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片:丁祖良、朱辉祥、张斌、康文、刘绪文、邓成、刘至明等。)</h3> <p> 中车公司旗下,地处我国老三线四川、贵州的资阳、眉山、都拉营几家公司,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设的民族铁路工业厂。50多年来,伴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在建国70周年之际,让我们追忆为三线建设作出贡献的老一辈机车人。</p><p> 1965年9月初,资阳县火车站走出一群操着南腔北调的外地人,沿着梧桐树遮阴的和平路来到县委招待所。他们的领头人是铁道部青岛四方厂厂长铁峰、留美铁路机车专家唐茂松等。这支队伍,便是国家三线建设中首批来到资阳的先遣队,奉命筹建代号为431的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厂。</p><p> 半个多世纪以来,数以万计的三线建设者,在资阳这片热土上,与资阳人风雨同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老县城西部建起了颇具规模的“十里车城”,也为打造“车城资阳”铺砌了一块厚重的奠基石。</p><p> 民谚云:这山望着那山高,两眼望到431。这,表达的是当年青年男女就业和择偶的愿望,更显示出431厂在资阳人心中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当年的三线建设,没有431厂落户资阳,便没有今天的西部车城,更没有今天的地级资阳市。资阳,这座沱江边的小城,顶多也和资中、简阳的发展处于同一层面。</p><p> 54年,资阳成为了令人瞩目的西部车城,聆听历史的足音,是那么沉重而有力,是那么令人回味。</p><p> 如今的中车资阳机车公司,已扛起“立足国内、走向世界”的大旗,700余台“资阳造”机车驶向一带一路上的26个国家,在引领资阳出口贸易,拉动资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企业老大哥的作用。</p> <h3>铁道部发文,筹建广元筹建处,暨后来代号431的资阳内燃机车厂。</h3> <h3>铁峰:四三一首任厂长。</h3> <h3>唐茂松:四三一首任总工程师。</h3> <h3>首批来到资阳的工程技术人员。</h3> <h3>筹建处暂住资阳县八个地方之一。</h3> <h3>筹建期间,运输车队在县城西三倒拐公路。</h3> <h3>开建厂房打桩。</h3> <h3>厂房拔地而起。</h3> <h3>三线,毛主席挥手的地方——</h3><h3> 历史走过半个世纪,祖国大西南曾经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永载史册。资阳县,当年被列为国家三线建设布点,祖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铁路机车工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工人告别了亲人,离开大城市,来到资阳参加“三线建设”,付出了牺牲,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是什么力量驱使着“三线人”扎根资阳呢?三线建设,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h3><h3> 从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掀起三线建设的高潮,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情况下,也没有完全停下来。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基于战略角度考虑,毛主席亲自把中国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从东北到广西沿海各省是一线,中原地区是二线,西南、西北中东部是三线。</h3><h3> 1964年,我国经历“大跃进”后,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开始国民经济大调整,已经取得很大成绩,然而国际形势异常紧张:中苏论战、援越抗美、反帝反修,中国作为经济正在复苏而且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与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交恶,党中央、毛主席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要“准备打仗”。备战,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国家工业分布问题,中央决定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进行“三线建设”,并要求各工业部门从东北、东南地区分迁一部分企业到内地,并新建部分重点工业企业,在中国的战略后方形成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三线建设把四川省确定为重点建设地区,当时四川的建设投资占三线建设总投资额的五分之一左右,形成了四川工业发展的新高潮。</h3><h3> 三线建设是完全根据毛主席的一系列指示开始的。“大跃进”期间,已经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开始修建铁路,建设钢铁、军工企业,但在调整期间由于资金困难,全部下马了。毛主席首先从恢复这些企业的建设入手,规划三线建设蓝图。1964年5月:毛主席对“三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说:三线建设要抓紧,攀枝花钢铁厂还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9月,批评铁道部,把川黔、滇黔两条铁路停下来是没有道理的。11月,在听取西南地区工业汇报时又指出:三线建设,我们把国防、钢铁、铁路、机械、化工、石油都搞起来,到时打起仗来就不怕了。为强调三线建设的紧迫性,毛主席不乏幽默地说,你们再不安排(修建铁路),我要单骑闯巴蜀,骑着毛驴下西昌。如果没有钱,可以用我的稿费嘛。</h3> <p>(时任原资阳县委、县政府领导曹荣火书记、刘海金县长在工厂现场办公。)</p> <h3>资阳,铁道部拍板建新厂——</h3><h3> 1964年5月,国家科委组织考察组赴英国、法国考察内燃机车柴油机技术,我国留美专家、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副所长唐茂松参加考察,回国后留在北京,铁道部工厂总局领导牟焕奎向他传达了国家计委和铁道部的初步设想:在西南地区新建内燃机车厂。于是,以总工程师唐茂松为首的三线新厂筹建小组,在铁道部东辅楼329室挂牌办公。</h3><h3> 万事开头难,在西南地区选址经历了一波三折。</h3><h3> 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围绕“备战备荒”的指导思想,按“靠山、分散、隐蔽”(即“山、散、洞”)方针施工建设。经铁道部和四川省论证和协商,1965年初,首选厂址在广元县师范学校背后叫做五朵莲花的几条山沟里,来自北京、大连、青岛、戚墅堰等铁路工厂的建设者,汇聚广元,从勘测设计到基建施工,成千上万的工程人员和民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与帝修反抢时间”,工地掀起基建高潮。岂料到了8月,突然从北京传来铁道部吕正操部长指示:为了“战备”需要,广元内燃机车工厂在建厂址让位给四机部某军工单位,重新选址建厂。</h3><h3> 铁道部急派选厂工作组到四川乐山专区一带调查,调查结果,乐山专区选择的几处厂址,均不适合新建内燃机车工厂。工作组又沿成渝铁路沿线考察勘测,看上了资阳这片土地,经论证后,当月底铁道部发文,决定由广元搬到资阳。为便于保密,要求对外一律使用代号:资阳四三一厂。9月初,筹建处指挥长铁峰宣读完文件后,由他和几名工程人员与广元县办理交接手续,其余大部分人员第二天立即乘车赶赴资阳。</h3><h3> 然而,到达资阳后,正当大家以为厂址已如板上钉丁时,承担设计施工的建厂局则认为在资阳建厂,电力、天然气投资太大,加之锻铸、柴油机、机修工具、配件、总装等几个分厂集中资阳,不符合“战备分散”原则,拟准备将各个分厂设计在成渝沿线的简阳、资中、内江、隆昌境内,资阳仅建机车总组装厂。这下事情闹大了,设计和筹建双方各持己见,矛盾上交到铁道部。1966年2月,铁道部派工厂总局副局长陈耳东到资阳主持会议,传达了国家计委主任谷牧和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的指示:资阳建厂要“大分散小集中”。在听取双方意见后,陈耳东一锤定音:根据我掌握的资料看,资阳这个地方不错,山青水秀,气候温和,离成都不远,在这里建厂很好。要分散就在资阳分散,不要再另选厂址了!</h3><h3> 以农业县著称的雁城资阳,欣然接受了历史馈赠的机遇,张开双臂迎接一个央属现代化铁路企业的诞生。中共资阳县委一次报告会,特邀四三一筹建处全体人员参加,县委书记冯立泰首先对来自祖国各地的“三线人”表示欢迎,并讲述了资阳的历史和今天,从政府工作到农业生产,甚至还包括资阳发现距今三万五千年前的古人类头盖骨,以及资阳的民风民俗。资阳县县长鲁少彬牵头成立了“支援重点工程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协调厂地联系工作。</h3><h3> 很快,在县城大北街26号的成铁局电务大修队院中,挂起了“资阳四三一厂筹建处”牌子。随着人员的逐渐增多,在县“支重办”协助下,又分别在县工商联的部分房屋办公,租借了县商业局、农业银行、城关粮站、蔬菜公司、县委党校、武装部和4921部队等几处地方食宿,这些地方便是俗称的“八大处”。由于住地分散,通讯条件极差,筹建处要召集一次会议或举行活动,都十分不便。每天,大家要到城西刘家湾大王山直至清泉铺工地,依靠仅有的一台破旧“依发”卡车、自行车。有时,还把当天的食物、饮水、资料、器材装进背篼,步行前往。</h3><h3> 筹建阶段,从各地调来的老厂技术工人不足,准备招收大量资阳和周边青年进厂并送外培训。县城群众听说要建一个中央厂矿,年青人以能进四三一厂为荣:“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心想进四三一”。当时,资阳中学特意请来四三一厂筹建处副主任、老红军向守富给毕业生作报告。他在校礼堂的台子上,讲述了四三一厂的未来规划,就是要在资阳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内燃机车基地,为国家多造火车头。说到激动时,他抬起独臂指着台下:“你们这些学生娃娃,要好好读书,争取考好,继续学习知识和本领,现代化大厂是要招收有知识、舍得干的娃娃啊!”一席话说得大家心花怒放。 后来果然应验,资阳、简阳、乐至、安岳及省内近两千名下乡知识青年先后跨进了四三一厂的大门。</h3><h3> 三线厂四三一,成为资阳的一张名片。在老一辈四三一人中,至今流传着一段资阳四三一称号在北京的小插曲:70年代初,工厂水厂水源站没有净化设施,从沱江河里抽水直接输送到职工家中,厂里给每家发一个大水桶,拧开水龙头流出来的是浑浊水,为了净化,职工自己买来明矾澄清。有一次几位职工到北京出差,顺便给大家多带一些明矾回厂。因为当时物品紧缺,一些商品仅供北京本地人,于是商店服务员问:你们哪里的?服务员看了工作证,不明白资阳431厂在哪里?纳闷地念叨:资阳,资阳?431职工说,我们是铁道部的保密单位。服务员知道铁道部在北京,最后让大家买上了明矾,带回了资阳。</h3> <p>内燃机车试制成功庆祝大会主席台。</p> <p>(1992年,国内首台内燃机车出口泰国剪彩仪式。)</p> <h3>鸣笛,“资阳造”机车走四方——</h3><h3> 四三一厂的蓝图已经绘就,设计院测量红旗指向县城西边的十几座山头,开山炮声惊醒了这片沉睡的红土地,推土机在往来穿梭中履平了一个个小山丘……道路、厂房、学校、医院、宿舍、办公楼相继建成。机车、柴油机、液力传动、配件、锻造、铸造、机具等分厂星罗棋布,松树坪、狮子山、周祠坝、黄泥巴山、潮土湾、黄泥坪、清泉铺七大家属区依山而就。昔日城西松涛、老农、清泉乡蜿蜒11.5公里的两坝十三沟中,一座现代化的内燃机车工厂诞生了,资阳人赋予她响亮的美称叫做“十里车城”。</h3><h3> 崛起在资阳大地的四三一厂,得益于资阳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在资阳安居乐业,为国家铁路运输事业做贡献,“三线人”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至今,老一辈的四三一和城西乡人,仍然记得建厂之初那一幕幕美好的工农情谊。</h3><h3>筏子桥处于工厂和乡村共用路段,桥面狭窄,没有栏杆,年久失修,每天人来车往,很容易出事。工厂安排一批工人,不顾下雨路滑泥泞,加宽桥面,筑起栏杆,大大改善了工农交通条件。老成渝公路厂区段坡陡湾多,坑坑洼洼,尤其是三倒拐路段,车辆和行人过往很不安全,工厂基建总站职工冒着严寒酷暑改造,为清泉铺至松树坪近10公里路段铺上柏油而变得畅通。</h3><h3> 厂区附近农村房屋四周大都种着竹子,屋顶铺着稻草,很容易发生火灾。一次,一户农家失火,浓烟滚滚,火苗乱窜。筹建处指挥长向守富亲自带领消防队员,站在消防车上,指挥救火。后来,又带上电工,帮助农民架设电线,安装点灯。</h3><h3> 工厂成立支农办,将试生产的水泵支援农民抽水灌田。动力、基建总站组织职工下乡,爬山越岭,进行调查后,打深井、挖土方、装机器、接电源,帮助农民先后在黑虎岭、赵家坝、高山坡等处,安装了九个排灌站,解决了农村最迫切的缺水困难。</h3><h3> 1973年国庆前夕,首台“资阳造”内燃机车出车剪彩,铁道部、四川省、内江专区、资阳县领导到场祝贺。机车风笛长鸣,宣告祖国大西南“三线建设”点上的资阳,从此拉开了车产业的序幕,“车城资阳”已经奠基。</h3><h3> 1986年,四三一厂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成为资阳工业的领头企业,内江地委书记傅运鸿亲自带队,敲锣打鼓送来“超亿创优”的荣誉匾牌,资阳县副县长曹荣火也到场祝贺,感谢四三一厂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h3> <h3>工厂试制的干线内燃机车出车剪彩。</h3> <h3>出车庆典。</h3> <h3>工人、技术人员在挑灯夜战。</h3> <h3> 1992年,两台“资阳造”内燃机车出口泰国,开创了中国铁路工业内燃机车整机出口的先河。到90年代末,“资阳造”调车内燃机车占据全国冶金、石化、港口铁路运输机车75%的市场。2004年,年产机车306台,创造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高产奇迹。2006年,工厂改制为公司,实现了多元化经营,向一带一路国家拓展机车、电站等市场。</h3> <h3>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来资阳厂视察。</h3> <h3>资阳造机车运行在铁道线上。</h3> <h3> 如今,资阳四三一厂已经更名为中车资阳机车公司,“四三一”,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称谓,已经深深烙进“三线人”和资阳人的心中,她将伴随着一台台“资阳造”机车,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h3> <p>原资阳内燃机车厂总厂。</p> <h3>中车资阳机车公司总部。</h3> <h3>四三一建厂元老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