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学习》——怎样上好章节复习课

再创物理 赵迪

<h3>  复习课的作用:1.查缺补漏。2.促进知识系统化。3.温故而知新。4.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h3><h3> 对于物理课的复习,可以分为章节复习、单元复习课、概念复习课、规律复习课、实验探究复习和作图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中主要采用的是章节复习。下面谈谈章节复习课的上法。</h3><h3> 课堂操作模块:按照“小三步”(学生先来、交流、矫正)操作。</h3><h3> 章节复习课的步骤:按照“总一分一总”进行。</h3><h3> 1.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让课本变薄</h3><h3> ①学生先来:学生看目录,回顾本章知识,思考(某章或某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目的:通过回顾让学生明白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通过思考内在联系让学生构建简单的知识网络。</h3><h3> ②出示本章的学习目标和命题点,目的:让学生在复习时有目标和针对性。 </h3><h3> ③老师引领,帮助学生理清章节的内在联系,构建简单的知识网络,让课本变薄。</h3> <h3>  2.分:逐节复习(四大功能)</h3><h3> ①查缺补漏(按“小三步”操作)。学生先来:“你还记得什么?”(回忆或同位交流,不提问)或(简单构建知识网络)。矫正:打开课本,查缺补漏,用色笔标注遗忘的知识(或出示知识网络,学生补充矫正)。</h3><h3> ②重点复习(老师):关键字、重点内容、易错内容,必要的时候用典型思考题,加深学生的理解。</h3><h3> ③习题练习,查缺补漏,总结规律和易错点等(按“小三步”操作)易错点:故意出学生易出错的题,学生先来、交流讨论、矫正,后由学生总结结论。规律:出系列问题,让学生先来做题,然后由学生发现解题规律,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展示(补充),得到想要的规律。</h3><h3> ④拓展提升,解决问题:在老师的引领下拓展或变式,解决问题。 </h3><h3> 在进行逐节复习时,为了避免上成练习课、学生上课枯燥无味、“炒冷饭”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h3><h3> ①创设物理问题情景引入,先让学生解决问题。</h3><h3> ②解决问题之后,复习对应的基础知识。</h3><h3> ③习题拓展训练,对知识进行巩固。 </h3><h3> 在进行这个环节复习时,还要注意“小三步”的操作。</h3><h3> 3.总:形成知识网络复习完之后,一定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碎片化的知识容易遗忘,只有构建了知识网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存储,不易遗忘。</h3> <h3>  例如:初中物理《力与运动》复习课</h3><h3> 一、学生先来:看目录,寻找本章三节的内在联系由于这个学习任务难度较大,学生思考、交流后,老师要进行引领和梳理。</h3><h3> 二、老师引领:本章研究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它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对物体受力的判断,存在几种结果?(三种结果:不受力、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h3><h3> 本章三节内容,分别研究这三种情况下物体的运动规律:1.当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不变(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2.当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不变。让学生可归纳为一个内容: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3.当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经历三节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过程,学生大脑中的认知结构就简单多了。</h3><h3> 复习课最终要形成全章知识整体网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课型不同,侧重点不同,则课堂操作的“模块组合”不同,但思路是相通的:你想让学生知道什么规律、记忆什么特点…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先来总结,通过补充和矫正,得到想要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直接把规律讲给学生。</h3>

复习

学生

知识

章节

物体

网络

补漏

平衡力

规律

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