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化叙论(五) ——郑向群 著

乐清郑文化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第三章 辉煌漫长的郑氏姓族演变(续二)</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姓人口大量南迁,加上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政治腐败加剧,权相当道,打击异己,郑氏为仕则多不依附,才使河南郑姓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到了南宋末,中伤、打压朝中郑氏更是到明目张胆的地步,如元蒋正子《山房随笔》载:“秋壑(贾似道号)在朝,有术者言:‘平章不利姓郑人。’因此每有此姓为官者,多困抑之。”</p><p class="ql-block"> 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贾氏前兆”篇记载:贾似道当权时,曾做梦和一穿金紫衣的人相遇,旁边有人对他说:“此人姓郑,他会送你老命的。”故今闽浙一带有俗语“老郑送命”。那时太监郑师望正被朝廷重用,贾似道怀疑梦里那姓郑的可能就是郑师望,竟借故把他赶走。后来贾似道被贬循州,押送的差官本是循州推官沈士圭。福王赵与芮(约1208—1287)素恨贾,“募有能杀似道者使送之贬所”,会稽尉郑虎臣因父大学士郑埙曾被贾似道陷害流配致死,也请求参加押送,被批准。临行时,贾似道邀沈、郑喝酒,谈到以前的梦境,哀求庇护,并说:“我在扬州时,襄阳、邓县之间有个精于相术的人。一天他来看我,我刚好赤脚躺着,他见了一再叹息,背地里对人说:‘贾相公贵极人臣,但脚心肉陷,这叫猴形,将来恐怕免不了要远行万里呢!’可见,今天的谪虽然是我满盈招咎,其实也是有定数的!”贾似道到达漳州的第二天,流着眼泪对押解官说:“我昨夜做了恶梦,只要离开这里就会死,请你们远给我活命!”接连三天逗留在漳州,赖着不肯走。“而官吏追促之。离城五里许,小泊木绵庵”。德祐元年“八月,似道至漳州木绵庵,虎臣屡讽之自杀,不听,曰:‘太皇许我不死,有诏即死。’虎臣曰:‘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拉杀之。”(《宋史•贾似道传》)木绵庵在今漳州龙海市九湖镇九龙岭下木棉村,有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所立之碣石,上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和明朝王肇衡题并书之诗碑,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以及清龙溪县知事袁本濂重立之“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石碑。在郑虎臣的故里——福安柏柱洋榕头村,村口有一棵“九头榕”,树冠如盖,参天蔽日。相传当年郑虎臣杀了奸相贾似道之后,受到贾似道余党陈宜中的疯狂报复,最后被害死在牢狱之中。郑虎臣死后,这棵榕树竟神奇地长出八个“头”来,隐喻忠良是杀不尽的,真是天合人愿。“九头榕”也就成了郑虎臣化身,榕头村也因这棵奇异的榕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河南郑姓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宋代开封人郑绅封乐平郡王(其女为徽宗贵妃),家族是外戚之家,其曾孙郑兴裔(1126——1199)字光锡,初名兴宗,以皇戚恩授成忠郎,历福建路兵马钤辖。累知扬州、庐州,皆有政绩。宁宗即位,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告老,授武泰军节度使。卒谥忠肃,封为太尉。他历事四朝,以材名称,当时外族之贤,未有共比。曾先后主修《合肥志》与《广陵志》,著有《郑忠肃奏议遗集》二卷,最早提出方志有“资政、教化、存史”的三大功用。1174年在浙西提刑任上,始创了《检验格目》。北宋著名宰相郑居中是郑绅的同宗从侄。明朝有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代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当代更是人才辈出。以人口论,中部的荥阳市在1986年人口普查时有郑姓人口3552人,880余户,占全市人口总数的百分之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虽无确切统计,但情况与此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的郑姓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荥阳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河南固始县是郑姓集中的一个地方,该县南大桥郑家飨(祠)堂原存《郑氏族谱》本数之多,“需上挑子挑”(年长人回忆)。全县四乡及周围邻县郑姓的远祖大都能在郑堂宗谱上对接得上。每逢清明节前,远近郑姓来祭祖者特多。l948年清明节、郑堂招待扫墓祭祖的郑姓人,一天就开了34桌。</p><p class="ql-block"> 陕西的郑氏,有助秦筑渠的郑国的后代,和从汉至唐在朝中做官,留居长安的官员的后代。有西汉隐士郑子真、名臣郑宽中、金代宁州知府郑建充(富县人)、明代山西右布政使郑国昌(彬县人)等知名于世。郑子真名朴,西汉陕西褒中县(今褒城县)人,祖居褒谷箕山,此地今有石碑上刻:“汉隐士郑子真先生故里。”郑子真甘恬秉默,教人则勉以敬天、事人之道。虽名振京师,然隐居不仕。常躬耕垂钓于褒谷口,世号“谷口先生”。修道静默,名声很高,有“世服其清高”之说。据后汉赵歧《三辅决录》载:汉成帝闻其名,派大将军王凤多次以厚礼相聘,请郑子真出山,终不为厚礼所动,不为权势所屈从,依然耕于崖谷之中,并告曰:“庸常之见,不达时务。太平之时能使民安,治乱之军能以靖边;旋思于民,情德边隅。此道君与上所知也。真何敢出仕俸禄以夺民命也”。据说王凤上书汉成帝后,朝廷引以为戒,精兵简政,朝野称颂。《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谷口有郑子真……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诎而终。”汉扬雄《法言•问神》:“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石门十三品之一的摩崖石刻“石虎”上有署名“郑子真”。宋孝宗宰相洪适编的《隶释》中有《东汉熹平四年(175)郑子真宅舍碑》,提到了当时的房价。称:公元175年,郑子真有一所平房,价值7万钱。此钱是汉朝流通最广泛的金属货币“五铢钱”,当时200枚五铢钱能买一斛米(当时一斛16公斤),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毛钱。郑宽中,西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字少君。以博士授太子(汉成帝)《尚书》。汉成帝即位,赐爵关内侯,迁光禄大夫,领尚书事。史称他“有颜子之美质,包商、偃之文学。”建始(公元前32——前29)中,以疾卒。</p><p class="ql-block"> 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建安诗人祖吴,集郑姓事作《水龙吟》,写得好:“紫貂南北分荣,有人瑞凤池疏秀。月斧云斤,斫成三绝,辉华星斗。早岁从军,乌戎口伐,奇功立就。更题衡忠义,传家清白,人道外甥似舅。好看五经说后(指郑钦事)。步蟾宫、桂香盈袖。紫橐持荷,清班布武,履声依旧(指汉郑崇事)。回意刊山,当年垂棒,月明烟袖。隐岩清秀,露玉风金,岁岁祝千秋寿。”南北分荣:指南郑相、北郑相事。《新唐书•列传第九十》记载,司徒郑余庆和从父郑絪一同居住在昭国坊,余庆宗叔、太子太傅郑絪出自南祖,宅第在南边;郑余庆出自北祖,宅第在北边,世人称之为“南郑相”、“北郑相”。郑余庆与堂兄郑珣瑜前后相德宗,也称做“小郑相”、“大郑相”。人瑞:指郑仁表事。《旧唐书》记载,“仁表文章尤称俊拔,然恃才傲物,人士薄之。自谓门地、人物、文章具美,尝曰:‘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三绝:指郑虔事。《新唐书•文艺传中•郑虔》载:“虔善图山水,好书……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指唐玄宗)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乌戎口伐:指郑元璹事。郑元璹五次出使突厥,不辱使命。唐太宗赐书,曰:“知卿口伐可汗,边火息燧。朕何惜金石赐于卿哉!”陈元光(657——711)为闽开漳圣王,其外甥为郑姓。隐岩:指郑薰事。郑薰(?——872),字子溥,唐懿宗时从太常少卿升仕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在选拔人才上主张“引寒俊”,所以寒士们多与之交往。郑薰后在太子少师任上退,居住处号“隐岩”,并植小松七棵自号“七松处士”。</p><p class="ql-block"> 由于郑姓在天下姓氏中的突出地位,在北朝和隋唐时已经确立,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郑姓仍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胆识之士辈出,以南方居多。如郑顼,延陵(江苏省丹阳、常州一带)人,前蜀节度押牙。内枢密使唐道袭是前蜀主王建的宠臣,太子王宗懿屡次在朝廷上戏谑他,因此二人有了嫌隙,互相向王建诉说。王建恐怕他们彼此憎恨仇视,任命唐道袭以同平章事衔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唐道袭举荐宣徽北院使郑顼为内枢密使,郑顼接受任命那天,就要检查唐道袭兄弟盗用内库金帛之事。唐道袭畏惧,奏称郑顼狭隘急躁,不能担当大任,910年三月丙午(十六日),调郑顼出任果州刺史。事见《十国春秋》。</p><p class="ql-block"> 北方郑姓人物著名的则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五代郑雍(约880-915),又名郑致雍,《南部新书》庚卷一五载:“郑致雍,……开平中……士林多之,场中翘首,一举状头。”“脱白授校书郎,入翰林,与邱门同敕”,《记考》卷二五引《玉堂闲话》亦云:“郑雍……一举甲科,封尚书榜下脱白,授校书,兼内翰。”《旧五代史•封舜卿传》说:封舜卿“开平三年奉使幽州,以门生郑致雍同行。复命之日,又与致雍同受命,入翰林为学士。”可见,郑雍夺魁、随封出使、返回与封同敕拜翰林学士都是同一年的事。又《广卓异记》卷一三记载:“礼部侍郎封舜卿,梁开平三年知贡举,放郑雍状元及第”,因此,可以肯定郑雍为后梁开平三年(909)状元。《玉壶请话》载:“郑雍学士未第时,求婚于白州崔相公远。才允许而博陵有事,女则随例填宫。至朱梁开平之前,崔氏在内托疾,饬令出宫,还其本家。郑则复托媒氏致意,选日迎亲。士族婚礼,随其丰俭,一无所阙。寻有庄盆之感,又杖绖期周,莫不合礼。士林以此多之,美称籍甚,场中翘足望之。一举甲科……”据《新唐书·崔远传》、《通鉴》卷二六五及《南部新书》庚·五,郑雍求婚于崔氏,当在崔远被害于白马驿即天祐二年(905)六月之前,而成婚于开平(907——910)之前。</p><p class="ql-block"> 《旧五代史》卷五八《郑珏传》:“郑珏,昭宗朝宰相綮之侄孙。父徽,河南尹张全义判官。光化(898——901)中,登进士第,《欧阳史》云:珏举进士数不中,全义以珏属有司,乃得及第。历弘文馆校书、集贤校理、监察御史,入梁为补阙、起居郎,召入翰林,累迁礼部侍郎充职。珏文章美丽,旨趣雍容,自策名登朝,张全义皆有力焉。贞明(915——921)中,拜平章事。庄宗入汴,责授莱州司户,未几,量移曹州司马。张全义言于郭崇韬,将复相之,寻入为太子宾客。明宗即位,任圜自蜀至,安重诲不欲圜独拜宰辅,共议朝望一人共之。孔循言珏贞明时久在中书,性畏慎而长者,美词翰,好人物,重诲即奏与任圜并命为相。有顷,珏以老病耳疾,不任中书事,四上章请,明宗惜之,久而方允,乃授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致仕,仍赐郑州庄一区。明宗自汴还洛阳,遣中使抚问,赐钱二十万、食羊百口。长兴(930-933)初卒,赠司空。初,珏应进士,十九年方登第,名姓为第十九人,自登第凡十九年为宰相,又昆仲之次第十九,时亦异之。子遘,太平兴国(976—984)中任正郎。”郑珏小字十九郎,应举十九年才及第,又排名第十九,至相亦十九年,历相梁、唐。《全唐文》收有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的《黜郑珏等诏》、明宗李嗣源(866——933)的《授郑珏、任圜中书侍郎制》和《郑珏罢相制》。《郑珏罢相制》曰:“朕闻老氏谈经,无如知止,素王穷易,当在庶几,贤哲所以保身,进退於焉合道。其有位居元辅,功叙彝伦,节宣微爽於冲和,休致屡坚於章表。酌其陈力,莫若从人,俾回席於三台,就悬车於百揆。特进行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太微宫使宏文馆大学士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郑珏,皇朝轩冕,清庙笙镛,崇令望於缙绅,节雅音於律度。而自再持钧轴,益显公忠,寻更近市之居,兼杜扫门之迹。克己复礼,为官择人,爰属巡幸浚郊,务名贤而好善;经营雒邑,烦上相以卜年。方赖嘉猷,忽婴美疹。豆耳何妨於寂听,灰心顿悟於浮荣,高慕赤松,勇辞黄阁。朕以方调殷鼎,尚眷晋樽,欲尽殷勤,具观坚切,可久之规斯在,再三之请莫违。所以特许抽簪,免劳借箸,进崇阶於开府,假优秩於不朝,仍益井田,俾厚风俗。於戏!祁奚请老,不无内举之规;张禹言情,亦有私恩之事。唯卿奉身而退,其德不回。予实嘉焉,美兼善也。勉从颐养,永保初终。可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致仕,仍加食邑五百户。”据《郑珏传》记载,郑珏“以老病耳疾,不任中书事,四上章请,明宗惜之,久而方允,乃授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致仕,仍赐郑州庄一区。明宗自汴还洛阳,遣中使抚问,赐钱二十万,食羊百口。长兴初卒,赠司空。”说明郑珏住在洛阳,并未迁闽。史载其子郑遘,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中任正郎,亦不可能迁闽。有否其他后裔,不详。</p> <p class="ql-block">  后晋天福元年(936),后唐明宗之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后唐末帝李从珂与曹太后、皇后、淮王、宋审虔等携传国宝登玄武楼自焚而死。当晚石敬瑭入洛阳,建立后晋,后唐亡国,郑珏如有其他后裔当在此时入闽。</p><p class="ql-block"> 同书,卷九十二(晋书)列传六:郑琮,太原人也。始事唐武皇(李克用)为五院军小校,屡有军功。庄宗在河上,为马步都虞候。戎伍之事一睹不忘,凡所诘问应答如流,故所在知名。唐同光末,从明宗伐魏州,时军情有变,明宗退守魏县,未知趋向。安重诲将征兵于四方,琮在帐前,历数诸道屯军及主将姓名,附口传檄,相次而至。明宗即位,嘉其功,授防州刺史,秩满,父老请留。三年,授左羽林统军。唐长兴二年(931)二月,出刺武州。高祖即位,复居环卫。久之,以俸薄家贫,郁郁不得志。天福中,以疾终于官。赠司徒。</p><p class="ql-block"> 同书卷九十三(晋书)列传八载:郑云叟,本名遨,云叟其字也,以唐明宗庙讳,故世传其字焉,本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人也。少好学,耿介不屈。唐昭宗朝,尝应进士举,不第,因欲携妻子隐于林壑,其妻非之,不肯行,云叟乃薄游诸郡,获数百缗以赡其家,辞诀而去。寻入少室山,著《拟峰诗》三十六章,以导其趣,人多传之。后妻以书达意,劝其还家,云叟未尝一览,悉投于火,其绝累如此。俄闻西岳有五鬛松,沦脂千年,能去三尸,因居于华阴。与李道殷、罗隐之友善,时人目为“三高士”。道殷有钓鱼之术,钩而不饵,又能化易金石,无所不至,云叟恒目睹其事,信而不求。云叟与梁室权臣李振善,振欲禄之,拒而不诺,及振南迁,云叟千里徒步以省之,识者高焉。后妻儿继谢,每闻凶服,一哭而止。时惟青衿二童子、一琴、一鹤,从其游处。好棋塞之戏,遇同侣则以昼继夜,虽寒风大雪,临檐对局,手足皲裂,亦无倦焉。唐天成中,召拜左拾遗,不起。与罗隐之朝夕游处,隐之以药术取利,云叟以山田自给,俱好酒能诗,善长啸。有大瓠,云可辟寒暑,置酒于其中,经时味不坏,日携就花木水石之间,一酌一咏。尝因酒酣联句,郑曰:“一壶天上有名物,两个世间无事人。”罗曰:“醉却隐之、云叟外,不知何处是天真。”高祖即位,闻其名,遣使赍书致礼,征为右谏议大夫,云叟称疾不起,上表陈谢。高祖览表嘉之,赐近臣传观,寻赐号逍遥先生,以谏议大夫致仕,月给俸禄。云叟好酒,尝为《咏酒诗》千二百言,海内好名者书于缣缃,以为赠贶。复有越千里之外,使画工潜写其形容列为屏障者焉。其为时望所重也如此。天福末,以寿终,时年七十四。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出土于通州区天桥湾的《郑颉墓志》载有郑云叟后裔:郑颉,字逢吉,重熙十五年(1046)进士,为辽太子中舍,知永兴、彰愍两宫提辖司事。墓志称“其先荧阳人也,少府少监巩之曾孙,左散骑常侍从范之孙,翰林学士弘节之长子也”。大弟郑虞官至辽尚书,三弟郑颛,辽兴宗时宰相;四弟郑硕,辽右拾遗充史馆修撰。</p><p class="ql-block"> 郑遨后裔一脉世系:郑巩→郑从范→郑弘节→郑颉、郑虞、郑颛、郑硕。</p><p class="ql-block"> 郑珙(?——952),青州益都(属今山东)人,“少有异才”。刘崇为太原尹时,任为留守判官。他看到郭威擅权,料定后汉将乱,劝说刘崇招兵买马,据太原自固,预作打算。郭威灭后汉,刘崇称帝太原,史称北汉,十分信任郑珙,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为抗衡后周,郑珙曾代表北汉出使辽国,自称侄皇帝。郑珙身体魁岸,善饮酒,性豪奢,宾客每至,“辄以酒肉困之”,“以酒灌注,无有所避”。952年以礼部尚书奉使,厚赂谢辽,酒醉过量丧命。其子郑进,太原府都押衙。北汉另有大将郑进(?——约968),为末帝刘继元听信谗言所杀,史有载。对父子关系记得很明确的《十国春秋》亦有载,但未记载大将郑进即郑珙子。</p><p class="ql-block"> 郑云从,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当为北方人。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庚寅科状元,此科及第者仅两人。</p><p class="ql-block"> 辽国丞相耶律仁先(1013——1072)的母亲燕国太夫人郑氏,籍贯、字号、生卒年均不详。五代时期中原兵乱,佛牙传到当时北方辽国都城燕京(今北京),辽代咸雍七年(1071)八月,耶律仁先的母亲郑氏捐款在西山灵光寺建了一座八角的招仙砖塔供奉佛牙舍利。原塔八棱十三层,周围有铁灯龛16座,每一块塔砖上都有精美的佛像,所以又俗称“画像千佛塔”。此寺金代叫觉山寺,明宣德八年(1428)重修,成化十五年(1478)再度重修后,才改称灵光寺。1900年,这座塔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次年僧人圣安率众收拾残迹时,发现了塔顶石刻露盘,上有碑文曰:“大辽国公尚父令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咸雍七年工毕”。并在塔基内发现了石函,函中装有一沉香木匣,沉香木匣中供奉着天会七年(963)传入的佛牙舍利。</p><p class="ql-block"> 郑子聃(1126——1180),金正隆二年(1157)状元,字景纯,大定府(今辽宁凌源)人,父郑宏官至金源县令。子聃幼颖异,为行军掌书记杨丘行所赏。及冠,以能赋名。天德二年(1150)第进士第三名,调翼城丞。不久升为赞皇县令,后又被召为书画直长。他颇以才望自负,常怨不得为第一名。正隆二年(1157)会试结束,海陵王以第一名文章问其如何作赋,他傲然答道:“甚易”。海陵王很不高兴,令子聃参与考试。结果,郑子聃高中榜首,海陵王甚为惊异,为其加官三级,任翰林修撰,改侍御史。一次京畿大旱,海陵王诏令子聃审理囚犯,子聃刚结束审理,天降甘雨,时人将其比为唐代名臣颜真卿。后来郑子聃迁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秘书少监。迁升为翰林直学士后,兼太子左谕德,深为显宗所器重。郑子聃因病请求外放,被朝廷任命为沂州防御使。不久,又被召为左谏议大夫兼直学士,改任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迁侍讲后,仍兼修国史,并参与撰写《海陵实录》,最后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郑子聃相貌英俊,为人正直,所做文章畅达而有气势,平生著有诗文两千余篇。</p><p class="ql-block"> 山西洪洞县以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某科状元郑时昌为代表,出了一大批郑姓进士,有郑询、郑璘、郑才、郑椿、郑松等人,皆郑专知后代,俱中明昌二年(1191)进士。其中郑询为专知玄孙,官至员外郎。郑璘为专知六世孙、大定状元郑时昌长子,尝授官。郑才,字巨卿,专知七世孙,曾任总管府经历、平阳同知。郑椿,亦曾授官。郑松,字端卿,专知七世孙,曾任洪洞典史,有《宁陵县瑞芝记》,今存。郑时昌字仲康,八岁通晓《周易》,读书过目成诵。学习刻苦,寒暑不辍,中状元后,世宗欲令其主管枢要部门工作,但郑时昌坚辞不受,只就任汾州教授。后来,郑时昌抵达西河,访求子夏遗迹,推衍河汾之传,编辑了《韵类忠节事》及《群书会要》两书传世。</p><p class="ql-block"> 郑荣(999—1067),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河南荥阳,父“喜,而上弗考”。宋仁宗天圣(1023-1031)初,以万年县民兵身份应募边兵,戍守延州40余年。曾以精于骑射,英勇善战,由士兵而军将、副兵马使、指挥使、秩列中级军官。宝元二年(1040),宋夏延州之战后,范仲淹、庞籍先后镇守延州,郑荣累立战功,升为统领数百人的副兵马使。1044年,宋、夏第一次和议成功,郑荣休于军中。1052年,又奉调随狄青征伐侬智高叛乱,为前战先行,以军功升迁为本军指挥使,统兵约2500名。1067年5月20日,因病在延州家中去世,享年69岁。一生身经百战,斩敌165个,夺取战马、牲畜数以百计,并缴获西夏军旗、战鼓、官印等。元丰(1078—1085)中,皇帝在南郊祭天,封赏百官。因郑荣幼子郑辛转升供备库副使,他被赠与太子左清道率府率的荣誉赠官称号。郑荣长子郑贵,曾为指挥数百名蕃兵的第七十二指挥使,英年早逝;次子郑仕宗,未出仕;三子郑辛的实际职务是丹头寨兵马都监,为中级武官。长孙郑圮、次孙郑琦、孙女婿李瑾都在边关延州屯戍,祖孙三代成为长期戍守边疆的职业军人。郑荣家族世系:郑喜→郑贵、郑仕宗、郑辛→郑圮、郑琦、李瑾妻。</p><p class="ql-block"> 到了北宋初年,有《百家姓》,出自一不为人知的老儒之手,按当时政治地位的尊卑来排列姓氏的高低之分:赵乃当朝国姓,理所当然地坐了首位;第二位是强弩射潮的吴越王钱缪之尊姓,钱乃吴越国建立者,尽有两浙十三州之地,于是当了亚军;第三至第八名的孙李周吴郑王六姓,俱是历妃之姓,帝妃一家,同为皇室;这前八名最为高贵,不许他人染指。</p><p class="ql-block"> 宋朝时期(960—1279),长江以北的郑姓著名人物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江苏沛郡(今宿县)郑氏,约为秦末汉初由陈郡或宋城迁入,成为当地大族。其代表人物是三国时随孙策起兵的孙吴名臣郑札、郑胄、郑丰祖孙三人,特别是郑札少子郑胄,举贤良后迁建安太守,有后裔入闽。史载:孙权“以札为从事中郎,吴立国,与张昭、孙邵共定朝仪。胄其少子,举贤良,稍迁建安太守。后拜宣信校尉,往救公孙渊,已为魏所破,还迁执金吾。”“郑胄,字敬先,沛国(今安徽)人,历任从事中郎、骠骑将军、执金吾等职。”“郑丰字曼季,沛国人。司空张华辟未就。”江苏其他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太中大夫、郎中郑泉(字文渊)和西晋末年荥阳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今南京)一带。至南北朝时期,中原人、东魏中书侍郎郑颐的父亲携家迁居彭城(今徐州),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建康一带的郑姓人南迁或东迁,繁衍发展成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徐州郑氏也迁往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北齐书》卷34载:郑颐字子默,彭城人。高祖据,魏彭城太守,自荥阳徙焉。颐聪敏,颇涉文义,而邪险不良。初为太原公东阁祭酒。天保世,稍迁中书侍郎。与宋钦道特相友爱,钦道每师事之。杨愔始轻宋、郑,不为之礼。俄而自结人主,稍不可制。钦道复与旧济南王款狎,共相引致,无所不言。乾明初,拜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二人权将杨愔相埒。愔见害之时,北魏“三才子”之一的邢子才(496——?)流涕曰:“杨令君虽其人,死日恨不得一佳伴。”颐后与愔同诏追赠殿中尚书、广州刺史。颐弟抗,字子信,颇有文学。齐武平末,兼左右郎中,待诏文林馆。南宋显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郑仅(1047—1113,字彦能)和尚书驾部员外郎的郑望之(1078—1161)父子皆为其后裔。郑望之字顾道,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开封府仪、工、户曹。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汴京,假尚书工部侍郎为军前计议使,因主和议,罢提举毫州明道宫。高宗建炎元年(1127),责海州团练副使、连州居住。后起为户部侍郎,转吏部侍郎,论事忤旨,再奉祠。起知宣州,逾年,以言事罢。绍兴中,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三十一年,卒,年八十四。赠中大夫。《宋史》卷三七三有传。</p><p class="ql-block"> 吴县《重修东山郑氏世谱》记载:荥阳郑氏自隋乱隐居包山,厥后或出或处,转徙四方。北宋哲宗时,郑钊字公远,开封人,以世家应聘尚顺德公主,为驸马都尉,建炎四年扈跸南迁,卜居吴县洞庭东山,墓在武山,为东山郑氏始祖(其父郑鲁墓在东明山)。谱谓顺德公主乃孟后所出,但《宋史》后妃、公主传均无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