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周六天空灰蒙,未见艳阳,偶尔飘洒些零星小雨,气候尚且宜人,与爱人驾车陪同公公婆婆回婆婆的娘家省亲。<br> 婆婆的娘家在天门麻洋,婆婆今年七十五岁,十个兄弟姊妹(七男三女)中排行最小,出生时虽家有良田数十亩,但家境已经开始败落,仅靠卖田地维持家用,等到新中国成立时,因为田地没卖完,便被划为地主成份。在婆婆未满十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她惟有依靠着哥哥姐姐长大,由于她从小聪惠好学,在哥哥们的坚持和帮助下,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她圆满完成学业并取得了幼师毕业证,而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众多的兄弟姊妹却仅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还在天门老家,其余则已陆续撒手人寰。<br> 公公的老家在天门彭市与麻洋相隔不远,在我的近二十年的记忆中,只有公公家族里婚丧嫁娶办事时,我们才会倾巢出动回趟天门,在时间充裕时才会转到婆婆的娘家顶多待上一顿饭的时间便会打道回府,虽然婆婆平时因思念娘家亲人常常对我们谈起家里的人和事,我们也只是听着,对于她说的亲人却甚是陌生。<br> 婆婆的七哥,八十四岁高龄的老人,在一个星期前检查出膀胱癌,并电话告知她,她开始伤心难过,慌张失措并打电话求助于她的儿子我的先生,恨不得马上就回到娘家,我们一边安慰一边安排,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赶慢赶终于到达了她朝思夜想地娘家。<br> 接着让我们目瞪口呆的是婆婆的言行举止,哪里是位七十五岁步履蹒跚的老太太,分明是回娘家的小女儿,从下车的一瞬间开始,眼神灵动,思维灵敏,快速叫出闻讯而来的每一个晚辈的名字;动作敏捷轻快,把平时舍不得用的生活用品和舍不得穿的衣物打成的四个大包,不用我们帮忙,一手一包径自从车厢拎到房间,并交待清楚送给谁,又把我们平时出门旅游时带回来的首饰等纪念品,也一一送给了她的哥哥和晚辈们,席间她紧挨着唯一的哥哥坐着,更是话语不绝,神态还颇有些娇痴,此情此景,我们三人看得也有些痴呆了。<br> 天下没有不散地筵席,当我们驱车返程时,婆婆竟然没有一丝伤心色,一副了却心愿很满足的样子,先生却郑重宣布今年还要陪婆婆再回娘家。</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