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毁灭了我们的青春足迹?——河北师大老校区全景追忆

天行有常

<h3>  </h3> <p> 二十多年前,我们满怀青春的梦想走进了位于省城石家庄裕华东路两旁的河北师范大学,度过了美好而愉快的大学时光,然而让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一处刻录了我们一幕幕青春记忆的大学校园却在我们毕业后不久就在人世间消失了。河北师大又经历了一次迁徙,搬到了位于南二环东路的新校区,老校区成为了另类人群的领地。前几次的搬迁,基本都是迫于动荡的局势,而这一次的搬迁则完全取决于政府部门的一声令下。“新师大”有更为宽广的面积,更为壮观的景致,更为齐全的设施,但这一切却与当年从“老师大”校园走出来的学子们没有任何交集。久别重逢的老同学相聚省城,却因为无法实现故地重游的宿愿而平添了无限的怅惘。当年的一座座象牙塔不复存在了,当年的一条条林荫小路踪影皆无了,当年的一串串青春足迹也无从寻觅了——如今,那承载过无限深情的校园影像只能从二十几年前的记忆中慢慢搜寻!</p> <p> 当年的师大校园由北、中、南三个院儿组成,而对于所有的师大男同学们来说,中院儿则显得更为熟悉、更为亲切,因为这个院儿里有我们每天晨兴夜寐的温暖居室。中院儿被一条小路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但按照职能的不同,又可以把中院儿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可以看作是生活区,北半部分可以看作运动健身区。我们的宿舍就在小路以西的生活区内——中院儿的西南方位,四栋东西走向的宿舍楼从南到北依次排列,我和我的舍友们住在最北一栋的第三层。那时的住宿条件还比较简陋,好在入冬后的暖气供得不错,身体强壮的舍友常常只穿薄薄的衬衫,甚至有时还要打开窗户散热。入夏以后难捱一些,宿舍里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舍友们睡前几乎都要到水房里冲凉。满满的一盆凉水兜头而下,酷热顿消,后来演艺界的明星们开展过的冰桶挑战活动,其实就是我们纳凉方式的翻版。那时改革开放政策刚刚起步,经济基础还较薄弱,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对较少,同学们都能够理解。况且,每学年仅只50元的住宿费,也不该再有什么过高的奢求了,每天有舍友间兄弟般的情谊相伴,物质条件上的那点缺憾也就不足挂齿了。宿舍楼附近的配套服务也基本完备,我所在的宿舍楼对面就是一家小卖部,各种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都能买到。宿舍区东面,就是餐厅和锅炉房,餐厅的开饭时间与锅炉房供应开水的时间基本一致。我习惯于先打好开水,再进餐厅打饭,边吃边喝,有助于饭菜的下咽。餐厅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一日三餐,而且还是很好的演出场所。餐厅前端有宽大的舞台,演出前只要将平时摆放在中间的餐桌搬到两侧的墙根摞起来,中间便可容纳两千多人坐着自带的小马扎观看演出。就在我们入学不久 ,师大学生会为我们组织了一台迎新生联欢会,丰富多彩的节目就是在这个舞台演出的。此外,有一位每天在男生宿舍旁摆摊的鞋匠师傅也成了我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帮手。那些年,大多数家庭都没有丰厚的经济来源,家长们供应一个大学生也都比较吃力,体谅父母的学子们也都懂得节俭,鞋子破了舍不得扔,让修鞋师傅缝一缝还接着穿。这位师傅除了钉鞋,还能修衣服上的拉锁,而且态度也十分和蔼可亲,常常是一边干活一边和我们拉家常。</p><p> 小路以东的生活区,是几排红色住宅楼,那里住的都是师大的教职员工。据说,这些楼房是按照师大集资建房的政策建起来的,每位教工缴纳两千元的集资款,并且等到符合学校制定的标准后就可以分到住房。那些年国家刚刚停止福利分房政策,但实施商品房政策还需要一个过程,集资建房就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过渡方式。我们系的好几位老师就在这里居住,至今还记得他们分到房子后的喜悦心情,纷纷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楼号和房间号写在黑板上,欢迎我们到家中做客。毕业前夕,我和同学们还真的走进这些老师的家中,除了虚心请教问题,还请他们讲述了各自的人生历程。记忆最深的是教我们中国古代史的张老师,他算得上是系里最年轻的老师,英俊帅气,思维敏捷,讲课时语言流畅,观点新颖,深得我们这些年轻学子们的钦敬。他是南开大学历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又酷爱文学作品,关心时事政治,这就使得他的讲课内容丰富,多种学科的知识融汇在一起,让同学们对课程有更透彻的理解。还有一位教我们世界史的孙老师,他本来是北京人,中学毕业时遇上了“十年动乱”,不能参加高考,而是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邢台地区的某个工厂劳动锻炼。孙老师本来已经做好了当一辈子工人的思想准备,但好学上进的他没有虚度时光,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幸运总是要送给有准备的人,恢复高考政策后,他考入了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师大任教。离别前,我还请求每一位老师为我留下了亲笔赠言;一行行真情的话语直到现在依然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p> <h3> 从生活区往北是师大的运动健身区域,也被小路隔为东西两部分,主要是两片开阔的操场。东操场供全校师生共用,而西操场则为体育系师生专用。每天清晨,全体师大的学子们从各自的宿舍出发,奔赴东操场,在雄壮的音乐伴奏声中做广播体操,年轻优美的身姿在熹微的晨光中展示青春的风采。每周两次的体育课也是在这片操场上进行,每次约两个小时。中学时为了全力以赴备战高考,体育课基本没有引起过我们的重视,而师大对体育教学又相当严格,迫使我们不得不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加班训炼,以免体育考试挂科。黄昏时分,操场上常常出现我们刻苦锻炼的身影:跑道上,我们奋力奔跑;单双杠上,我们攀爬翻滚;沙坑前,我们腾空飞跃……。入学后不久,师大的秋季运动会也在这片操场举行,我虽没有进入赛场参加比赛,但一直在场边为运动员们鼓掌加油,还写了不少赞扬运动健儿的诗稿投给主席台。东操场同样是我们重要的课堂,是它让我们深深品味到强身健体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至于体育系专用的西操场,平时很少对外系开放,我们也只是隔着外围的栏杆看到里面高大庄重的看台以及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的体育系校友。这片操场几乎从早到晚都有人在刻苦训练,而且训练的强度比我们要大得多。</h3><h3> 东西操场距离中院儿北门儿还有数十米远,这段区域的建筑和设施也是和体育运动密切相关的,包括旱冰场、篮球馆,还有体育系的教学楼。还有一处运动场地,是一片宽阔的游泳场,被几个高大建筑物遮挡着,入学后很长时间我们都不知道有这么个“秘密场所”。第一学年快要结束时,体育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堂游泳课,但不作为考试项目,让我和同学们有机会走进了这块长方形泳池。炎炎夏日,置身于被阳光照晒过的池水中,好不舒爽;不过,我和同学们都在北方长大,几乎都没有太好的水性,不敢贸然向中间地带移动,只能无奈的在两端的浅水区扑腾几下。我们不是在池里游了一节课,而是在水里泡了一节课,游泳课成了纳凉课。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们,男女同学间平时都缺乏相互交往的勇气,而身着泳装的男生女生们走进同一片泳池更是羞涩难当。那堂游泳课,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蜷缩在泳池的南北两岸,如同是素不相识的两地人在隔海相望。</h3> <h3>  走出中院儿,穿过宽阔的裕华路,就来到北院儿的大门口——悬挂在门柱上的银白色木牌上书写着由郭沫若大师题写的校名“河北师范大学”,大门两侧书写着“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大字标语。这是整个师大校园最为庄重、最为耀眼的一道大门,也昭示着北院儿在所有三个院儿中的突出地位。的确,这里集中了全校最多的资源、最美的风景、最旺的人气: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一片片绿地生机盎然,一条条小路曲径通幽,一群群学子步履从容。从大门口向北眺望,北院儿最为高大雄伟的建筑映入眼帘,那是最令师大人引以自豪的图书馆大楼。伫立于大楼的正前方,可以清楚的看见雕绘在楼顶的师大校徽以及书写在门眉上的师大校训。沿着门前的十多级台阶拾级而上,一种步步登高的感觉油然而生;走进大楼,就走进了知识和智慧的殿堂。入学的当天,为了办理图书借阅证,我们已经来到过这里,此后我们就成了这里的常客。来到这里,不光可以博览群书,还可以时常在一楼的学术报告厅里听取校内外专家学者们的报告和讲座。入学后的第一个初春,图书馆阅览室承办河北省高考美术考生的专业测试,我和我的几名同学被指派为考生们充当人物素描的美术模特儿。我们按照规定的姿势坐好,让来自全省各地的考生为我们画像,期间我偷偷瞥了一眼,发现考生们画出来的作品跟我本人真的很相像。图书大楼前方的小广场也是一片人气浓郁的天地,尤其是周末的傍晚,年轻的学子们常常在这里伴着和谐动听的乐曲跳起曼妙秀美的舞姿,化解一周的疲惫。临近毕业季,即将离校的师大学子们不约而同的借助图书大楼的背景拍摄合影,留下最珍贵的青春记忆。</h3><h3> 从图书楼到大门之间的校园干道,也是师大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入学的那天,一条条欢迎新生入学的横幅标语在干道的上空随风飘曳,我和所有的新生就是在这条大道旁边的报到处办好了入学手续,大学生活由此拉开了序幕。干道的中间是宽阔而平整的水泥路面,两旁的便道由方砖垒砌而成,便道外缘种植着四季翠绿的冬青。从门口向北走不多远,干道两旁长长的宣传橱窗相互对应,师大人每天可以通过它们得知校方出台的各种举措,了解校园里举办的各种活动,还可欣赏到各系才子才女们的书画新作。路旁的一道道木制标牌上的励志标语也每天激发着年轻学子们求知上进的情怀,尤其是那句“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警示成为了每一位师大人心中的座右铭。每天早饭过后,整条大道上都是南来北往的赶课学子们匆忙的脚步:在中院儿居住的男生们要赶赴到北院儿的教学楼,也有许多住在北院儿的女生需要到达中院儿或南院儿的教学楼上课。门口保卫处的值班人员早已严阵以待,密切关注着南来北往的人流高峰,按照门卫制度,每一位骑自行车的校友进出校门时必须下车步行。紧张的课程结束后,走出课堂的学子们则一改赶课时的行色匆匆,从容不迫的在这条路上漫步走过。日暮黄昏,吃过晚饭的学友们走在路上的步伐更加显得悠然自得;天色渐晚,两旁的路灯同时亮起,照耀着大路上熙来攘往、休闲愉悦的人群。一对对校园情侣也喜欢在这平静柔和的时段漫步在宽广明亮的大路上互诉衷肠,幸福的心底荡漾出一张张俊美的面庞。回想起自己的大学生活,还真是缺少了这样一段清新高洁的校园恋情,当年酝酿在内心的真情,最终还是没能鼓起勇气大胆的吐露出来。</h3> <h3> 校园干道可以看作一条中轴线,将整个北院儿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院儿可以看作是教学区,西半院儿则可以看作是生活区。东半院儿最南端矗立着规模宏大的行政办公楼,那里集中了全校的领导机构和职能部门。作为普通的在校生,我走进这座大楼的次数不是太多,有几次进楼是为了给师大广播台投稿,投稿箱就设在一楼。广播台的节目每天中午首播,傍晚重播,通过高音喇叭传遍整个校园。每天傍晚,我都会坐在校园里的石凳上收听节目,而且有两次惊喜的听到节目中播出了我的稿件。办公楼后面,是一栋公用教学楼,各系遇到课程密集、教室安排不下的情况时,都需要借用公教楼里的教室上课。我们更是要经常借用公教楼上课,因为我所在的历史系人数少,学校一直没有给我们配备专用的教学楼。除了公教楼,我们还借用过外语系、数学系的教室。相比之下,同在北院儿的外语、地理、化学、生物、物理、数学、音乐、美术等规模较大的系都有自己的教学楼。这些教学楼里几乎都出现过我的身影,尤其是到了每个学期的期末,为了迎接考试,我都要四处寻找能够安心复习功课的座位,只要发现哪座楼的教室里有空位,我就会成为那里的“不速之客”。</h3><h3> 东半院儿的最北端,还有一栋跟广大师生息息相关的小楼,那里是“河北师范大学医院”。医院的门类非常齐全,小病能够开方取药,大病也可住院治疗。在校期间,我进医院看病的次数不算多,可我对医院里的情况反倒比别的校友更熟悉,因为我曾经成为医院的一名“职工”。入学不久,系领导和辅导员了解到我来自偏远乡村,经济条件较差,给我联系了勤工俭学的机会,就是做一名校医院的清洁工。医院里本有的一位清洁工每到麦收和秋收都要请假回家,需要有人替补。这项工作对于从小就参加农业劳动的我来说根本不在话下,而且不用耽误正常上课,利用早晨上课前和傍晚放学后就可以完成。通过辛勤的劳动,我不仅挣得了不小的经济收入,而且认真负责的态度还得到医生、护士甚至病友们的一致好评。每次到校医院上工,基本都能持续一个多月,这些日子,我就不用每天往中院跑了,晚上就住在校医院的职工宿舍。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大量时间,而且还能让我尽情的欣赏北院儿的秀丽风光。北院儿里的每一条林荫小路上、每一片花圃绿地旁,都留下过我悠闲的脚步和年轻的身影!好长时间见不到我的舍友们,纷纷来到校医院看望我,询问我离开他们的日子里过得怎么样。</h3> <h3> 对于我们男同学们来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在东半院儿的教室里上课,走进西半院儿只能趁着节假日的时间。西半院儿最南端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繁华小街道,是我们不得不经常光临的地方。头发长了,我们要走进这里的理发店;身上脏了,我们要走进这里的浴室。洗理之后的我们,有时间还可以逛一逛这条小街上的店铺,逛的最多的是浴室近旁的两家书店,一个叫辅仁书社,一个叫三味书屋。图书馆里虽然有免费阅读的书籍,但需要按时归还,而花钱买下来的书则可以自主支配,还可以永久收藏。我也曾经从那里买下过几本当年正畅销的书,至今保存在自己的书柜里。此外还有许多出售日用商品的店铺,我们也会顺便看看,不过没有买过什么东西。小街北侧有一座比较高大的红色建筑,是师大招待所 ,记得我和我的同学们曾经进到里面一回,但不是要入住,是为了帮老师搬运放置在储藏室里的体育器械。那也是我第一次见识到那样高档的招待所,比我们曾经在县城住过的招待所要高档得多。楼道和走廊都铺满了红地毯,服务员都身着笔挺端庄的制服。我们没能进入各个房间,但也能想象到里面的布局,肯定是宽敞舒适、设备齐全。</h3><h3> 小街往北,是师大女同学们的住宿区,我来到这里的次数着实不多,——作为住在中院儿的男同学,在找不到充分理由的情况下,是难以鼓足勇气走进女同胞们的“领地”的。这样一来,男女同学间的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就成了问题;白天虽然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但一下课就各自离散,男女同学间甚至说句话的机会也没有。问题的解决还得依靠领导、依靠组织: 入学后不久,班干部几次组织同学们一起到郊外出游,让男同学们主动到这里和女同学们会合,然后一起去乘坐公交车。系领导也组织过多次更远距离的春游,让男生女生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还有一次是元旦佳节,班委会组织男同学和女同学一起包饺子庆贺新年,宿管处破例让我们走进了女生宿舍。这在平时是绝对不可能的,先是楼门口“男生严禁入内”的警示牌让我们望而却步,还有“把守边关”的宿管阿姨可谓是严防死守,男同学进楼“试比登天”。这种滴水不漏的安全保障客观上也有点“防卫过当”,让有正事儿的男同学找人也要颇费周折,或者求助正要上楼的女同学顺便捎话,或者站在楼前对着楼窗高声呼叫。记忆中的女生宿舍区,跟早年间四合院的布局相仿;南、北、西三面的宿舍楼同东面的餐厅、锅炉房围成一个小院儿。小院儿里一棵棵白杨树高耸笔直,枝繁叶茂,树荫下还有一张张乒乓球台。就在我们入学的那一年,师大又在这个小院儿的北边,新落成了两栋条件相对优越的女生公寓楼,而且同系的女同学有幸入住,那次和女同学一起包饺子走进的就是这里的新楼。不过,一年后她们又搬到了旧楼,新楼让给了下届的新生。 </h3><h3> 提起女生宿舍区近旁的北院儿食堂,也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在校医院打工期间,因为在北院儿吃住,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就餐。来这里就餐的,女同学当然占大多数,但也不时会出现男同学的身影。不过,在这里就餐的男同学很少像我一样形单影只,而是有女朋友相依相伴。跟中院儿餐厅相比,这家餐厅面积稍微小一些,但和中院儿餐厅的功能大体相仿,既能提供餐饮,又能充当演出场所。这里的演出我几乎每次都不错过,演唱会、朗诵会、联欢会都十分精彩。上中学时,我和同龄人们每天收听哼唱的只是街面上流行的通俗歌曲,对于更为高雅的音乐总是敬而远之。这里的舞台上,除了能够听到通俗歌曲的演唱,比如当年正流行的《同桌的你》,美声、民族唱法也大行其道,这让我体验到了音乐艺术更为深厚的内涵。和餐厅紧紧相邻的是北边的锅炉房,两者同时开放,配套堪称完美。餐厅、锅炉房和北院干道之间,是一道绵长的绿化带,包括一座绿树成林的假山。沿着石砌的假山山路拾向上攀登,便可以到达位于山顶的那间四角凌空的凉亭。在这里,既可以俯瞰宽广的师大校园,又可以和志趣相投的学友们一起畅所欲言。</h3><h3> 师大在校生中,女生人数大大超过男生,这也许是师范类院校的共同特点,因此北院儿女生宿舍区周围的气氛也比中院儿男生宿舍区热闹得多。女生宿舍近旁的公告牌上每天都贴得满满当当,大都是校外到这里为孩子寻求家教服务,女同学们的温柔和细心更能赢得家长和孩子们的信任。另外,一些拥有经济头脑的高年级校友们也都来这里寻找商机,他们揣摩到女孩子们的心理,到女生宿舍楼近旁设立起服装摊位,让天性爱美的女同学们流连忘返。女生宿舍区往北,则是一片固定的生活服务区:几家小百货店为住在附近的同学们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各种便利,几家小吃部也为同学们的友好聚会创造了舒适的场所。一条几米宽的小巷从这片区域的中间穿过,通向北院儿的又一个出口;从这个出口出发,可以到达省城的好几处重要场所,包括省体育馆、省科技馆、省博物馆。这些场所常常举行盛大活动,吸引我们前往观看。记得一次过完寒假,按规定,正月初十返校,第一次在外地过元宵节,内心难免有些凄清。一个人漫步校园,不知不觉走出了这道小门,并继续沿着马路一直走到了博物馆广场,那里的热闹场面让我的心情振奋了许多。广场上空灯光闪耀,亮如白昼,广场边一盏盏火红的灯笼散发着节日的喜庆,广场内人山人海,欢声笑语、轻歌曼舞几乎驱散了我所有的孤独寂寞之情。当晚,我还借助那难得的喜庆场面,留下了以博物馆大楼为背景的珍贵照片。</h3> <h3>  师大的三个院儿中,可能有相当多的校友没有光临过南院儿,因为那里既没有他们的宿舍,也没有他们的教学楼。而我常常现身南院儿,也是因为它给我带来了另一方面的便利。每个学期的期末,我和校友们一样都因为要复习迎考而到处寻找座位;起初,我只知道去北院找,但常常因为路途遥远晚到一步而找不到较好的位置。后来,我试着走进南院儿的教学楼里,发现那里有不少空位。从我们的宿舍出发,先向东再向南不过百十米远,就可进入了南院儿,两个院儿隔着一条槐北路。走进南院儿门口,迎面矗立的是一座理科实验大楼,作为文科生的我当然没有机会从走进楼内。不过,门口西侧由中文和政教两系共用的教学楼,我则常常走入,正是那里面的教室给我提供了安心复习功课的空间。这两个系的女同学们住在北院儿,没有正课的情况下她们宁愿在北院儿找地方上自习,而不愿再长途跋涉回到这里,空出的许多座位恰好成了我的“宝座”。这栋教学楼背后的槐北路没有裕华路那样的繁华热闹,在楼内的教室里读书几乎受不到噪音干扰。读中学时一直喜欢文学,遗憾的是高考时语文一科没有发挥好,没能录取到中文专业,但有这样一种机会跟中文系的校友们同窗共读也感觉很是什么欣慰,仿佛自己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当然,赶上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也经常在南院儿的空地上看书,不用再费力爬楼。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学习累了可以在院儿里随心所欲的转一转,看看周围的环境。我无意中发现了两个重要的后勤部门也在南院儿,一个是师大基建处,一个是师大汽车队。每年暑假后返校,我们都会发觉所有教学楼、宿舍楼的墙面被粉刷得焕然一新,这正是基建处师傅们的劳动成果。汽车队的大巴车也多次运载着我和同学们到达赵州桥、大佛寺、西柏坡等旅游景点,让我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绚丽风光和别样风情!</h3> <p>  这就是我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大校园!毕业前夕,同学们含泪道别,但没有一个人预料到未来的日子里回归母校重温旧梦这样一份简单的愿望会成为一种妄想!当年的师大北院儿,如今早已成为省政府的机关大院儿;中院儿则即将建成大型豪华演出场所;南院儿当然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的职能转换。遥想当年,师大刚刚入驻石家庄时,想必是处在一个偏僻的地界,即使是在我就学师大的年月里,依然算不得多么优越的地带。而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展,母校位置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不知道对这样一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学府进行的魄力十足的拆迁,到底出于对教育资源整合的美好规划呢,还是政府部门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抑或是衡量出了这块黄金地段的商业价值呢?反正那里再不是学子们自由出入、从容漫步的菁菁校园!随着爆破装置的声声巨响,伴着挖掘机械的阵阵轰鸣,一栋栋高楼接连倒地,一片片绿地消失无踪,与此同时,几代人留在校园里的青春足迹也随之荡然无存!决策者们的当机立断,执行者们的雷厉风行,成就了一项重大的工程,也在万千学子的内心深处划开了道道情感的伤痕!老师大真的再也无法回到我们的眼前!还有多少和我一样在老师大度过美好大学时光的校友,都来和我一起搜寻当年的青春足迹,让我们最亲切最富诗意的母校校园永远留在记忆的宝库中!</p> <h3>编后补叙:当年,我们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的摄影条件,留下来的校园照片非常有限,借用了网上许多图片,向照片拍摄者真诚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