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三月朋友圈十大谣言,千万别信!尤其第二条

微笑天使

<h3>这是年后的第一篇十大谣言,大家是不是已经期待已久了?</h3></br><h3>这期内容包含了近期网络上最火热的谣言,特别是那则<strong>“车内喷香水引爆炸”</strong>的文章,小编都见了不止一次了!</h3></br><h3>事不宜迟,下面我们一起看看<strong>三</strong><strong>月朋友圈十大谣言</strong><strong>,哪些是你见过的</strong><strong>。</strong></h3></br><h3><strong>三月朋友圈十大谣言</strong></h3></br>1微信免费时代结束<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br></br></h3></br><h3>欺骗指数:★★★★    </h3></br><h3>危害指数:★★★★</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快转重要消息,微信免费即将结束,据经济之声报道,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与腾迅公司谈判,如何监管腾迅的零以及如何向零业务收费,明天下午6点以后开微信要先付25元钱,把这个消息传给10个人,证明你是经常使用微信用户,系统帮你升级更新,否则你将被删除,如果传送超过18个人,你的图标会变成蓝色,代表你可以继续免费使用微信,否则明晚6点以后,要先付25元才能打开微信,每月25元,看到后快传,传给我也可以。<br></br></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strong>  网上关于微信将要收费的各类信息均属谣言。微信针对个人用户是不收费的。</strong></h3></br><h3>  这个谣言属于老谣新传 ,有两处明显疑点:</h3></br><h3>  第一,信息中指出“明天下午6点以后开微信要先付25元钱”,这个“明天”具体是指哪一天,并没有说明。<strong>一般在正规的通知中,对相关业务的起止日期必定会定出一个准确时间点;</strong></h3></br><h3>  第二,信息中提及的”图标会变成蓝色“其实是微信时刻视频的明显标识。<strong>用户发布时刻视频后,他发朋友圈的时候,头像的右上角也会有这个蓝色小圈圈,并不是什么身份标识。</strong></h3></br><h3><strong>  个人用户除了手机上网费用外,使用微信的基础业务(主要指通过微信发送语音、图片、视频和文字等)不收取费用,</strong>大家可以放心使用。</h3></br>2车内“喷香水+抽烟”当场爆炸<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br></br></h3></br><h3>欺骗指数:★★★★  </h3></br><h3>危害指数:★★★★</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面包车里面一位女士在驾驶室内喷香水,旁边一位男士接着点火抽烟,当场引起爆炸燃烧起火将两人活活烧死,奉劝女士们千万不要在车内喷香水,男士们千万不要在车内抽烟哦!</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  经核实,该事件发生于2019年3月19日早7时许,陕西礼泉县城关镇柴市村,一辆面包车发生起火爆炸。<strong>据了解,起火的爆炸的面包车是送煤气罐的车辆,爆炸声共有两声,</strong>现场火势高达5米,爆炸导致不少民房玻璃被震碎,事故导致司机死亡,事故是煤气罐爆炸造成。</h3></br><h3>  尽管不是香水引起的爆炸,但由于车内放置物品的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也必须引起车主的重视,很多车主喜欢在车内乱放物品,尤其是打火机、摩丝等物品,因为这些属于可燃品,在烈日的烘烤下,有可能发生泄露引起爆炸或自燃,这不得不引起大家注意,<strong>尽量避免在车内放置含可燃气体液体的物品,特别是在夏天的高温期间。</strong></h3></br><h3>  虽然汽车香水本身不可燃,<strong>但某些劣质产品用工业原料勾兑而成,加上包装瓶的质量问题,一旦在高温天气挥发过快时,会引起其“爆瓶”,危害人身安全。</strong></h3></br><h3><strong>点评:</strong></h3></br><h3>  所以,为了健康、为了安全,都不建议在车中放置这些东西。</h3></br>3维生素C+虾or可乐+榴莲=砒霜<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br></br></h3></br><h3>欺骗指数:★★★★    <br></br></h3></br><h3>危害指数:★★★★<br></br></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台湾,一名女孩突然七孔流血暴毙。经初步验尸,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死者生前每天会服食“维他命C”,晚餐又吃了大量的虾。问题就出在这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通过实验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钾砷化合物。</h3></br><h3>  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体并无毒害作用。但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转变为有毒的三价砷,又称为三氧化二砷,这就是们俗称的砒霜!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窍出血。所以;为慎重起见,在服用维生素C期间,应忌食虾类。</h3></br><h3>  现在很多飲料裡都有維他命C:虾+維C=中毒、感冒药+可乐=中毒、榴莲+可乐=中毒</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strong>  “虾+維C=中毒”专家表示,这则传言纯属谣言。</strong></h3></br><h3>  该说法并不靠谱,实际生活中,大家普遍存在虾果同吃的现象,从未有类似的报道。同时,<strong>药监管理部门也未发布过相关食物相克的提醒,这种说法并无依据。</strong></h3></br><h3>  虾的确含砷元素,但是要想虾跟维生素c同吃引起中毒,它至少需要满足3个条件:<strong>1、吃海鲜的量要很大;2、要大剂量的服用维C;3、这两种物质进入体内后,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来完成化学反应,如温度、酶的条件等等。</strong>这三点同时满足的可能性是极低的,不符合实际情况。</h3></br><h3>  此外,<strong>“感冒药+可乐=中毒”该说法不靠谱。</strong>感冒药主要成分中大多数含有咖啡因等碱性物质,与可乐中碳酸饮料中的酸性物质确实会起化学反应。但碱性和酸性在一起中和的结果是,药力没有了。而不是传说中的会中毒。 </h3></br><h3><strong>  “榴莲+可乐=中毒”也纯属谣言。</strong>榴莲和可乐会在一起会中毒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是肝脏需时间代谢脂肪和糖,吃榴梿同时饮可乐,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及腹胀。</h3></br><h3><strong>点评:</strong></h3></br><h3>  吃150公斤的虾跟维生素c,才能“保证”被毒死。还没产生中毒反应之前,也吃撑了。</h3></br>4随意转发链接“会被盗取密码”<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br></br></h3></br><h3>欺骗指数:★★★★    <br></br></h3></br><h3>危害指数:★★★<br></br></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请大家不要轻易去点击任何形式的图片、链接、二维码、小程序呢,因为这些链接的背后都隐藏着盗取手机里使用的银行卡帐号、密码,这些盗号软件会轻易破解密码,通过远程操作控制你的手机,然后盗取银行卡里的资金。</h3></br><h3>  这些链接很多都是养生知识、小游戏、小视频、二维码、小程序,看似挺安全,其实它背后是庞大的数据运行系统,划转银行卡资金的恶行。因为这些链接的服务器都在国外,既使破了案也抓不住罪犯,追讨资金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警察破不了案,破了案也追不回来钱。</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  关于“不要轻易去点击任何形式的图片、链接、二维码、小程序”确实有安全提醒意义,<strong>但对于会导致“盗取盗取手机里使用的银行卡帐号、密码、资金”的说法过于危言耸听和武断。</strong></h3></br><h3>  1、首先,微信团队会努力提供各类安全防护技术来保护用户的社交安全。<strong>帐号异常时微信会有安全提醒及系统异常拦截。同时在图片、视频、小程序里嵌入钓鱼程序,在技术上不容易实现。</strong></h3></br><h3>  2、当发送的表情、图片和视频时,这些文件的后缀大多为.gif、.jpg、.avi等专门的格式文件。聊天场景中会直接显示文件。安全专家指出,用户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访问网页时,微信将判断该网站是否属于数据库白名单,如果网址在白名单上,用户可直接访问;如不是,<strong>则会被判断为非安全网址,用户需通过复制操作才能继续访问。</strong></h3></br><h3>  据了解,<strong>白名单中的所有网址均经由人工审核确认,确保安全。</strong>微信本身的安全性是很高的,也有很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黑客很难攻破,微信用户不必过分担心。</h3></br><h3>  手机安全不能大意,但也不需要过度恐慌。<strong>平时使用微信时,要注意微信密码不要设置得过于简单,也尽量不要在其他地方使用同一套账户名称。</strong>保管好自己微信帐号密码,不要轻易泄露给他人。</h3></br><h3><strong>点评:</strong></h3></br><h3>  随随便便打开个链接账户就被盗?不存在的。</h3></br>5空心菜是“最毒绿叶蔬菜”<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br></br></h3></br><h3>欺骗指数:★★★   <br></br></h3></br><h3>危害指数:★★★<br></br></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空心菜千万别吃,因为空心菜在所有绿叶蔬菜里,是吸收农药和重金属最厉害的一种,尤其是空心管里面更是藏着看不见的重金属,国外种植空心菜主要是为了净化土壤…<br></br></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strong>  “空心菜是最毒绿叶蔬菜”的说法不科学。</strong>在吸收重金属能力方面,空心菜确实强于一般蔬菜,但空心菜重金属含量本身并不高,国内外都会吃空心菜,空心菜并不是有毒蔬菜。</h3></br><h3>  专家也表示,农产品的生产取决于三大要素:空气、土壤和水质。无论是空心菜还是其它蔬菜,对这三大要素都有严格的指标要求。据了解,被一些网文广泛引用的2010年7月湖北宜昌发生的一起空心菜中毒事件中,<strong>关键性因素是土壤被污染了,而不是空心菜本身有毒。</strong></h3></br><h3><strong>点评:</strong></h3></br><h3>  发现没有,经常吃的东西都会被各种谣言打上“有毒”的标签......</h3></br>6吃完鸡蛋后不能立即吃柿子?<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br></br></h3></br><h3>欺骗指数:★★★    <br></br></h3></br><h3>危害指数:★★★<br></br></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吃完鸡蛋后吃柿子轻则会得食物中毒,总则会导致急性肠胃炎还有肺结石。一般而言,这两种食物同时吃会导致以上吐、下泻、腹痛为主的急性胃肠炎症状。</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strong>  其实这种说法完全是危言耸听。</strong></h3></br><h3>  实际上,我们现在吃的柿子都是经过脱涩处理的甜柿子,它所含的鞣酸含量其实非常低,甜型柿子在自然成熟后鞣酸的含量就很少了(0.5%以下),几乎没有涩味。<strong>正常饮食,根本不会导致形成结石,完全可以放心地吃。</strong><br></br></h3></br><h3><strong>点评:</strong></h3></br><h3>  柿子:我又惹谁了!上次说我跟螃蟹相克,这次又来。</h3></br>7多地出现使用涂有“迷药”调查问卷实施犯罪的团伙<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br></br></h3></br><h3>欺骗指数:★★★    <br></br></h3></br><h3>危害指数:★★<br></br></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紧急通知!派出所朋友提醒:骗子又出新招了!现有大批假冒执法人员团伙步入家门,他们有男有女拿着人口或计生普查表,到各家里去普查,让你填写表格或问答。格纸上涂有药, 只要接触一会儿或一两分钟的时间,就晕过去了,他就把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而且还会把小孩带走,大家一定要转发到群里,并且告诉我们的亲人和身边的人! 一定先告诉你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  网络和微博搜索发现,这则消息已经流传到全国多地。多地警方已经辟谣。<strong>称并未接到类似报警,而且警方表示并不存在一接触就晕的神药。</strong></h3></br><h3>  “目前,最强烈的迷药需放在鼻口处才能达到这种效果。”警方提醒市民,<strong>遇到陌生人敲门,还是要警惕,应核实相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再开门,遇到可疑情况,应马上报警。</strong><br></br></h3></br><h3><strong>点评:</strong></h3></br><h3>  所谓的拍一下肩膀、填一张表、说几句话就被“迷魂”,都是都市传说……</h3></br>8重度用眼导致失明<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br></br></h3></br><h3>欺骗指数:★★★   <br></br></h3></br><h3>危害指数:★★<br></br></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想害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看到这个,震惊了,一个孩子玩王者荣耀,白天 夜里 偷着玩,重度用眼,导致视网膜黄斑病变,从而失明!王者荣耀,吃鸡等手游成了孩子的视力“毒药”,近视事小,失明事大。望各位家长引以为戒,监督引导孩子健康用眼,真的是除了生命,没有比失去光明更可怕的事情了!</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  国家级青少年图文综合科普月刊《知识就是力量》发文予以澄清:导致黄斑病变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年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肾病、营养不良等都有可能造成黄斑病变。<strong>但目前来说,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玩手机会导致黄斑病变。</strong><br></br></h3></br><h3><strong>点评:</strong></h3></br><h3>  造成某种疾病的原因,通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而青少年确实要科学规范游戏时间,腾讯未成年保护体系了解一下。</h3></br>94月起骑电动车也要考驾照<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br></br></h3></br><h3>欺骗指数:★★   <br></br></h3></br><h3>危害指数:★★<br></br></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我国颁布了新的电动车国标,将于2019年4月15日开始正式实施,2019年4月15日以后所有的违规电动车都不得上路,而且电动车主必须去驾校考驾照,上牌照,还要去保险公司办理第三者责任强制险。如果没有做到以上的几点,骑着电动车上路被抓到一次就要罚2000元。</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strong>  4月不能上路?假的!</strong></h3></br><h3>  经查询国家工信部官网发现,2018年5月17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新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具有脚踏骑行能力:具有电驱动或和电助动功能;电驱动行驶时,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h;电助动行驶时,车速超过25km/h,电动机不得提供动力输出;装配完整的电动自行车的整车质量小于或等于55kg;蓄电池标称电压小于或等于48V;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小于或等于400W。</h3></br><h3>  这样一条新规是真实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4月15日起施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意见,将严查违法销售不符合新标准、未获得CCC认证的电动自行车。</h3></br>10飞机撒药不能晒被子<h3>谣言类别:失实报道     <br></br></h3></br><h3>欺骗指数:★★★    <br></br></h3></br><h3>危害指数:★<br></br></h3></br><h3><strong>谣言内容</strong></h3></br><h3>  市园林办通知:本月15号至25号室外不要晒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烧烤等露天食物)。尽量减少郊外,户外活动。飞机撒药治白蛾,大家把爱心传递下去。</h3></br><h3><strong>真相:</strong></h3></br><h3>  市园林绿化部门回应称:<strong>此消息实属谣言。</strong></h3></br><h3>  飞机撒药的目的是防治林业病虫害,这项工作将于4月初开始。<strong>使用的药剂对人畜无毒无害,</strong>同时撒药范围主要集中在非人口密集区的生态公益林、防护林等林地,远离居民生活区,因此不会对市民生活造成影响。</h3></br><h3>  近年来,这条谣言不断在各地出现近年来在山东、湖北、河南、北京、河北、东北、浙江等地都出现过,谣言内容也基本相同,各地媒体和园林部门也都对此进行过辟谣,<strong>但每到三四月份,这条谣言总是死灰复燃。</strong></h3></br><h3><strong>点评:</strong></h3></br><h3>  这是一条季节性老谣,每年开春就会出现。</h3></br><h3><strong>谣言不止,辟谣不歇!</strong></h3></br><h3>来源:微信安全中心(ID: weixinsrc)</h3></br><h3>本期编辑:崔鹏、杨翘楚<br></br></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g68attazaBor3e4XJl8P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