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致自己——枫言微语20190401

叶枫

<h3>【一】</h3><h3>我一直比较喜欢这张照片,目视远方,眼露憧憬之神,却又有坚定之意。未来肯定比现在好,明天肯定比今天好,每天过的都是崭新的一天。坚定所走之路,坚定自己选择,坚持做好自己,人生必将更加精彩。</h3> <h3>人们都是有智慧的,一座冰山形象地诠释了成功者应该具有的条件,就像一首歌唱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没有艰辛的付出,何来成功,我们只看到了冰山露出的部分,而忽略了下面隐藏的努力部分。</h3> <h3>昨天在抖音上看到这样一视频,看了以后竟然莫名的感动。现在很多人喜欢马云,并不是因为他是首富,有多有钱,而是他带领阿里巴巴努力拼搏,闯出了一片天。今天你看我不起,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人就是应该有这样的野心才行!在自己前行的路上或许有很多的不顺,甚至可能被人看不起,可是只要自己不气馁,坚持不懈,那么收获的不仅仅财富!</h3> <h3>【二】</h3><h3>法布尔的《昆虫记》里记录的一个细节:掘地蜂每次凯旋后,把猎物带回时,总是先把猎物放在洞穴口,自己进洞勘察一圈,确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猎物拖到洞穴里去。科学家惊叹掘地蜂的智能,于是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趁掘地蜂进洞勘察时,科学家把猎物拿远一英寸。接下来的一幕很具有戏剧性:掘地蜂从洞里出来后,会再次把猎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进洞侦查。科学家重复这个动作40多次,掘地蜂像中了魔咒一般,反反复复进洞侦查40多次,就是不直接把猎物拖进洞里去。</h3><h3>这说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思维定势的结果。针对掘地蜂的这种行为,哲学家丹尼特提出了一个有点恐怖的问题:“你确信自己不是一只掘地蜂?”</h3><h3><br></h3><h3>掘地蜂的故事,最早是通过团长得知的,当时看了以后只是觉得,这是掘地蜂的一种固有模式罢了,其实思来想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的,人常常活在属于自己的一种模式中而不自知,岂不知这种模式可能在某些时候会成为自己成长的的桎梏。可悲的是,很多的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反而在怨天尤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h3> <h3>我的人生其实蛮曲折的,小时候被亲戚抱养,一年后又被莫名其妙送回,接着从记事起就是被邻居们调侃:“你不是亲生的,你是抱养的!”那个时候,由于兄弟姊妹多,生活困顿,再加上国家刚开始控制人口,计划生育,妈妈常常会莫名地对我说:“都是你,因为你,我们家因计划生育被罚钱。”那个时候,不懂总觉得很无辜,好像我就是多余的,我就不该出生在这个世上。可我不会表达,这种强烈的无价值感埋藏在我的身体里。再加上兄弟姊妹多,衣服基本上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以此类推,到我这,也没有新衣服了。所以那时候特别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就可以穿新衣服了。自己是老小,在家里基本上没发言权的,我记得妈妈跟我说了一句话:“你就是小的,你只管听哥哥姐姐们的就行了。”所以我也很少发言,因为自己的话没有人会听……。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我的内心价值的极度匮乏,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价值感,并影响了我的一生。</h3> <h3>我疯狂学习,仅仅是为了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好像只有这样老妈才能自豪地在别人面前炫耀,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诸多学生中多看你一眼。我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唯独忘了自己究竟是谁。我会因为领导的一句话而郁闷抑郁,我会因为不知如何和别人相处而孤独走在大路上……。看似很阳光的我,其实却有一颗玻璃心。</h3><h3><br></h3><h3>这种玻璃心,严重困扰着我,让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敏感,有的同学形容我就是“心眼特小”。自然而然我在上学的十几年时间,不会交朋友,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造成了很多困扰。</h3> <h3>另外,由于我学习动机不纯,仅仅是为了别人评价,所以动力不足,学习之路一路坎坷,小学升重点初中,复读一年;初中升县重点高中,又复读一年;高中升大学,复读两年。好在,我那时候就觉得自己应该要什么,绝不是一般的学校,一定是重点学校。经过三年考上的也是三四流大学,可是大学的氛围让我当时是极度不适应的,因为我不会与人交往,我常常一个人背个书包在校园里走,自嘲道“孤独侠客”,孤独是真的,侠客就算给自己一个伪装外套了,我没有朋友,甚至还常常会和室友产生矛盾。</h3> <h3>后来我迷恋上了话剧,迷恋上了舞台,我觉得舞台才让我感受到被看到,并且在表演过程中,我结识了一批好朋友,那段时光是我最开心的日子了,我好像找到了自我价值。</h3> <h3>后来毕业结婚,好像自己内在信念就是“应该”,我师范专业,就应该去教书,我到结婚时候了,还追到了心上人,就应该结婚,现在想想,我的人生的重大决定都是在受内在信念支配的。</h3> <h3>可我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人,不愿意被禁锢,不愿意重复,不愿意一成不变,我教学上不拘一格,我在业余时间做司仪,这些都让我内心的匮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可同时也让自己成为老师群体中“不安分”的一位,会让领导不爽。教师工作十年,优秀似乎与我无缘,晋职称更无从谈起,还动不动被领导叫去喝茶,被穿小鞋。这些让我愈加的疲惫和抗拒,职业幸福感也感受不到了。</h3> <h3>与此同时,原生家庭带给我的那种限制性信念,让我在婚姻家庭中疲惫不堪,和爱人间争吵不断,几欲崩溃。</h3> <h3>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后来我认识了张利娜老师,接触到了实用心理学,看清了自己的模式,慢慢清理了自己内在的伤痛,唤醒了我内在的那份力量,我有勇气对自己不喜欢的那份工作说拜拜了!就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深圳,开始了我人生新的旅程!</h3> <h3>回顾自己这一路走来,有太多的感触,前一段时间,和家人在一起视频,当面对对方的究根问底式的询问时,我竟然采用了抗拒的方式回应,后来我一再反省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直觉告诉我,我需要深一步觉察和疗愈。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学无止境,相信自己。他们总有一天会对我说:尊重你的选择,相信你的能力,祝福你明天会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