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邓泽功</h3></font></h3> <p class="ql-block"> 二OO四年一月十八日,从成都回达县老家过年并参加母亲八十大寿庆典,十九日,与胜城叔和泽友弟谈到续修家谱一事,大家表示赞同。正月初六返回学院以后即开始研究一九九八年整理重印出来的民国十二年编修的老谱,第一次了解到我邓氏来川之前在湖南的老家是安化县常安乡。</p><p class="ql-block"> 约二月五日,我通过成都电话一一四查到了湖南安化县的区号,进而问到了安化县县志办的刘主任。刘回答,明清时期安化有常安乡建制,但现在已划归涟源市。二月六、七、八、九号,我几次打到涟源市史志办,找主任梁某,未果。十号下午,接到了李小雄(音)副主任,他明确回答,过去有常安乡,古时属安化县,在现今市北的伏ロ镇一带。离县城四十多公里,属山区。问他是否知道那里姓邓的很多,他说不知道。我间他们是否有乡以下的地名录,回答有一本,并让我写信去,说明要了解的间题,愿意帮我回答。我决定马上去信。</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与李主任去了信。下午,我找到了伏口镇政府的电话。接通后是一个女孩的声音。我连向她问了几个家谱上的小地名都不知道,她说她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半大人。我要求她用当地话与我交谈,一听,颇与家乡的“长沙话”相同,我用十分生疏的土话与其交谈,彼此都能听懂。无疑,我已确信这儿就是我的老家了。</p><p class="ql-block"> 又过一天,在电话中找到一位干部ロ气的人,年龄也要大ー些。他说其他小地名不知道,但有一个“鹅公大坵”,距镇政府10余公里,但是那里姓邓的不多。同时他提供信息说,过去的常安乡也有一部分在娄底县双江乡,要我问那里。</p><p class="ql-block"> 二OO四年四月五日下午四时多,我又联系到连源县伏口镇政府的卢甲生(音)先生,他问了我的通讯地址,答应给我寄一本当地小地名册来。之后立即与安化县县志办公室刘主任通过电话,他仍说没有“鹅公大坵”的地名。至于壶窝凹,他说有一个普凹,有一点相像。四月十号我去福州开会,会完十三号去武夷山游览、于十五号下年与湖南省交通高级技校的刘锋副校长一道从福建的南平市乘火车去长沙,十六日下午一点和学校的高师一起驱车到了涟源县的伏ロ——梅城一线。经查,伏口镇没有我所要的小地名,但伏口以下有“朵石”之地;口音已与四川老家相近。我们继续往前走,到了太平乡,问几个居民,口音已基本一致,彼此都能听懂。他们要我们去梅城镇询问。不顾天已将黑,约七点到了梅城,发觉该城虽系乡镇建制,但占地很大,气勢不凡。在街边,找了一个小伙子和一个民警,他们都说附近没有这些地名。当这个名叫何立华的小伙子听明白我寻根的来意后,让我去找当地小学的退休校长邓庆才。很快,找到邓,他知道我的所求后,带我到他家里,拿出他们一九九五年所续的家谱及一张邓姓三个来源的资料,问我属于哪一支,我说是武丁那一支。他答应帮我找。即将失望时,他的另外几句话给我一个喜出望外:他说梅城这里是古时新化县的县城所在地,叫“中梅”,长塘镇是“上梅”,伏口是“下梅”。我们江西迁楚的第一代祖先不是就迁居在中梅吗?他还说,此地有邓姓人传说,邓小平是他们一个女祖先带了两个儿子去四川所生的后代,那不就是我们的曾氏太婆和她的两个儿子邓宗凤和邓宗凰吗?这一行真是祖宗保佑没有白跑!他答应给我继打听。</p><p class="ql-block"> 至此,虽然我们大体判断我邓氏的湖南根源,但毕竟还没有找到确切人证和物证,寻根之举尚未完成,这仍是我们心中一忧,望后子孙能继续下去,完成我等此一遗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邓氏第八十五世孙泽功二OO四年ニ月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p><p class="ql-block"> ニOO六年十ー月再次补记于四川交通职业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续修四川绥定府达邑明月乡四保《邓氏族谱说明</h3><h3><br></h3><h3> 一、原《四川绥定府达邑明月乡四保邓氏族谱》修于民国十二年,主要记载了从清朝康熙36年“湖广填四川”中我邓氏始祖徙来四川达县明月乡四保之后代情况(亦有少量内容涉及到迁往南部、巴中、仪陇等地的邓氏后代)。本次重修,也仅限于来川后至今仍生活在原四川达邑四保所属的安仁、新胜、葫芦、大滩、麻柳、万家、大树、檀木、东兴、亭子等乡镇一带的邓氏后裔以及因种种原因由此地迁居他乡(包括外省)的子孙。此次重修,尽管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全部记录,但在各位后人的努力下已算基本完整的一部谱书了。</h3><h3> 二、为什么此谱续修时要突出“四川绥定府达邑明月乡四保”之名既然我邓氏民国12年所修之谱的资料全来自于湖南安化老家,可以想见,安化县老家邓氏,大概只知道“四川绥定府达邑明月乡四保”有一支邓姓子孙迁在那里落业生根,如果我们这边冒然改动地名,则祖籍之人是难于明暸底细的。再过一些年,两边的人都难于连接得上。</h3><h3> 三、为了使本次重修能够得到一本比较全面的邓氏族谱,我们根据原谱所传,特地考察有关史料,补上了“邓姓根源”和“邓姓起始”两部分。尽管这两部分的史料不一定十分确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可以使我们从一个大概轮廓上知道邓姓的起始原貌,知道我们这一支邓氏,就是他们的后裔。</h3><h3> 四、中华民族起名按辈份之事始于明清。编者所知,这是我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一大特色,是种族记录不素的一种进化,起码比世界上有的国家起名来得科学有序,对民族起源、民族迁徙、婚姻生育、疾病研究等有重要价值,个人认为应该坚持。但是老家民间许多后人已不知道至今我邓氏仍在使用的四十个辈份排序,这里特提供如下:</h3><h3><b><br></b></h3><h3><b>思单清彦祖 宗明永世兴 冠裳沾圣泽</b></h3><h3><b>印缓载皇仁 染翰辉麟阁 标题纪凤旌</b></h3><h3><b>先德流芳远 螽斯庆吉纯</b></h3><h3><b><br></b></h3><h3> </h3><h3>大概是因为清代严厉的文字狱,不敢使用与帝王有关的字眼,先人们将其中的“圣”改为了“胜”,“皇”避为“潢”或“洪”,且后人已在沿用。</h3><h3> 考虑到此四十字辈份已用至载、皇(洪)、仁,所用仅剩二十来,经本次编修委员会一致同意,概括我开基先祖邓禹业绩及人品、治家经验,再创四十个字,衔接于前四十辈之后:</h3><h3><b><br></b></h3><h3><b>南阳固基业 功高盖神华 位显亦行静</b></h3><h3><b>威落未志拔 齐家崇孝谨 治事尚和达</b></h3><h3><b>技艺诗书重 族裔畅衍发</b></h3><h3><b><br></b></h3><h3> 五、为了便于后代查找方便,这次重修时完全打乱了原来的世袭排序,按照思字辈各兄弟年龄大小顺序排列,而且一排到底,每五型一个分段。由于印字辈以下子孙暂时还少,故未再列世系图表,只有生平小传,为了便于查找,每一个衍派世袭的前面,保留了其父辈的名字,放在括号内;每个世系的标题下面,用一括号解释标题所涉人的身份。有的人物即使后面没有子孙相续,我们认为有可能是暂时的,仍于保留,以便查考。如果前面一时还查不出相承祖辈,就将其置于第十根系未明待查部分</h3><h3> 六、此次修谐遇到的一个很难处理的事是违背载男不载女的古训。因计划生育,现在许多家庭仅有女后,如果坚持此点,则此人无异“断根”,于是各发起族人一致同意,女子也要上谱。某氏如果既有子又有女,则只载其子,其女的基本信息则注于父辈小传内(因缺原始资料或其他原因,有一部分女后暂无注释,有需要者可自行补上)。</h3><h3> 七、许多家系的资料,特别是农历纪年(包括公历纪年)是不准确的,限于条件编者无法一一更正,请各家系子孙在资料期实时自行更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