革无法考证,其实根据现在科学技术做个DNA就全清了。</h1><h1> 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我们的“安”姓出自华夏原有姓氏,在明朝大移民期间由大槐树迁移至陕北,后有一支从米脂迁移至当今住地,还有一种可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北一路挺进中原时,实行汉化政策,将其族部改为汉姓“安”的一支留居陕北,后迁入此地。总之,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交流,相信不久将来随着记载考据的不断挖掘和发现,我们的“安”姓渊源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白。</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为楼院里)</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姓的观水古镇</b></h1><h1> 我们的“安”姓所居,地处姑射山东之余脉,豁都峪西畔,背靠五山神似人之手有五指,其南山似凤凰展翅,村居掌心,可谓五指山下风水宝地,<font color="#ed2308">古称观水镇又官水镇(村庙碑文记载)</font>,因所处河道为豁都峪最宽之处,后人口语“宽处”“宽水(音shu)”,现为西宽水村,古为金城里所辖,今属光华镇。</h1><h3></h3><h1> 古之能称之为镇的,可谓村镇、商贸、集市,或为国之驻兵戍守,宋《事物纪原》说,“镇”,民居不成县而有课税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h1><h1> 古镇目前还有古街道、古庙宇、古寺院、古煤窑、古瓦窑,有店铺、古戏楼的遗址和遗迹,村里的主路(南北路),至今老人们还一直称为街(音dai),有娘娘庙、菩萨庙、三官庙、龙王庙等大大小小的庙宇13座,老人们嘴里的龙王庙最是气势雄伟,庙内青砖碧瓦、彩兽句刹、雕梁画栋,三官楼的镜碑最有名,在康熙乡宁县志里有记载,因碑面光滑如镜故称镜碑,传说天气晴朗,从碑上能看见山下的太平县的古城镇,碑还在,楼已拆,昔日风采不再。近年来富余的古镇人出义工、捐善款,整修了娘娘庙新塑了三霄娘娘像,每年四月八逢会时,十里八村的乡党都会前来朝拜,条件好的还会给娘娘点上一场戏,这时候的娘娘庙看戏的、上香的、求子的、祈福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也只有这时只有娘娘庙里这棵永远也不老的老槐树,见证着这历经四五百年古镇的历史,一直在诉说着古镇不老的传说。</h1> <h3>(宽水关王庙里目前保存的石碑有三块显示官水镇,其中有一块万历二十一年修关王庙碑记:“乡宁东北境有镇曰官水,右侧高山雄峙,左侧峪涧环绕。东达平阳,西通陕甘。……”。康熙年间的一块碑文提到“官水镇”,嘉庆年间的一块碑提到“金城里”。森源提供)</h3> <h3>(万历二十一年……)</h3> <h3>(这是明万历年间的一块石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楼院里的“安半川”</b></h1><h1> 观水镇“安”姓有四大门。因为居住的那个院子有楼,所以人称他那一门子就叫楼院里,今天仍这么叫。楼院里“安半川”的故事至今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经久不衰,村里人都是听他故事长大的。<br> “安半川”真名不知叫啥,也没有正儿八经地考证过,但据我的发小安年喜(楼院里后人)说,关于“安半川”有三个经典故事:<br> 一是“三十六条黑腰带”。楼院里这一支,人丁兴旺、富甲一方,有多人居朝为官,官至陕西米脂县令、知府,鼎盛时期单年轻男子就有一百多人,号称有“三十六条黑腰带”和“七十二个不要脑袋”,人多势众,传说光华边界黄涯庙里有个石桌子,每年唱戏时,只有楼院里的人才敢坐,楼院里的人来了才能开戏。<br> 二是“米篮子换坟地”。话说“安半川”的姑姑嫁到后峪村,家有一块风水宝地,主山背靠秦王山、形似鱼、前有深潭,潭水流经之地到处都是虾兵蟹将;名堂洁净,青龙白虎左环右抱,朝山秀丽案山平坦文房四宝矗立;真可谓藏风聚气、山水相绕、合大富大贵之局,当地人今天还称为鱼山。<br> “安半川”为得此地心生一计,携一篮元宝去后峪村看戏,把元宝寄存姑姑家,看完戏后取元宝查看,篮子上部是元宝下部是米,诬陷姑姑拿了元宝,姑姑家赔不起只能以此宝地抵之,实为“安半川”的篮子本来就是上边是元宝下边是米。<br> 当其为父日后下葬之时,果然有灵物红蛇和白鸽出现。<br> 三是“安半川斗死侯八斗”。传说安半川和一河之隔的窑上(今东宽水)侯八斗,因事诉讼之官府,两家互不退让,侯家钱多安家地多,但是侯家花完八斗银子却没有赢得有半条河川之地的安家,而最终上吊于楼院大门之外。<br> 侯家输在钱能花完、安家赢在地能年年生息,后人称侯家的当事人为“侯八斗”、安家的当事人为“安半川”,这就是“安半川”名字的由来。<br> 后峪村人至今还在流传“安半川”骗姑姑的故事,坟地的结局是“安半川”在葬父的第二天去“复二”时,因突降暴雨没有下马跪拜父亲,风水先生愤恨这种不肖子孙,便做了手脚毁了风水。<br> 楼院里的“安半川”最终由于为富不仁、为人不义、为子不孝家道败落,他的往事也烟消云散沉入历史,实际上黄崖庙里的“石桌子”是给每年庙会时赢得比赛锣鼓队的的奖赏,谁赢谁坐不是楼院人的专座,“米篮子换坟地”“安半川斗死侯八斗”更是虚无缥缈,楼院的衰落,是在封建朝代更替、社会兴衰的大时代背景下衰落的,“安半川”更多的是前人的传说和后人的演绎而已,无非是告诉后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安半川”其实是给那些不仁不义不孝的世人背了黑锅而已。</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为观水镇)</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时代的观水镇</b></h1><h1>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观水古镇也经历了四十年沧海桑田,也发生了四十年山河巨变。<br> 四十年前宽水人种地之外就开始背包袱做生意,去侯马、新降、石家庄进货,赶集摆摊子做布匹、成衣、鞋袜、毛线生意,一六光华、二七河底、三八台头、四九七郎庙、五十双鹤,做生意的占到90%的家庭,成为远近文明的万元户村。<br> 上个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和村里县国营铁厂的复建,靠着地处河槽交通便利的优势,部分古镇人开始转型发展运输业,村里形成做生意、跑运输、厂矿上班三类就业形式,走在周边村的前边。<br> 家家户户有汽车住新房的宽水人,前几年也在经受大环境的影响和市场的冲击考验,生意难做了、跑车不挣钱了、厂子关了没班上。<br>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观水古镇的人和国人一样走进新时代。<br> 如今,宽水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党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推进“乡村发展战略”,发展玫瑰产业、槐米产业、养殖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成了“玫瑰村”“槐米村”“养殖村”。</h1> <h1>  勤劳和善良的观水镇人,身上具有着典型黄土高原北方人的粗狂和豪爽,也浸透着河东文明的温润和智慧,几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很多的磨难、痛苦和不幸,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所有伟大的中华民族儿女一样,深深眷恋着脚下这片生养自己的热土并为之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像坚挺的松柏一样,根深叶茂,生生不息。</h1><h3></h3> <h3>(这是美聚香凝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h3> <h3>(这是福兴獭兔养殖合作社)</h3> <h3>(这是欣隆养牛合作社,拥有肉牛2600头)</h3> <h3><b>作者简介:</b></h3><h1> 安智强,男,山西乡宁光华西宽水人,现供职于晋能集团。</h1> <h3>后记:</h3><h3> 承蒙远在省城太原的老友智强抬爱,他在电话中说有一篇关于清明节怀念父亲的文章请我指正。</h3><h3> 我想智强老弟是过谦啦!</h3><h3> 他的书法他的文笔都独具特色,想来这篇文章也是上乘之作!</h3><h3> 在题为《永远不能忘却的一方热土》的散文里,作者在篇首简明扼要指出:值此清明时节,谨以此文献给英年早逝的父亲和生我养我的光华西宽水村!</h3><h3> 还特地署了自己在儿时村里的名字:森源。</h3><h3> 从每年临近清明都会梦见父亲作为题记,作者从寒食上坟讲起家世传承,再讲碾道院里的五个爷爷,又探究自己安门姓氏来源,细讲自己村居的观水古镇,尤其是从安半川的传说轶事引申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为人处世之道,最后定格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的血脉传承和责任。</h3><h3> 文章小处着手,高处定格,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家事国运,娓娓道来,情感洋溢,立意高远!</h3><h3> 于是和同室办公的申丹兄弟感慨:身居省城的智强仍能对乡土如此深情俯视,是时位之易成就格局之大,不仅仅是抒发乡土情怀,更是回归初心的品格呈现!</h3><h3> </h3><h3> 镒源 己亥清明</h3><h3>(转载于公众号《临汾城事网》,石碑图片由森源提供,其它部分图片由曹操语录添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