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各纷然(上)

中华龙

<p>2019年4月1日,风和日丽,天气格外晴朗。</p><p>站在八宝山过街天桥上,向西一眼能看见定都峰上的定都阁。(可点击图片扒大看)</p><p>说起定都阁,许多人都沒去过。</p><p>它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定都峰上,共有6层,外观看为3层,为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造型。其位置正处在长安街向西的延长线上,是传说中“燕王喜登定都峰,刘伯温一夜建北京”的所在地。</p><p>定都峰四周群山绵延逶迤,峻岭叠嶂,山峰上巨石嶙峋,峰顶陡峭高悬,素有“不到定都峰,枉到北京城”和 “京西观景第一峰”的美称。</p><p>传说姚广孝曾登顶定都峰,堪测地形再建北京,此后该山被称为定都峰。明成祖朱棣登此山后曾感叹不已:“此峰位之观景之妙,无二可代,天赐也!”</p><p>现代国学爱好者李祚忠先生有诗为证:</p><p>五绝·京华一景</p><p>西峙定都阁,东流大运河。</p><p>长安街景贯,壮美古今合!</p> <h3>向东能一直看见建国门外大街的国贸大厦。</h3><h3>国贸大厦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三期工程中的核心部分,位于北京市东三环中路与建国门外大街的交汇处,是北京中心商务区的核心。主塔楼建筑高达330米,集写字楼、现代化商城等为一体的综合商务中心。</h3> <h3>随着气温升高,春的气息催发出了银杏树的叶芽。</h3><h3>如此好的天气,也更衬托出北京城的宏伟、大气和靓丽。</h3> <p class="ql-block">八宝山革命公墓正门,进入前有严格的安检。</p><p class="ql-block">八宝山原名韩家山,是京西郊鲁谷村的一片土丘,因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黄桨、白土、马牙石、沙石和板石八种矿产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此地很早以前就是坟场,在靠山的向阳面儿的半坡上,古树参天、苍松翠柏、灌木丛生且又幽静典雅之处,有一片古庙宇式的建筑物,名叫褒忠护国祠。</p><p class="ql-block">褒忠护国祠是明朝永乐初年皇帝专为保护司礼太监钢铁墓赐建的。钢铁的本名叫钢炳,因他在靖难之役中有功,皇上表彰他的功绩,特赐名钢铁。后来钢铁和北番女将肖玉梅在这里打仗身亡,皇帝降旨将他葬于这里。</p><p class="ql-block">历代战乱都没有祸及到它,成为太监们安居的一处世外桃源,当地的人都叫它太监庙。</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29日,日军侵华攻陷北京。他们在八宝山上建造了忠灵塔纪念战死的日军亡灵。</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重新收复北平。1946年将日军建在八宝山的忠灵塔捣毁,在上面重新建造忠烈祠,安葬了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三十多位民国时期的将领。</p> <p class="ql-block">建国之初,革命公墓的建设就提上了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此地被民政局接管。同</span>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即遵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纪念因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兴建陵园,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和秘书长薛子正具体负责筹备工作。</p><p class="ql-block">经多方勘察后,京西八宝山南麓的护国禅林祠被选中,随即将当时祠内住着的50余名道士和众多太监全部迁出,护国禅林祠的殿堂部分被改为骨灰堂,祠院四周则被辟为墓葬区。</p> <p class="ql-block">改造为八宝山革命公墓前的褒忠护国祠。</p><p class="ql-block">当时,祠里已有自种地52亩,伙种地157亩,出租地269亩。太监们种菜、种果树,自耕自种,自食其力,赶上年成好,蔬菜和果树收入颇丰。主持太监信修明还在桑谷村开有什成公杂货铺。</p> <h3>1950年墓区初步建成,定名为北京市革命公墓。</h3><h3>八宝山建筑格局由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徽因设计。一直用于安葬我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国际友人、革命烈士和县团级(后为局师级)以上领导干部</h3> <h3>这是1985年初,北京市民政局对八宝山革命公墓所作的简介,这么多年过去了,革命公墓又有了许多新变化。</h3> <h3>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共和国第一革命公墓。</h3><h3>整个墓地在苍松翠柏环抱中,庄严肃穆,200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h3> <h3>八宝山革命公墓分为墓葬区、骨灰堂和壁葬墙,骨灰堂是重要建筑之一。</h3> <p>八宝山革命公墓,因为安放着32500多份国家领导人或元帅功臣的骨灰,而被称之为“地下中南海”。</p><p>骨灰堂建立较晚,骨灰安放也有严格的规定。骨灰分为一、二、三、四……室,中央领导,部队兵团级以上领导,地方部级以上领导的骨灰安放在一室。</p> <h3>其中的男女工作人员有一个排,都挺年青。</h3> <h3>遗骨寄存均要收费,种类价格公开透明。</h3> <h3>祭祀有规定,要求很严格。</h3> <h3>凭此证工作人员才能打开相应的骨灰堂。</h3> <h3>这是壁葬墙的瞻仰证。</h3> <h3>通往中一室的道路。</h3> <p>中一室存放着朱德、彭德怀等数十位革命元勋的骨灰,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8间骨灰室中地位最为显赫,</p><p>朱德元帅的骨灰盒,安放在中一室迎面正中的101号位置。</p> <h3>由于来人较少,很难见到室门开启。</h3> <h3>从中一室大门看骨灰堂大门。</h3> <h3>骨灰堂院中的花朵正在绽放。</h3> <p>整个骨灰堂中有28个这样的室。</p><p>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的骨灰摆放是按照生前的级别排序的,这也导致了不少革命家、领导人与他们的妻子未能合葬。</p> <h3>我们父亲刘景晏的骨灰就安放在东1—3室,工作人员验证后正在打开室门。</h3> <h3>整个室能存放176位军队副兵团、地方副部级以上人员的骨灰。</h3><h3>其中有:王政柱、魏传统、黄志勇、丁秋生、刘友法、冯牧、罗应怀、廖运周、陈荒煤、李福泽等。</h3> <h3>1996年6月15日父亲去世后,治丧办公室发的讣告。</h3> <h3>刘景晏,1916年9月1日出生于山西省赵城县(现洪洞县)刘家垣镇刘家垣村一个农民家庭。</h3><h3>1935年10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陕西省省立医药训练班。</h3><h3>1936年12月,他怀着对旧社会的仇恨和投身革命的满腔热情,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南汉宸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随后,进入刚刚成立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h3> <h3>抗日战争期间,刘景晏历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军事队俱乐部主任、第二后方医院主治医生、第二兵站医院医务科长、军委总卫生部医政科副科长、科长兼八路军总门诊部主任、延安防疫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h3> <h3>刘景晏在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积极学习和钻研医学业务技术,大力宣传防病知识,制定防疫措施,奋不顾身地救治伤病员。</h3><h3>他多次给中央和边区领导同志任弼时、徐特立、林伯渠,八路军总部首长彭德怀、叶剑英等诊治疾病,为延安党政军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中央领导和总部首长的表彰。</h3><h3>在日伪“围剿”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自制医疗器械和药品,组织医护人员积极、主动地开展预防和治疗工作。</h3><h3>在陕西关中峁台山战斗中,他与医疗手术队的同志一道,冒着枪林弹雨,完成了救治伤病员的任务。</h3> <h3>1942年八路军总卫生部改为延安联防军卫生部时,刘景晏到中国医科大学高级研究班深造。</h3><h3>毕业后到医大附属医院工作期间,他创造性的提出了沙眼移植手术,并得到迅速推广,大大地推进了当时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困扰广大军民的沙眼病治疗工作。</h3> <h3>在解放战争时期,刘景晏参加了延安保卫战,青化砭、蟠龙、榆林、沙家店、宜川、瓦窑堡、陇东等战役和解放西安、兰州的著名战役。</h3> <h3>历任西北野战军教导旅、教导第一旅卫生部长、第一野战军第六纵队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后勤部第二副部长兼卫生部长、第二兵团后勤干部学校校长等职。</h3> <h3>在战斗中,他总是站在第一线,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出色地完成了后勤保障和卫生勤务工作。</h3><h3>这期间,为了组建西北教导一旅、六纵队和二兵团的卫生机构,他殚精竭虑,多方筹划,在很短时间里就做到了编制、人员、装备的落实,并能有效地完成战斗任务。</h3> <h3>建国后,根据军委领导关于加强机械化部队建设的指示,1950年9月刘景晏被选派到北京参加组建装甲兵。</h3> <p class="ql-block">在军委装甲兵工作期间,刘景晏先后任后勤部副部长、技术部政委;装甲兵党委委员、党委常委。</p> <p class="ql-block">1955年刘景晏出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一任政委。由于长期高强度的紧张操劳,刘景晏身患多种较严重的疾病。</p><p class="ql-block">1960年组织根据他的健康状况,调任他为解放军总医院政委,他边治疗边工作,参与领导了医院建设的各项主要工作。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极左路线的打击、排挤,他一度被停止工作,受到不公正的对待。</p><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同反党乱军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巧妙、有效的斗争,保护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随后,刘景晏到第三军医大学任职。</p> <p class="ql-block">刘景晏离休后,始终保持革命青春。他认真地把个人的战争经历和工作经验写成回忆录,以示后人;并多次向灾区和贫困地区捐钱捐物,关心“希望工程”的实施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刘景晏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h3>1967年摄于天安门前的三位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领导干部:刘景晏(解放军总医院政委)、郑国(31军政委)、杨家华(福州军区工程兵政委),他们曾在延安同一单位工作过。</h3> <h3>1996年7月9日上午九时,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举行。</h3><h3>参加告别仪式的有领导干部、老战友、专家教授、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基层干部战士和职工数百人。</h3> <h3>罗元发老将军参加了遗体告别,他是父亲在一野时的老领导、老战友。</h3> <p>总后勤部在职领导出席了遗体告别,姜泗长老教授(右一)也参加了告别仪式。</p><p>父亲在解放军总医院任职时,对专业技术干部和普通工人们十分尊重,帮助他们解决不少具体问题,从不摆老资格、整人和打官腔,赢得了广大专家教授和职工的拥护。</p><p>姜教授住八楼二单元,与父亲七楼二单元门对门,姜教授经常来我家与父亲交谈,两家彼此熟悉,关系亲密。</p> <h3>1996年8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8月14日《解放军报》第四版均刋登了刘景晏同志逝世的消息。</h3> <p class="ql-block">1966年、1967年“文革”开始时,我已14、15岁,那段时间,父亲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p><p class="ql-block">1、护校学员组成的“红色造反队”到领导家造反,质问父亲:你参加革命战争20多年,居然沒有负过一次伤,不是怕死鬼是什么?父亲不急不慢的回答:我们的毛主席、朱总司令也都沒有负过伤,难道也是像你们怀疑的那样吗?!造反派自知失言,只得连连解释、更正,马上转移话题。</p><p class="ql-block">2、“井岗山革命造反兵团”要父亲承认他们是革命左派,父亲义正严辞地告诉他们:你们已经把我定为走资派了,让一个走资派说你们是不是革命左派还有意义吗?只有广大革命群众和革命干部认为你们是革命左派,你们才能真正得到确认。见此,造反派们除了大呼“滑头、滑头”外,毫无办法。</p> <p class="ql-block">3、造反派给每个主要领导家都贴了白纸黑字的对联,在我家门口贴的是“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横批:口头马列。”我们孩子看了,就要撕掉。父亲说,谁都不要撕,这副对子是明代大学士、《永乐大典》总编解缙所题,毛主席在延安整风中做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就引冋了这两句话,用以讽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现在造反派贴上门,看到它,能使我时刻得到警醒,更加努力学习,更加坚持原则。</p><p class="ql-block">父亲一辈子,有三个最大特点:</p><p class="ql-block">一是爱学习。他参加红军时,已具有大专学历,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与书为伴。记得他的书架上,满是政治、军事和专业书籍,《资本论》、《反杜林论》这类一般人难懂的书上,他做的标注密密麻麻。他通过自学掌握了英语、俄语,并坚持学习日语、德语和法语,既方便了工作,也不断提高了自身素质。他还注意艺术修养,爱好摄影、国画和书法,使生活丰富多彩、饶有情趣。</p><p class="ql-block">二是讲原则。他从不搞亲亲疏疏,拉帮结伙,人身依附那一套东西。文革中,父亲一度靠边站,总后新来的领导通过秘书约父亲面谈,父亲当即表示,组织如何安排我都服从,私谈就没必要了,让人家碰了一鼻子灰。后来,父亲去外地任职,当时组织提出“人走家搬”,实际上大部分领导都是人走家不搬,而父亲在任职命令下达后十天内,就交还了宿舍楼和所有公家配发的家俱,只带着随身生活物品离京报到履职。</p><p class="ql-block">三是严格律己律家。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极严,有时甚至近乎苛刻。他从不贪占公家一点便宜,也不用公款给任何人摆宴送礼,还常用自己的工资接济身边困难的工作人员。父亲对我们几个子女都是批评多、表扬少,让我们多看书学习,多参加家庭劳动和大院劳动,不能娇气、傲气,不能搞特殊化,要融入工农子弟、普通群众之中。</p><p class="ql-block">父亲的榜样作用,我们始终记忆犹新,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望 海 潮</b></p><p class="ql-block">——癸巳年清明悼刘景晏政委(2013.04.03)</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春风和拂,溪水流淌华光。</p><p class="ql-block">细雨朦朦,千丝缀幕,哀乐低徊悲凉。</p><p class="ql-block">数载弛沙场。旌旗舞尘烟,强虏苍黄。</p><p class="ql-block">西北沟壑,风历土狂,显骑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国受命难忘,涉装甲成军,医学扶匡。</p><p class="ql-block">殚精竭虑,夙夜奉公,难得泼墨潇湘。</p><p class="ql-block">品德承道义。公私最分明,口碑高扬。</p><p class="ql-block">终生坚定信仰,立场伴斜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沁园春</b></p><p class="ql-block"> ——(追思刘景晏政委)2015.04.05</p><p class="ql-block"> 三晋摩崖,豪杰遍历,举刘政委。</p><p class="ql-block">览日月星辰,匆匆升匿;人世苍茫,碌碌何为?</p><p class="ql-block">贫寒砥砺,生死煎磨,赤军铁流战不亏。</p><p class="ql-block">主义鲜,携良师益友,同歌共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胸存凌云志向。视自身功名如草穗。</p><p class="ql-block">重民族强盛,国家前景;殚精竭虑,与军齐辉。</p><p class="ql-block">奉公克己,廉洁至诚,生前善迹多累累。</p><p class="ql-block">又一载,入墓园瞻仰,芽草苍翠。</p> <p class="ql-block">头天,远在他国的女儿,得知我要来八宝山祭奠爷爷奶奶,专门嘱我代她的全家特别是即将过3岁生日的儿子肇元,对老人献上真诚的拜谒。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水 调 歌 头</b></p><p class="ql-block"> (赞刘景晏同志)</p><p class="ql-block">人生叹何短,壮志发春华。</p><p class="ql-block">乡间荒嵴石硬,冷风伴日斜。</p><p class="ql-block">投身共产革命,艰难岁月共度,战地拾黄花。</p><p class="ql-block">登高望云海,喜见七彩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念往昔,多征战,走天涯。</p><p class="ql-block">和平建军枢密,研读是专家。</p><p class="ql-block">国际风云变幻,实力博弈局盘,退隐仍细查。</p><p class="ql-block">枕戈待旦老,犹念平胡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景晏百年奠》</b></p><p class="ql-block">光阴百岁一瞬间,</p><p class="ql-block">英灵伟业列庙前;</p><p class="ql-block">后辈不知名与事,</p><p class="ql-block">只取精神壮军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景晏百年诞辰纪念》</b></p><p class="ql-block">我有一壶酒,可否慰英灵?</p><p class="ql-block">赤心如皎月,功德千古名!</p><p class="ql-block">当年乘烈马,赴死亦豪情!</p><p class="ql-block">后辈常追忆,泪洒壮士行!</p><p class="ql-block">中华有今日,碧血沃红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咏景晏政委百岁诞辰》</b></p><p class="ql-block">事业恢弘前辈开,</p><p class="ql-block">角色万千舞戏台;</p><p class="ql-block">先贤豪气多光彩,</p><p class="ql-block">百年斗争入梦来。</p> <h3>骨灰堂东1室的各幢存放间。</h3> <p class="ql-block">出骨堂,沿小山丘左行,有一处新建不久的壁葬墙集中地,名玉岑园。</p> <h3>玉岑园前的排楼。</h3> <h3>盛开的梅花。</h3> <h3>玉岑园正门。</h3> <h3>玉岑园庭院,左侧已见壁葬墙。</h3> <h3>依山坡而建造的壁葬墙连廊,既古朴美观,又确保英灵不受风雨日晒,还方便了访者们奠扫、休息。</h3> <h3>这面墙,上数第二排、右数第三格,即是我们的母亲叶德荣。</h3> <h3>叶德荣,湖南临澧修梅镇叶家庙村人。1923年1月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自幼上学读书。</h3> <h3>1938年1月,林伯渠从家乡介绍来延安一批革命女知识青年,有林氏家族后代林泽敏、林明芷、林纫蓠,还有蒋端芳、华焰等,叶德荣也是其中之一。</h3><h3>叶德荣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随即入抗日军政大学习,毕业后先后到甘谷驿二兵战医院、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和平医院工作,任文化教员、医生等职务。</h3><h3>塞外穷困的陕北延安,与鱼米之乡的湖南常德有天壤之别。叶德荣不怕苦、不娇气,住窑洞、啃山药蛋,出操跑步,服侍伤病员,很快与红军云集的医院干部战士打成了一片。室外黑板前,组织文盲伤病员和医院人员学写字、教唱歌;教堂大厅里,贴标语、挂灯笼布置晚会;村庄谷场上,向妇女儿童介绍防病保健知识;助农劳动时,抡撅头耪地、收杂豆拔谷子,叶德荣每件事情都干得十分认真。</h3> <h3>1940年9月4日,经组织批准,刘景晏与叶德荣在延安结婚。</h3><h3>1945年6月,叶德荣在西北野战军六纵队野战医院、第一野战军二兵团野战医院任医生,后调甘肃军区卫生部工作。</h3> <h3>建国后,叶德荣在军委装甲兵后勤部、司令部任过医院助理员、机关后勤直属队协理员、革命子弟幼儿园园长、机关卫生科主任等职。</h3> <h3>1955年实行军衔制,全军女军人共有1名被授予将官、43名被授予校官。</h3><h3>叶德荣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人民功臣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h3><h3>北京王府井的中国照相馆,给她拍摄了一幅着兰色军礼服的标准照,叶德荣英姿飒爽、风姿焯约,比挂在电影院里的白杨、王晓棠、王丹凤等电影女明星的大头照还漂亮,谁看了都不由得赞美几句。<br></h3> <h3>叶德荣1956年4月转业,先后担任过北京协和医院保健科科长、护校校长、门诊部主任等医疗行政领导职务。1983年5月离休。</h3><h3>她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勤勉努力,为人谦和友善,待人热情诚恳,深受协和医院同仁们的尊重和爱戴。</h3><h3>2013年12月7日,母亲在她辛勤工作过的协和医院,走完了90年的人生历程,安祥的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怀念她!</h3> <h3>晚年的父亲和母亲。</h3> <h3>革命公墓园区里怒放的玉兰花。</h3> <h3>祭奠过父亲母亲后,我又专门到外西片壁葬墙区679号位,祭奠老红军杨力叔叔。<br></h3> <h3>在外西区骨灰墙是设立稍早的墙葬区,许多老红军的骨灰安葬于此。</h3> <h3>最下一层左二格即杨力叔叔。</h3><h3>杨力叔叔与我的岳父杨家华,均为江西瑞金杨氏叔伯兄弟,杨力出生即丧母,他比杨家华小2岁,吃杨家华母亲的奶长大,有如一母同胞,感情至深。</h3> <h3>杨力(1918—1999),江西省瑞金县象湖镇绵水村人。</h3><h3>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h3><h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排长,红一方面军总部特务团连长。参加了长征。</h3><h3>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游击第二支队支队长,第四军分区特务营营长,第九地区队参谋长,第三十六团参谋长。</h3><h3>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第一旅副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十三旅参谋长,热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冀热察独立第七师参谋长、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五九师副师长。</h3><h3><br></h3> <h3>建国后,杨力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航空学校副校长、校长,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北海舰队第四任司令)、顾问。<br></h3><h3>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杨力到福州看望杨家华。</h3> <h3>记得杨力叔叔六十年代初,曾患过严重的过敏症,1965年夏秋时节,他来301医院南楼治疗。</h3><h3>受父亲指派,我们几个小孩经常带着水果去病房探望杨力叔叔。当时听说他是从瑞金打出来的老红军,又会开飞机、开军舰,简直佩服得不得了,杨力叔叔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所以见面后总是问长问短沒个完,每次都是医生护士进来轰我们才肯离开。</h3><h3>这次特意代表我的全家及爱人杨宁全家,为杨力叔叔擦拭墓碑、敬献花蓝。</h3> <h3>来到一墓区,我还专门拜谒了父亲的老上级、老战友罗元发伯伯。</h3><h3>罗伯伯与父亲相识于延安时期,罗元发任教导旅旅长时,父亲任旅卫生部部长,在战斗中结下的深厚感情,他们一直持续到生命终结。</h3><h3>罗伯伯住帅府园时,离我家很近,两家经常走动,李景芳阿姨性格火热,快人快语,革命女性的豪放之情令人振奋。</h3> <h3>罗元发,1910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龙门镇。他从一个放牛娃,走上革命道路,最后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h3><h3>他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保卫祖国领空的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曾被誉为“一野十大虎将“之一。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h3><h3>罗元发带兵打仗,首先是讲政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担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职务。他的部队作战勇敢,如“狼牙山五壮士”、营盘岭“特等爆破英雄”曹德荣等就是杰出代表。贺龙赞扬他的部队,“不仅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而且是一支非常遵守纪律的部队。”</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1940年9月,战后欢迎大会上,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向日伪俘虏讲解宽大政策。(沙飞摄)</span></p> <h3>1968年秋,罗元发调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协助聂荣臻元帅、张爱萍主任,排除“文革”干扰,做好国防科技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周总理“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报告”的指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杰出贡献。</h3> <h3>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着数万名革命有功之臣,他们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祖国昌盛、人民幸福贡献了毕生,永远值得后辈敬仰和怀念。</h3><h3>时值建国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勉怀革命前辈,静观吾辈责任,我们更加感到:</h3><h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