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3月30日,31日两天我参加了《和美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学习归来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心得体会。<br>我们是3月29日下午乘火车赶往徐州的。一路上老师们充满期待。在火车上谈到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文言文教学,谈到了薛法根老师的模块教学等等,这也是听课学习前的一种准备。<br>3月30日早晨,吃完早饭,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赶到江苏师范大学听课学习。第一堂课是孙庆博老师执教的《画杨桃》,这是一节纯粹的语文课。不做作,不说教,浑然天成,执教自然。<br>注重识字,写字,设计巧妙,在课文的语境中默写“座,坐”,引导学生组词,举例加以区别。给我印象深刻最深刻的是:在指导学生写字时,不浮躁,不是应付展示,而是通过学生展示,通过指导偏旁,间架结构真正让学生写好字,这就是扎实。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真正体现了孙老师执教过程的艺术性。抓关键词“哈哈大笑”、“和颜悦色”,抓“标点符号”来读出语气方法即新颖又没有脱离文本,而且还很有效。读好对话,体现语气态度的变化,也就有了理解感悟,尤其是结尾的小练笔,回顾自己生活,哪些情况不要忙着发笑,联系生活,又紧扣文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白了要学会站在人家的角度看问题,这就叫润物细无声。</h3> <h3>王崧舟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课堂再一次深入到我的世界。这一次王老师执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有关菊花、牡丹的诗句即是导入,又是过渡,即是引入情境,又是衬托,穿插引线,烘云托月,有血有肉,无不映衬花中君子——莲花。还有王崧舟老师对于导学案的运用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设计精妙,学生更好的理解莲的特点以及所代表的精神,具体,清晰,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化繁为简。在引导学生理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一句时,展示图片莲花的实际功用,互动提出爱菊之人也不少,为什么说“鲜有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矛盾的哲学情境中,恍然大悟原来是——隐逸之爱,陶后鲜有闻。<br>这就叫飘逸从容,大道至简。</h3> <h3>当然,此次徐州学习其他专家的课也让我受益匪浅,有薛发根老师执教的《如梦令》,让我领会了怎样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宋词,更有庖丁解牛式的模块教学的印记,词牌的释义,音律知识的渗透,“争渡,争渡”的叠用,“沉醉、误入、惊起”仅是一个“曾记得”就值得推敲。赵志祥老师的浑厚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挚爱用幽默亲切的语言都诠释在他的《楹联拾趣》中。还有其他专家老师的课也还精彩,在这里我就不在一一赘述。总之,这次学习真是硕果累累,满载而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