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洒满劝返路——劝返日记三则

米粒

<h3>  扶贫必扶智,治穷先治愚。让三仓所有孩子接受教育,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重要的工作,也是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任务。</h3><h3>  为做一个合格有责任的老师,为切实做好"保学控辍"工作,3月26日以来,三仓九年制学校本着"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教育"的理念,再次联合三仓镇政府和学校教师连续多次深入到辍学生家中,开展辍学生劝返工作,尽最大努力动员辍学生重返校园。</h3> <h3><font color="#ed2308">  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font></h3><h3> 3月26日 星期一 晴</h3><h3> 我们第一站是寺沟,走进第一家学生家里,房子修得在本地不算太差,院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家长很热情地招呼着我们,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家庭氛围,但是唯独没有看到孩子,询问后得知学生竟然外出打工了,家长告诉我们“上大学出来后打工,现在出去还是打工,为什么还要上学?”“认得自己的名字就好了,学那么多有什么用”“村上的某某花了父母多少钱上学,最后还是没有工作”……</h3><h3></h3><h3> 我所带的六年级学生Z就在寺沟村,家长告诉我自己无奈之下带着孩子一起到贵州打工,而当地入学之前要参加考试并通过以后才能有学籍,而孩子一直无法通过考试进入公办学校,所以一直以借读的名义上学,作为班主任真的有点难过。</h3><h3> 后面我们又去了罗车寺、罗家山,家长面对学生的学习都是“读书无用”的消极态度。殊不知,读书本身就是周期长而效益慢的事,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不加引导,反而纵容他们外出打工或学技术,加剧了辍学之风。</h3><h3> 看着我们的同事苦口婆心地劝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劝返学生,更是对家长的劝说,让他们知道自己“舍本逐利”的后果就是孩子的未来是他们的现在,让他们看到永远没有看到的。</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 溺爱不是爱</font></h3><h3> 3月27日 星期二 晴</h3><h3> 今天我们去了路最难走的何家山、真是山路十八弯。我们走进第一家是一位看起来聪明伶俐的男生H招呼的,谈话时他总是低头看着地,今年14岁,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觉得读书非常的辛苦,还不如在家待着,不愿意打工也不愿意上学,只是无所事事地看直播,打游戏。接着是第二家,由于学生HH没有在家,家长跟我们说他经常身体不好,且没有经济来源,孩子看见家里的情况根本无心上学,一心想挑起家里的重担。之后村干部告诉我们这都是理由,家里情况和村里其他人家没什么两样,只是溺爱孩子从而纵容孩子。好在我们这次活动是联合三仓镇政府一起开展的。</h3><h3> 接着我们又去了地处文县碧口交界处的代洛村,学生ZP的家长非常支持其上学,但孩子渐渐长大,变得很不听话,无奈于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无法给孩子做深层次的引导,从而让孩子处于厌学的状态。</h3><h3> 颠簸的一天结束了,而思绪还再游走于劝返的路上。</h3> <h3><font color="#ed2308">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font></h3><h3> 3月28日 星期三 晴</h3><h3> 今天是第三天的劝返,舟车劳顿,身心疲惫,但还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劝说剩下的几位学生。我们来到###村,了解到这几位学生和其他学生有点不同,他们的家长忙于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代管,隔代监管不到位,衣食无忧,却无法保证学习成绩。更有甚者,给自己孩子买了智能手机,导致他们学会了打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手机游戏、看网红直播;由于父母的长期缺失,安全感极度缺乏的便去早恋,种种原因最后导致厌学、辍学。</h3><h3> 要想毁了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智能手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h3> <h3>这次的劝返路,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深入学生家里,让我真正地了解到阻碍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大因素:不是经济贫困而是思想贫困。</h3><h3><br></h3>

孩子

劝返

学生

家长

打工

三仓

我们

上学

辍学生

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