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伴随着春雨绵绵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h3><h3> 安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我校就扎根在这片红色沃土之上。去年申报的省基础教育课题《红色安源文化与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了深入推进课题的研究工作,更好地将安源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艺术修养,传承优秀的红色安源文化。经课题组成员讨论,一致决定借“清明节”为契机,充分利用校本教材,给学生上一节独具匠心的美术课。</h3><h3></h3> <h3>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齐心协力下,我校编写的美术校本教材《美在安源》已初具雏形。整个教材独特新颖,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艺术修养为核心理念,极具操作性和实效性。而我们编写的第一课《花儿寄深情》,就是想让学生亲手制作各种各样的花儿,献给革命烈士们,让花儿寄托着我们深深的哀思和无限的敬仰。</h3><h3> 上课伊始,课题组负责人彭一华老师就让学生们先交流课前搜集好的安源红色革命故事,然后让他们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后,孩子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接下来,老师顺势导入:“孩子们,清明节快到了,让我们将浓浓的敬意融入自己亲手制作的花中,在清明祭扫那天,将它们献给可歌可敬的革命烈士们吧!”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到:“好!好!”老师随即写上课题《花儿寄深情》。</h3> <h3> 接着,彭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束鲜花,展示在讲台上,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她先让大家观察每一种花的颜色、外形等,再进行提问:“孩子们,如何用彩纸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鲜花呢?”孩子们听后,有的在仔细观察,有的在思索,有的在和小组成员讨论。然后大家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老师则根据大家的发言,不断讲解、示范、归纳、小结。很快的,孩子们就掌握了小菊花、康乃馨、百合花等手工制作方法。最后是孩子们自由创作的环节,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早就迫不及待了。大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折呀、剪呀、卷呀、粘呀,制作起来特别认真,生怕将纸弄坏。</h3> <h3> 一张张彩纸在心灵手巧的孩子们手中翻飞变幻,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朵朵惟妙惟肖的鲜花。制成后,孩子们将花儿错落有致地插入花篮中,再用绿色枝叶点缀点缀,一个个漂亮的花篮就制成了!这时,孩子们个个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h3> <h3> 课后,课题组成员对本节课进行了集中评议,既肯定了优点,又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同时,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积极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还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还需要在下一阶段的实际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校正和补充。</h3> <h3> 缕缕春风伴着丝丝细雨,我校全体师生的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前往安源烈士陵园,开展了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六年级孩子也借此机会将精心制作的花篮小心地放于长埋忠骨的烈士碑前,庄严的少先队礼,精心制作的花篮,无不代表着孩子们深深的敬意!</h3> <h3> 本次美术课题教学课例通过交流革命小故事,小组合作进行花束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本土红色文化艺术的魅力,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h3><h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信心百倍,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一定会走得更远!</h3><h3></h3> <h3>供稿:李茜</h3><h3>审核:彭一华 朱会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