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转自:吕彤羽】</h3><h3> 今年是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成立75周年,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珍藏一张1938年5月冀中区第一次行政会议闭幕典礼合影,这张照片包含着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 </h3><h3>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全面抗日。1937年10月14日,国民党五十三军一三零师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率部在河北省晋县小樵镇宣布脱离国民党五十三军改编成共产党的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因该团已经由中共东北军地下党领导了接近4年,故此次行动称小樵改编,不叫起义),就此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后人民自卫军北上高阳与冀中地方党会合,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 </h3><h3> 冀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四周有平汉、平津、津浦、德石四条铁路,严重威胁着敌人在华北的战略要点北平、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并成为敌人的心腹大患。 </h3><h3> 随着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各地抗日政权也相继建立起来。以孟庆山为首的河北游击军、吕正操为首的人民自卫军所到之处,配合地方党组织,发动和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群众,团结未南逃的国民党政府人员、开明绅士,建立了高阳、安新、任丘、蠡县、博野、安国、安平、深泽等9县的抗日政权。在高阳、任丘、蠡县、深泽等县还建立的抗日救国会。 </h3><h3> 1937年冬,冀中各县救国会改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救国会和动委会均为半政权半群众团体性质的组织。其任务,一方面办理行政工作,一方面负责群众工作。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聂荣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宋劭文(原山西省第一行政公署主任兼五台县县长)、刘奠基(国民党代表)、吕正操(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胡仁奎(山西省盂县县长)、张苏(察哈尔省蔚县县长)、李杰庸(国民党山西省政府秘书)、孙志远(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主任)、娄凝先(山西牺盟会特派员,原晋东北行政公署秘书)等九人当选为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h3><h3> 根据此次会议决定与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在晋察冀边区党、政、军组织的帮助下,1938年4月1日,又一个在我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冀中政治主任公署(1940年3月改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中行政公署,简称冀中行署),在冀中腹地安平县正式成立并在各分区设立专员区,成立督察专员公署,领导专区各县地方工作。各县取消了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建立了县区政府。边区政府委任李耕涛为冀中政治主任公署主任,后又委任时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第三纵队司令员吕正操兼任行署主任,李耕涛改为副主任。在主任公署成立大会上,根据边区代表大会精神,宣布了基本施政方针。各级政府还制订了各种制度、推行各种抗日政策。从此冀中政权逐步走上了统一、正规的道路。同年5月初,在安平县召开了冀中区第一次行政会议,时冀中区共辖18全县,参加会议的有晋察冀边委会代表、冀中行署各部门负责人及各县县长等,共31人。 </h3><h3> 现在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保存的冀中区第一次行政会议闭幕典礼照片,是1938年5月8日在安平县公安局内由县照相馆拍摄。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参会的31人已无法全部辨清。</h3> <h3> 据当时参加会议的李子寿回忆,照片第一行左一,为李子寿本人,时为中共党员、高阳县县长;第一排左起第二人为李杰庸,晋察冀边委会代表;第三人,现姓名不详,投敌;第一行左四,即行署主任、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吕正操;第一行左五为行署副主任李耕涛;第一行左六为周克刚,中共党员;第一行左七为韩德三,时任冀中行政公署秘书;第一行左八为赵亚平,是当时唯一的女性代表,时任冀中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第二排左一马伟勋,左二尹池生,第三人不详,左四为任丘县长刘凯风。第三行,左起第一人,可能是李汝循,第二人不详,第三人为张志槐,为冀中行政公署科长,第四人为蠡县县长李慰林,第五人为行署科员尚子锦,第六人疑为王致祥。第四排左一为深县县长刘希亭,左二为朱佑民,第三人不详,第四人疑为邸清哲,第五人为中共党员安国县长王晓楼,第六人不详,第七人为行署司法科长田子进。第五行,左第一人为晋县县长、中共党员崔阶平,第二人为行署科员张仙航,第三人不详,第四人为行署秘书张念先,第五人不详,第六人为博野县长、中共党员王文仲。</h3> <h3> 吕正操将军是开国上将,辽宁省海城人,享年106岁。他在晚年回忆自己的百年人生时说过:“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自1937年挺进冀中始至1943年西调晋绥抗日根据地止,吕正操将军在冀中抗日达六年之久,在此期间曾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冀中行政公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等职,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张照片是河北省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中直接反映吕正操将军革命生涯的时间最早的档案,极其珍贵。
行署副主任李耕涛,(1912—1974),直隶(今河北)阜平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曲阳县县长,冀中政治主任公署主任、副主任。后任晋察冀边区专署专员、边区政府贸易局局长,冀东行署副主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书记处书记,天津市市长,中共河北省委常委,河北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天津体育学院院长等职。
李杰庸,(1908-2005),陕西延长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以国民党山西省政府秘书的公开身份参与晋察冀边区的创建,在1938年1月14日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时,李杰庸同志与以聂荣臻为首的九位同志一道被选为晋察冀边区政府第一届行政委员会委员。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后,他具体负责秘书和联络工作。在冀中区第一次行政会议召开时,他作为晋察冀边区政府代表参会指导工作。后任晋察冀边区政策研究室主任、热辽专署专员、辽西省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1949年南下江西,任省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职。</h3><h3> 赵亚平,(1912─1989),河北省安国县东伏落村人。1931年考入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当选学生会主席。“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翌年在北京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宣传活动,1933年被反动当局逮捕,她在狱中顽强斗争,表现了革命者的高尚气节,后经保释出狱。1937年春回到家乡,“七七”事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博野县抗日动员会妇女部长。1938年5月15日,在冀中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冀中区妇救会主任。任职期间,组织领导广大妇女参加抗战,冀中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她为“赵司令”。1941年调晋察冀日报社工作。日本投降后任张家口市妇联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全国妇联妇女干校教务主任、副校长,林业部教育司司长,林业总局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崔阶平,河北晋县人,(1905-2006),时任晋县县长,后任霸县县长,解放后去宁夏工作,离休前任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主任委员。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李子寿,1909年生人,河北省安平县人,192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转为中共党员。时为高阳县县长,后任武强县县长。建国后任河北省政府交际处处长、省政府文化委员会宗教事务处处长,1980年任河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秘书长。1983年3月离休。这张照片得以保存流传下来,李子寿功莫大焉。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河北省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一件《关于冀中区第一次会议照片李子寿同志的谈话记录》档案,时间为1964年12月29日晚,记录人为谭德媛。该记录是这样记载的:“抗日战争扫荡时,上级让把文件照片等烧掉,我不愿烧,让我母亲保存起来,豁着了。我母亲一人在家,很坚强,就一直保存下来(放在房顶棚里了,我家房子很破,除了敌人烧房就没法了)。直到日本一投降,我才让我母亲捎来保定”。正是由于李子寿及其母亲的冒死努力,这张照片才得以保存下来,为我们留下了反映冀中区第一次行政会议情况的珍贵历史记录。
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是我党在华北平原建立的第一个省级抗日政权,主任公署代理晋察冀边委会行使职权,为冀中区最高行政领导机关,成立初期辖18个县,至6月份第二次行政会议时,全区增加至24个县。同年9月,全区已发展到35个县,人口约800万。在八年抗战中,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后改名冀中行署)在民主政治建设、抗战动员、社会改革、发展生产、统一财政、经济和保障部队供给、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文化教育诸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任务,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