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己亥清明寻玉瓒公墓记</h3> <h3> </h3><h3> 文/图 荣胜</h3> <h3> 这几日,一篇题为《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的文章在微信群广为传播,文中一位老者感叹“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的确如此,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h3> <h3> 于是,2019年清明节前的那个周末,我怀着崇敬、感恩而又激动的心情,再一次踏上了回乡祭祖的旅途。</h3><h3> 崇敬与感恩自不必说,茅坦杜的先人们历尽艰辛万苦,将茅岗沼泽变为良田坦途,时至六百年后的今日,“茅镰”精神依旧历久弥新,如灯塔般在每一个茅坦人的心中熠熠生辉,照耀前行。</h3> <h3> 而激动之处在于,这次回乡即将完成我多年来的一个夙愿,寻找五世祖玉瓒公、九世叔祖日宣公、十世祖先元公的墓地所在。</h3> <h3> 玉瓒公,字宗玉,是茅坦一世祖绍先公的玄孙,也是茅坦四大房头、曾任杭州萧山典史志明公的独子,今居住在茅坦村样棵里、丁字街、车墩、花楼及汀洲的杜姓,绝大部分都是他的后代。家谱上有“同邑后学姜可久”著《宗玉杜先生传》详细记载了玉瓒公重义轻财的高尚品德。</h3><h3> 根据传中记载,玉瓒公的父亲志明公自幼饱读诗书、知事明理,经常教育他的儿子和三个侄子“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兄弟之情,而并非钱财,我希望你们能够效仿古人重情重义,争取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切不可唯利是图”。宗玉回答道:“大丈夫应该把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作为人生志向,怎么能当个守财奴,与人计较蝇头小利呢”。后来,到了分家产的时候,根据家族惯例,容辉公有志高、志明两个儿子,志高公的三个儿子应该分得二分之一家产,志明公的儿子玉瓒公应该分得另外二分之一。然而玉瓒公却说“堂兄家三个人,我一个人,这怎么能平分呢?应该按照人数,我得四分之一比较合理”,堂兄们说“你我父亲各分得祖父二分之一财产,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彼此之间相互推让,都不愿意多分。后来经过亲戚们反复劝说,玉瓒公终于同意分得五分之二,其他三个堂兄分得五分之三,当时这件事得到了族人的一致称赞和传颂。后来,村里凡是有兄弟之间不和的,大家都拿玉瓒公重义轻财这个故事当例子来规劝他们,使玉瓒公的义行广为传颂,对家族和家庭团结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h3> <h3> 玉瓒公的义行,在家族历史上树立起一座道德丰碑,他的高尚品德感染和激励着我,一定要把他的墓碑找到。也希望通过找寻他的墓碑,将他的故事在家族中再次传颂,教育和引导代代子孙。</h3> <h3> 根据家谱记载,玉瓒公的母亲萧氏葬于案山陇虎形卯向有碑,玉瓒公附母墓右卯向有碑。因此,玉瓒公与其母亲应该是两座墓紧挨着,并有两座墓碑均朝卯向,地点就在“案山陇虎形”。根据志明公兄志高公生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及玉瓒公堂兄玉璨公生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时间推算,玉瓒公及其母亲萧氏的墓大约修建于公元1475至1511年之间,距今已有近550年的历史。</h3> <h3> 3月28日,我将准备回乡找寻玉瓒公墓一事告之云峰兄长和胜进大哥,并请他们考证“案山陇”这一地点的具体位置,胜进哥也不知道,说要问一问看护祠堂的黑老爹。翌日,胜进哥告诉我案山陇这一地点应该就在今茅坦中学西北侧,山湖村许家岔附近,与此同时,云峰兄长也告诉我,他有两位祖先民国时期就葬在案山陇,地点就在许家岔。这样看来,案山陇就在许家岔应该不会错了,有了大致地点,心中多少有了一点底。29日下午,我将家谱上所有记载葬在案山陇的先人都搜索打印了下来,一共有近60人,其中留有墓碑的20人左右,希望能够在现场一一对应上。</h3> <h3> 29日晚,我开车与父母一起从合肥返回,路上遇到几处团雾,好在有惊无险,安全到家。30日上午,我随父亲一同去祭祀了四世祖志明公、七世祖定祥公、九世祖日虎公(均葬白杨山),并分别去了五贵桥、华家觜、大山、前边山拜祭了十二至十九世祖,作为茅坦绍先公的二十一代孙,每每站在祖先的坟前,内心都充满了家族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的感觉,真的非常好!</h3> <h3> 回家草草的吃过午饭,父亲与我各带一把铁锹,开车到茅坦与云峰兄长汇合,胜进哥在祠堂接上黑老爹,早就在供销社门口等我们了。我们一行五人乘两辆车前往山湖许家岔。汽车过了茅坦中学约500米向右一拐,再行500米左右山路就到了许家岔。大家各自下车收拾自己的工具,黑老爹和云峰兄长随身各带一把弯刀,胜进哥从后备箱拿出一把铁镐,父亲与我各持一把铁锹,大家在云峰兄长带领下往案山陇走去。</h3> <h3> 正直阳春三月,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开的正旺,在阳光的照射下,映衬着青山绿水,芬芳着人的双眼和口鼻。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湿润的菜地里,小心地躲过几处积水,又大步地越过几处田埂的缺口,身上、脚上早已沾满了油菜花和泥土的芬芳,我想,这也许就是家乡春天的味道,是我们这些在他乡工作的人日思夜想的乡愁味道。</h3> <h3> 我们先去了云峰兄长先人的墓地,这是一座不大的山陇,目测东西相距大约两百米左右,最高处不足十米,行至山的西南角,果有两处墓碑,在家谱上印有“葬案山陇”字样,胜进哥拿出罗盘仔细校对方位,我之前只听他说寻古墓一定要用罗盘定位,却未曾见过,今天难得有现场学习的机会,便凑上前去一起研究,听他一讲解,心中豁然开朗,罗盘不愧是找墓人的“眼睛”,根据玉瓒公墓面朝卯向,也就是正东方向的记载,我们分头前往这座山的东面寻找。</h3> <h3> 我们小心地越过这片山岗,双脚在杂草与荆棘中穿行,眼睛和手却都没有闲着,大家或远眺、或躬身、或趴在地上、或挥刀动镐,不放过任何一块墓碑,遗憾的是,在这边山岗的南边多是当地胡姓的墓碑,年代近至现代,远至清初,尚未发现明代古碑,我们继续往山的东边进发,东边与南边不同,西南方向以松树为主,而东边全部是竹林,我们寻遍了东面的每一寸土地,有几处比较大的坟冢,看上去年代比较久远,可惜都没有墓碑可考,唯一发现的一座小碑,上刻“湖南长沙”等字样,可能是一位客死他乡的异乡人所留,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线索。</h3> <h3> 我们虽然有些泄气,但并未气馁,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认为这一片山陇相互绵延重叠,很难具体分清哪一个是案山陇,哪一个不是,很有可能这座山丘前后两座山峰也是鞍山陇的一部分,怀着一丝希望,大家继续在这前后两座山上搜索,终于在前山的山嘴处找到两处杜姓祖墓,年代久远并无人祭扫,我用手机打开族谱搜索了墓主人,落款处写“葬许家岔”,我们才知道这前山叫许家岔,应该不是案山陇的一部分。</h3><h3> 此时大家心中已知,此次找寻玉瓒公墓恐不会有什么结果了,却还是不死心,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前往后山寻找,后山亦有不少古墓古碑,却多是当地姓氏,并未发现一处杜姓墓碑,唯一有一处古碑气势不凡,两米多长的青条石,两边雕花,像明代古碑,我们挖去前面的覆土仔细辨认,发现墓碑上所有的文字,不知何年何月已被人为破坏,一个字都无法辨认,想来定是古时仇家之间的争斗所致,好在从朝向上判断,并不是玉瓒公墓。</h3> <h3> 此时天色将晚,夕阳挂在西山腰上,将松树和翠竹的身影投在油菜花地里,使片片油菜花地呈现出明黄与暗黄两种色彩,甚是迷人。我们在回程路上也就边走边挖竹笋,我掘得一棵映山红,胜进哥还发现一颗羊奶果树,我惊诧于竟然还有冬天结果的果树,更佩服胜进哥对这片土地上历史与自然知识的丰富。我因为第一次见这种长相类似羊奶的小果子,再三向他确认无毒无害,才小心的摘下一颗入口,或许是尚未成熟的原因,瑟瑟发酸,难以下咽,胜进哥一边涩的直叫,一边却吃的津津有味。后来百度一下才知道,这是一种多产于我国西南的果树,在我们这里并不多见,或许是哪一年,一个异乡人带来两包成熟的果实不远千里来茅坦赠与他的老师或好友,从此,这果子便在茅坦安了家,虽然没有长满漫山遍野,却像茅坦历史上很多先贤一样隐居乡野,享受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h3><h3> 回程路上,经过一处山坳,胜进哥和我同时感叹,真是风水宝地!该山坳位于案山陇南侧,三面环山呈圈椅形,开口面向正东,前面是一片洼地有塘,远处有山峦形如笔架。这一地点非常符合古人风水宝地的特征,我们兴冲冲爬到山上去寻找,可惜整座山岗大约在建国后被全部整理了一遍,虽然现在全部栽种的杉木,但依稀可以辨别条条田陇的痕迹,我心想,这里很可能就是玉瓒公的墓地所在,只可惜已无一处遗迹可寻。</h3><h3> 最后,云峰兄长感叹这次寻墓空手而归,但我却觉得收获非常大。一是了却了夙愿,心中不会再为没有寻找玉瓒公墓一事耿耿于怀了。二是积累了经验,确定了案山陇的基本位置,下一次我们来寻或者后人再来寻找,读到我这篇记录也算有迹可循。三是温暖了人心,云峰兄长因六修家谱与我相识,胜进哥因帮我找寻五贵桥芳解公墓而结为好友,我们三人虽认识多年,平时在网上也经常交流,但在茅坦聚在一起同做一件事还是第一次,尤其是黑老爹和胜进哥,玉瓒公虽为先祖,但与他们并非直系血亲,他们仍然如此热心,使我心中感到非常温暖。这几年在我寻根问祖的路上,父亲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无论路途多远,无论多么辛苦,他都默默的支持着我,令我非常感动!</h3> <h3> 下午五点多,我们几个已累的抬不动腿,大家掏出手机一看,好几人都占领了各自微信运动的封面,于是相约去茅坦街饭店晚餐,餐间相谈甚欢,聊了很多茅坦旧景和先人故事,并相约第二天同去枞阳马鞍山寻日宣公、先元公墓。</h3><h3> 晚上七点多到家,父亲累的洗洗就睡了,不久便听到鼾声传来。平时这个时间我才刚刚下班在地铁上,现在我却在农村老家吃过晚饭享受这山水田园之美,不禁感叹,回家真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