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艺专遗址探秘

啄木鸟

<h3>&nbsp;&nbsp;&nbsp;&nbsp; 隐藏在昆明晋宁区安江村的一座庙宇,居然是抗战时期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如今晋宁区建设日新月异,这个庙宇所在安江村庄正在拆迁,取而代之的会是一大片的高品质住宅项目,目前均价每平米15000元,名称就不说啦!再说地产商也没有付我广告费!从有关部门得知:国立艺专安江村旧址已经由云南省文物局推荐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名单。近日探访国立艺专安江村旧址时,正值工匠们在修缮这个破旧的建筑,据说拆迁后的安江村,会保留这么一个历史遗迹,不过,这个遗迹将来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会不会显得有些孤单?无法想象,是这个遗址与钢筋水泥丛林格格不入还是钢筋水泥丛林与这个遗址格格不入?!</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说到国立艺专安江村旧址,说起这段旧事,就不得不提1937年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抗战爆发后,国立艺专迁到昆明,为躲避日机轰炸,国立艺专又于1939年搬迁到安江村,艺专借用村中的玉皇阁等5座古庙及租用一些民房作教室和宿舍继续教学工作,设有国画、西洋画(油画)、音乐等5个系,师生共100多人。艺术大师潘天寿、常书鸿、吴冠中等一代学人在此留下足迹和身影,在中国艺术进程中留下了重大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纪念意义。2002年公布为晋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公布为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昆明人都很熟悉西南联大,其实,国立艺专与西南联大一样,抗战时期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又波澜壮阔的西迁史,在昆明度过了一段比较安稳的教学时光,培养出了一批知名艺术人才。时过境迁,现在的国立艺专已分化成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并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学院)4所中国顶尖艺术院校。</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学校四周为约160亩荷塘,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161.6平方米。由中间的阁楼、大殿、前后天井及东西厢房构成。东西厢房和大殿就是当时国立艺专校舍,旧址内玉皇阁为宝塔形阁楼式建筑,抬梁穿斗式屋架,整座建筑均无彩绘,显得朴素典雅,东西厢房均为土木结构。本次探访时,正值初春,四周荷塘尚未有荷叶的影子,只是在其他朋友的相册里,这个古建筑附近倒是有碧绿的荷叶,荷叶之中,偶尔也有几朵硕大的荷花盛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p>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偌大的中国,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学子们只得在战火纷飞中,在漂泊的书桌前上课。北平国立艺专和杭州国立艺专被迫西迁,于1938年会师湖南沅陵并为国立艺专。<br>  1938年,日寇西攻武汉,长沙大火,战争形势恶化,学校已不能偏安于湘西,又决定远迁昆明。在那样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学业,近代学子们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辛!令我十分敬佩!</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1939年夏,因昆明校舍困难,日军空袭频繁,国立艺专便迁往当时位于呈贡县(后划归晋宁区)的安江村。安江村地处滇池东南岸,曾记载是徐霞客弃舟登岸游云南的地方。抗战时期,这里四境荒凉,时闻狼嗥,然而波光山影,风景殊佳。学校便借了村中5座祠堂庙宇为校舍,又得安然复课。此后一年多虽战事不断,但国立艺专在此安心教学,不仅各课能依序进行,师生们还创作了很多作品,只是听说不少作品在后来的颠沛流离中大多遗失,存放在此的作品也在文革中被毁,甚是可惜!那都是许多大师级的人物的画作啊!</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毕业于国立艺专的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回忆起在安江村这段求学时光时曾感叹:“这段时期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大师云集,并使青年学子们能潜心学习,为日后的中国画坛培养了新的一代大师及优秀艺术人才。” </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西迁途中,国立艺专师生们目睹了民生之疾苦,生灵之涂炭,也领略了河山之壮丽,人民之勇毅。来昆后,国立艺专的学子们通过印版画、戏曲等形式积极投身到抗战宣传运动中,还专门乘船从安江村到达官渡古镇,改编戏曲宣传抗战,真正将校歌中的担当坚毅变为身体力行。</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国立艺专西迁至安江村时,师生不改初心,茅屋破庙也可成为艺术殿堂,一路西迁,许多人走散,国立艺专到昆明时招收了一些本地学生,当时约有100多人,教职工不到20人,设音乐、建筑、西画、国画、图案、雕塑6个系。条件虽艰苦,但教师都是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当时校长是滕固,教务长是方干民,潘天寿主持中国画教学,常书鸿负责西画教学。</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安江村这个美丽小村庄的百姓,除了将村中的玉皇阁等5座古庙租给师生作为课堂,还将家中屋舍也租给师生作为宿舍。据说当年与这些大师为邻的村民们大多已经老去,对这段岁月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毕竟是80年的岁月,许多往事只能成为故事与回忆!</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时寺庙光线不好,学生们上午上课,下午就去村子里或附近的盘龙山、滇池边写生,还有的到现在的晋宁区上蒜镇考察戏曲、工艺品、出土的青铜器、民族文化等。</h3> <h3><p>这是由刘江大师篆刻的纪念碑<br></p></h3> <h3>当年国立艺专学生在安江村合影</h3><p><br></p> <h3><p>&nbsp;&nbsp;&nbsp;&nbsp;&nbsp; 鲜为人知的是:琼瑶小说《几度夕阳红》,描写了抗战时期国立艺专艺术青年的爱情故事,小说中,在国立艺专读书的梦竹,才貌双馨,漂亮文静,不顾家人指定婚约,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来自昆明的大学生何慕天。这个浪漫爱情故事的原型,就是李际科与傅本娴伉俪。<br>  1937年,北平国立艺专迁至武昌,并招生入学。彼时,20岁的李际科正在读高三并被家人强制安排了一场婚姻,为反抗包办婚姻,便报名考上了北平国立艺专,并随校西迁来到昆明。而国立艺专迁到昆明后,昆明名将傅达之女傅本娴因从小擅长作画,也考试入校。<br>  素来爱马、画马的李际科到了安江村,为了能更好地画好马,便向村民买了一匹马,并日日与马相伴,每天骑马来上课。一日,在放学路上,李际科的马突然失控,并冲撞到了傅本娴。佳人无事,两人却因此结缘,在游览滇池、盘龙山、大观楼、西山中写生、相爱。</p><p>&nbsp;&nbsp;&nbsp;&nbsp; 看到这里,是不是想重新看一遍《几度夕阳红》?</p><p><br></p></h3> <h3>修缮中的国立艺专遗址(但愿以后不会收门票)</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修缮中的国立艺专遗址</h3> <h3>修缮中的国立艺专遗址,正殿是传统的中国宫殿式建筑,有上脊五条,四角各有兽头六枚,即五脊六兽,不过由于视角不够高,不能确定顶上是不是有五脊。</h3> <h3>一旁的荷花塘,由于周遭都在拆迁,受到污染,俨然成了死水塘,静待遗址修复后可否还这里一片秀色?</h3> <h3>玉皇阁两边各有一棵柏树,不算茂盛,却很高大,不过由于柏树生长极慢,这光景或许和当年的国立艺专师生看到的没有多少区别吧!另外一棵桂花树长势不错!</h3> <h3>修缮中的国立艺专遗址,东西厢房这些拱门与传统中式建筑有些区别,或许是安江村自古回族与汉族杂居,所以建筑也融入了伊斯兰的风格吧!</h3> <h3>后院</h3> <h3>部分屋檐已经修复</h3> <h3>东西厢房残留的窗格</h3> <h3>东西厢房的窗子</h3> <h3>东西厢房通道门</h3> <h3>东西厢房内,就是当年大师们上课求学的教室</h3> <h3>遗址外,有村民悠闲的垂钓</h3> <h3>遗址外,拆迁还在继续</h3> <h3>本次所选的图片大多数是本人所拍,部分选自网络,还有部分文字也来源于网络,在此一并感谢!也向在此工作、学习过的大师们致敬!待本次遗址修缮后,我将再次探访,将最新的图片补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