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思念

孙晓红

<p class="ql-block">  年年清明花相似,今年清明人不同。连续12年清明祭拜父亲一位先人,今年的清明连同母亲一起祭拜,心好痛,好痛!</p><p class="ql-block"> 难忘2006年11月5日那个凄冷的日子,父亲离我们远去,无力回天的遗憾和巨大的悲痛笼罩了全家。而2018年10月9日母亲猝然离世,再一次验证了面对衰老与疾病,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我们只有昐她与天国里的父亲相聚,此外,只能用整理他们的遗物释放心中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31日我们向延安鲁艺纪念馆刘妮馆长捐赠了父母当年在东北鲁艺时期配发的一只木箱。这只书有"鲁艺"字样的箱子和另外一只书有"曉星"名字的木箱随父母往返于哈尔滨和沈阳之间的鲁艺和音工团之旅,又完成从沈阳到天津,再到北京的音乐学院之旅,后随父母辗转文化部河北怀莱、宝坻、静海干校,又返回北京,记录了他们所有工作和生活足迹。期间他们数次搬迁,清理淘汰过很多家具,唯这两只箱子始终留在身边,如影随形。它们一直伴随我的成长记忆。在我还不大认字的时候,曾误以为那只箱子上的"小心"是"曉星"的简单写法,因为曉星的笔划实在太多,且发音相近。后来识字了才明白完全不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父母用它们装过书,装过衣被,当过床头柜,还架过床板,是我家家具的中坚力量。我清理箱子时发现,里面装的是早年刊有父亲文章和诗作的刊物,且都用笔勾勒出标题,想必是为便于后人查找而留存。还有一些早年收集的书刊和资料。睹物思人,仿佛又见他用断了姆指的右手写作和整理书箱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父亲晓星,原名孙德培,1923年12月生于上海。1941年参加新四军,后在抗大九分校学习、参战、负伤,1943年入党;1946年转赴东北,经野战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又调至佳木斯东北大学文艺学院(即延安鲁艺的延续)工作。1948年随延安鲁艺调到东北的呂骥、瞿维等老一辈革命文艺工作者,筹建东北音乐工作团(后为鲁艺音工团)。在那段岁月里,他确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生涯。</p><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在呂骥的带领下,前往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后来的三十八军)体验生活,并创作歌曲。其中与刘炽共同创作的《钢铁部队进行曲》作为三十八军军歌传唱至今。在鲁艺音工团工作期间,与吕骥、瞿维、寄明、马可、刘炽、安娥、劫夫、李尼等合作,有许多作品问世。<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那时的作品主要用于音工团的演出,唱响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1953年他调至北京,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工作。在音研所期间,他深入山西河曲和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采集民歌,并著书立说,客观上成为新中国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者,时任音研所研究室主任。1963年调中国音乐家协会,先后任巜歌曲》编辑部副主编、《词刊》首任主编、巜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和《中国歌谣集成》特约编审、全国编委。1993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及特殊津贴。一生创作大量古体和入乐诗词,并撰写大量文艺理论文章。著有巜中国歌诗发展纪略》、《曉星词曲论集》、巜清浅居歌吟》等专著。 &nbsp;</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捐给延安鲁艺纪念馆的木箱。</p> <p class="ql-block">这是另一只从右向左书有"曉星"字样的木箱。根据磨损程度和书写顺序上看,此箱可能更早于东北鲁艺时期,或是自新四军时期。</p> <p class="ql-block">此照是父亲于1943年铜山战斗伤好归队后拍摄。所附小诗为2003年纪念铜山战斗60周年之际所写组诗中的一首。</p> <p class="ql-block">1953年父亲在山西河曲县采访民间艺人</p> <p class="ql-block">1959年父亲在鄂尔多斯草原。</p> <h3>1949年10月父亲送给母亲的第一张照片</h3> <h3>1950年10月父母亲在哈尔滨的结婚照</h3> <p class="ql-block">父母1950年结婚时鲁艺实验音工团团部赠送的礼物--海燕书店1949年发行的《苏联文学史》。</p> <p class="ql-block">  在哈尔滨,父亲与同在东北鲁艺音工团的母亲相识相恋,喜结连理。一年后迎来了我的出生。</p><p class="ql-block"> 是刘馆长让我明白了东北鲁艺是延安鲁艺的延续,因此我是鲁艺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音研所宿舍,单位和家同在一个院子里。那时父母亲除了吃饭睡觉回家外,其他时间多是在办公室。办公楼不让小朋友进,且父亲办公室在楼上,我很少去。母亲办公室在一层,趴在窗外可以看见她伏案工作,爬上窗台就可以跳进去。母亲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左手调整大盘的录音胶带,右手在纸上写字。因此,在我的潜意识中,爸妈压根儿没有上班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属于自己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工作中是独档一面的骨干,在家里是既严厉又慈爱的家长。 我们当年最享受的时光是跟着爸爸去黄亭子爬土城,听他讲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金鱼和渔夫、小红帽、刘家五兄弟、豌豆公主等童话故事;盼望妈妈有时间教我们识简谱,唱歌;最期昐的是爸妈能带我们一起去五道口或者八门的歺馆吃顿饭⋯⋯</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仅给了我们健康的体魄,也给了我们健全的人格和坦荡的襟怀。爱国、爱党、爱人民是父母的品格,也是我家的宗旨;正直善良、宽容大度、朴实坦诚、廉洁自律是家风的基本遵循。这些使我们乃至子孙都受益无穷。 </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战争中走出来的学者、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一生高风亮节,刚直不阿。 母亲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始终是淡泊名利,贤良淑德,只管奉献,不计回报的楷模。记得80年代单位只给40%的人涨工资,她本在应涨工资人群中,但毅然放弃,把机会让给了年轻人。为此,影响了她后来的生活待遇,特别是就医困难。直到去世,她也没有获得医疗蓝卡,80多岁去医院也只能在普通门诊就诊。对此,她很释然,从不纠结,也不给单位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我17岁去山西插队,之后几十年基本独立工作、生活,很少照顾父母。相反我在国外工作期间,他们经常帮我照顾女儿,为我解除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一个多月我即赴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工作。母亲忍着失去老伴的痛苦,又不得不送女儿出国。她貌似坚强,但我发现她一下子衰老憔悴了许多。当年走路带风,我要小跑才能跟上她步伐,且行事果断干练的妈妈一下子就不见了。那一刻我意识到母亲需要陪伴了。退休后我与母亲朝夕相伴的时间多了,但她已届耄耋之年,精力和体力大不如前。一次她唱起年轻时唱的老歌,回想起当年跟毛主席握过手,陪毛主席跳过舞,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那是1950年毛主席访问苏联途经哈尔滨,音工团选派部分团员陪同领袖。毛主席握着她的手问:"你是哪里的?"母亲答"鲁艺的!"毛主席用浓重的湖南口音重复道"噢,楼(鲁)艺嘀!"她说毛主席的手很大,舞步跟走路一样,平缓而随意,自然而轻松,基本踩不到点儿上。讲至此,她脸上洋溢出少有的欣喜与自豪。我鼓励她写下这段回忆,写下与父亲共同渡过的音工团时光,但她已力不从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前母亲已经离休多年,她关注的重心基本在父亲和第三代身上。 在我退休后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日子里,更多地体验母亲是个温和善良的老人。她除了关心眼前的我们,心存对子孙的惦念外,就是喜欢唱歌,从来不说自己以前有过什么成就。所以她离休后,我除了知道她参加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随团出访过很多地方外,其他了解十分有限。母亲去世前虽然记忆力下降,写字手抖,但唱起老歌依然是酣畅如流,朗朗上口。遗憾的是我们没料到她脑子退化速度太快,没能在她忆述往事受限之前抓住机会挖掘她的过往岁月,所以基本不了解她的业务成绩。 </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她的照片和视频,并翻阅了文研院老干部处曹处长提供的档案资料后,我发现与世无争、晚年柔弱且性情温和的母亲,其实也有着精彩的人生。虽然是4个孩子的母亲,但工作、学习和下放劳动她都是身先士卒,敢为人先,并多次获奖。别的我不清楚,但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她因营养不良造成严重的浮肿和鼻子数次大出血被迫就医之事,我是有印象的。</p><p class="ql-block"> 她是贤妻慈母、先进工作者,是传统民族音乐的挖掘者和守护者,同时又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大功臣。在2006年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父亲和母亲早年分别采访民间艺人的照片同时展出在一面墙上,令他们兴奋不已,并留下珍贵照片。可以说他们为国家的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事业中立下过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张淑珍,1932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母亲说实际生于1931年9月,日本侵占东北的日子。因生下来就得了什么病,几乎没有呼吸,她妈妈也就是我姥姥,把她放在佛龛下任其生死,没想到居然活了过来,取名小得。姥姥觉得属羊不好,就把她的生日往后推了一年,成为1932年9月生人。她</span>1947年参加土改,1948年考入哈尔滨东北音乐工作团(后为鲁艺音工团),任声乐演员,掌握多种戏曲、曲艺和民歌的演唱技巧,担任独唱、领唱、合唱。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演出足迹遍及东北三省。 后随父亲和音工团辗转沈阳、哈尔滨、天津,1953年调至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工作,直至1988年离休。在那里,她奉献了毕生精力、心血、青春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她跟随着音乐界泰斗级人物杨荫浏、曹安和,以及音乐领域的诸多专家李元庆、何芸等,潜心于民族民间音乐档案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在任音研所音档组组长、资料室副主任、民族音乐声像编辑室主任期间,主笔或参与编写著作有巜苗族民歌》、巜苗族芦笙》、《中国古代歌曲七十首》、巜音响资料分类法》、《胶带录音目录》、巜唱片目录》、《中国古代音乐史》等。 </p><p class="ql-block"> 从建所至离休,她辛勤耕耘在音研所资料室、音档组,积累的资料丰富且珍贵。他们整理编辑的7000多小时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成为祖国乃至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并于199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记忆名录》称号。这其中凝聚着母亲毕生的奉献和坚守。她不仅深入民间艺人中采访搜集,还在建国初期从上海唱片厂拟报废的唱片中,斟选、抢救出10000余张具有保存价值的唱片运回北京整理、收藏。当时别说电脑、录相机,就连打字机、复印机也没有,全凭心记、耳听、手写。试想留存下这7000多小时的录音和文字档案要经过多少倍时间的听、写、记、分类、筛选和编目,才能完成存档?那是怎样的工作量,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难怪小时候我只能在办公室找到她。</p> <p class="ql-block">15岁上中学的张淑珍,摄于齐齐哈尔。</p> <p class="ql-block">音硏所全体成员于1954年3月27日摄于海淀区十间房音研所办公大楼前。</p> <p class="ql-block">音研所建所初期母亲与王秋萍、王令君、王迪接待外宾后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7年母亲与何芸在贵州采访民间艺人。这张照片在国家博物馆2006年非遗展上展出。</p> <p class="ql-block">母亲1957年在贵州采访时着苗族服饰。</p> <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母亲与音乐界泰斗楊荫浏先生一起修理乐器。</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这个模样,就是我儿时趴在她办公室窗台时最常见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1958年父母摄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1971年春全家摄于北京新源里西二楼北侧小树林。</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于1972年春节摄于天津静海团泊洼文化部五七干校院部门外,出镜者基本是参加春节联欢演出的人员。父母和我都参加了是次演出。清楚地记得母亲领唱《翻身道情》:"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父亲参加合唱;我和年轻人一起演出的是舞蹈。这是我在文化部干校期间唯一一次与父母同框拍照。</p> <p class="ql-block">2003年12月,父亲80寿辰之际与母亲摄于北京安定门家中。</p> <p class="ql-block">2006年初,母亲在国家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接受央视记者采访(部分)</p> <p class="ql-block">2006年3月4日父母参观国家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曉星指着照片上的人激动得说:"这就是我!"</p> <p class="ql-block">父母当年分别采访民间艺人的照片在非遗大展中同一块展板上展出。2006年3月4日他们在这面展版前留下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16日,母亲最后一次请全家人团聚时的合影,她笑得是那么开心!</p> <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底母亲记忆力下降症状明显,但唱到当年在东北音工团时唱的歌曲巜跟着共产党走》时,竟然从头至尾几乎一字不差。此时离去世仅10天。</p> <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31日,延安鲁艺纪念馆刘妮馆长向我们颁发收藏证书。摄于北京安定门。</p> <p class="ql-block">感谢延安鲁艺纪念馆刘妮馆长,让我们用这种方式在清明节前祭奠和缅怀天国里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父母亲的墓碑上刻下了"正气贯人生 才学在书行 鲁艺结连理 厚德育家风"的诗句,以期警醒后人接续他们的高尚品德,发扬他们的优良作风,传承他们的宝贵基因!</p><p class="ql-block"> 甜美的微笑,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可亲可敬可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音容笑貌永远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 <h3>完成于2019年4月2日。谢谢收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