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30林州黄华山四方脑徒行(四)

山西屯留穆桂林

<h3>  周六(2019.3.30)跟随长治百川徒步协会到林州南太行四方脑村周边徒步,海拔1632米,四方脑是林州最高峰。<br></h3><h3> 上山要登记,火种要留下,下山要消号。 护林防火真的是太重要了,特别是像今年这种天干气躁、风多风大的气候,怎么样才能解决老百姓秸秆归田这一难题(上面大多是小块地,机器进不去),才可以更好的有效防止火灾,现在由于封山禁牧山上的植被也比较茂盛,而且又不让焚烧秸秆,老百姓为了种庄稼把秸秆堆在一起,点着火以后赶快跑了,导致火势无法控制,以前没有管的时候,他还是一小堆、一小堆的点,而且还在看火,一有不合适,由于火堆小,也好扑救,失火相对还是比较少,这也是我个人感觉,不一定对。<br></h3> <h3>林州福兴寺,功德广积、阿弥陀佛。</h3> <h3>西山积翠艳阳天,碧水方塘恰种莲。</h3><h3>北抹黄华千嶂雾,南横墨灶一溪烟。</h3><h3>孤松风韵堪高坐,古洞云温可醉眠。</h3><h3>薄宦强年蚤已毕,篮舆竹杖且留连。</h3><h3>这是清人万化赞美上泉观景色的诗句。</h3><h3> 上泉观,又名锦溪庵,如今称作福兴寺,位于城郊乡桑园村西。</h3><h3><br></h3><h3><br></h3> <h3>世上虽有千般好,平安胜过一切福。</h3> <h3>  福兴寺坐西向东,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势迎阳,峰峦秀拔,林木畅茂,黄华隣左,桃园腋右,背依天平,俯瞰广川。寺院中一棵高大的银杏树越过门楼,探出墙头,一种幽深的感觉油然而生。<br></h3><h3> 福兴寺是一个三进院落的寺庙群,前院是山门、弥勒殿、钟鼓楼、地藏殿;中院是大雄宝殿、普陀殿、观音殿;后院是白衣殿。殿内佛像高约3.5米。据介绍,塑像是请五台山能工巧匠塑造而成,威严庄重。现在的寺庙建筑都是近二十年间重修的。</h3><h3> 寺院的北边立着一通龟趺螭首的大碑。通高2.4米,碑身高1.60米,碑额高0.8米。碑首四龙头下垂,上部呈圆形,前面篆书“重修上泉观记”。碑文字迹清晰,雕刻精美。碑题书“林州重修桃园上泉观记”,立碑时间是大元至元八年(1271)。该寺被林州市人民政府林政(1999)12号文件公布为林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碑文记载有创修上泉观的道人韩锦溪生平事迹,以及全真道在此的发展情况。</h3> <h3>  参观完寺庙后一行11人开始上山。</h3> <h3>  林州,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林州市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105.97万,辖4个街道、16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1994年撤县设市,暂由安阳市代管。</h3><h3> 林州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旅游区是国家5A级风景区。</h3><h3> 林州市景色优美、名胜众多,境内的林虑山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罕物奇,为世所称,是北雄风光最胜处,号称八百里太行之魂,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更有千古之谜猪叫石、三伏酷暑结冰的冰冰背、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黄华流水颠倒颠的黄华山等自然奇观。<br></h3><h3> 林州是最美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建筑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等,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2018中国幸福百县。<br></h3><h3> 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br></h3><h3> 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br></h3> <h3>  上山途中的石头,太阳一照银光闪闪,应该里边含有什么矿物质?有兴趣的同志可以交流、讨论、解释一下,好让大家增长一下地貌知识。</h3> <h3>悬崖边上歇一歇,老胖同志别乱来,</h3><h3>已经快50岁的人,别让领队光操心。</h3> <h3>山上的连翘花已经盛开。</h3> <h3>  上山途中也不忘照相,留下美好的瞬间。看来我的相机像素还是有问题,一翻拍过来相片就模糊了!</h3> <h3>树林地的爬升,这边的树木还是比较多。</h3> <h3>  路边人为损害的树木,为了不让树木长得太过茂盛挡住山路,当地老乡把树皮给剥了,这样自然树的上面吸收不到水分就枯死了。</h3> <h3>  远远的看见小断崖,细细的梯子支撑的驴友攀升,远处的我看见心里边不由得还是有了想法,对自己一米七的个头,200斤的体重,还是有些担心。</h3> <h3>艺高人胆大</h3> <h3>爬升难度大</h3> <h3>艰难的爬升,意志的考验。</h3><h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h3> <h3>这个家伙爬的快,身体好!</h3> <h3>  上了小断崖,大家休息休息。</h3> <h3>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山必有水。</h3> <h3>花开的时候,我就来看你。</h3> <h3>  山下林州,山上黄花。这可能也是黄花山的来历吧!</h3> <h3> 爬的快的先上(负责照像、录像),笨蛋据中,高手垫后负责安全(笨蛋下去接住点)。</h3> <h3>  又是一个小断崖,体力好的先上,我最后慢慢上,免的在中间影响别人。</h3> <h3>  山下的农田看见很整齐,从此处看林州,地势平坦,一览无余,所以说在解放以前小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无奈的老百姓,只能上太行,到山西逃荒活命,现在光我们屯留区27万人口,就将近有五万林州人,自从90年代后期也陆续有人从山西太行山上,陆陆续续又迁到了林州,回到了老家。</h3> <h3>满山遍野的连翘花,十分壮观。</h3> <h3>  连翘花是一种木犀科、连翘属植物,干丛生,直立;枝开展,拱形下垂;小枝黄褐色,稍四棱,皮孔多而明显,髓中空。单叶少数叶片3裂或裂成3小叶状,对生,卵形、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10cm,无毛,端尖锐,基圆形至宽楔形,缘有粗锯齿。<br></h3><h3> 其名字forsythia,是为了纪念苏格兰的植物学家William Forsyth而命名。</h3><h3> </h3> <h3>  我和花花照张相,花花爱我我爱花😄😄,又开始搁皱开啦!</h3> <h3>  连翘为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干丛生,直立;枝开展,拱形下垂;小枝黄褐色,稍四棱,皮孔多而明显,髓中空。单叶少数叶片3裂或裂成3小叶状,对生,卵形、宽卵形或椭圆状,3~4月开花。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喜光、耐寒,长江以南露地可越冬。喜生于阳坡地,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贫瘠,怕涝,最适合于深厚肥沃的钙质土壤。<br></h3> <h3>  途中经过以前老乡放羊的羊圈,天然形成的石凹,类似于挂壁公路,羊在下边太阳晒不着、雨淋不着,看样子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或者也许是只有下雨的时候才来这里避避雨,但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在山上人和动物移动并不是那么很灵便。</h3> <h3>大美太行</h3> <h3>风光无限</h3> <h3>  要把美丽的太行山宣传出去,这是长治目前我所知道的三个徒步协会掌门不可推卸的责任。</h3> <h3>  大美太行,属于全中国。协会之间应该是信息共享,必须有这种胸怀。</h3> <h3>好蓝的天空,好美的景色!</h3> <h3>  这是什么花?黄里透着白,白里透着粉,粉嘟嘟的就是那么美 ,其实就是莲翘花和那桃花开。</h3> <h3>  终于走到了一个旧宅子旁,由于今天风大可以找到一个避风的地方来做饭。</h3> <h3>  人以老去,宅子还在,所以说和大自然相比,我们只是大自然匆匆的一个过客,一定要珍惜当下美好的时光,活出生活的宽度。</h3> <h3>  各位驴友都在开小灶,我负责给大家照相,做好后勤工作,为美篇的制作打好基础。</h3> <h3>  给老杜同志也来一版专辑,这个家伙在百川徒协里面是常委,为此百川徒协专门把根据地建在了他们的楼下, 便与杜常委工作。这家伙跑的快,一般追不上,也照不上相,只有在他静止的时候才能照相放在美篇里,做个纪念。</h3> <h3>  山西老陈醋、香椿、辣椒、小菜、西红柿鸡蛋蘑菇菜。</h3><h3> 虽然在山上,条件很艰苦,</h3><h3> 大家很努力, 吃得很滋润。</h3> <h3>  吃完饭后又踏着石板路开始上行,由于自己不小心一下滑倒,把手掌也给戳破了,感觉戳的还不浅,只能回去打破伤风针了,自己赶快在网上查了一下,24小时之内打就行,这样就放心了!做人嘛,还是要活的保险点😄😄😄</h3><h3> 青青的石板路,老乡的汉水路。</h3> <h3>万花丛中那是谁?</h3> <h3>  今天徒步又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满山的连翘花和桃花竞相开放,景色不次于辉县秋沟。</h3> <h3>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h3><h3>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把那花儿采</h3><h3>暖暖的春风迎面吹,桃花朵朵开,枝头鸟儿成双对</h3><h3>情人心花儿开,啊哟啊哟,你比花还美妙</h3><h3>叫我忘不了,啊哟啊哟,秋又去春又来</h3><h3>记得我的爱,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h3><h3>看那桃花开,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h3><h3>把那花儿采,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h3><h3>给你把花儿戴,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尝尝家乡菜</h3><h3>团圆乐开怀,暖暖的春风迎面,桃花朵朵开</h3><h3>枝头鸟儿成双对,情人心花儿开,啊哟啊哟</h3><h3>你比花还美妙,叫我忘不了,啊哟啊哟</h3><h3>秋又去春又来,别把我忘怀,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h3><h3>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h3><h3>等着你回来,把那花儿拣,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h3><h3>等着你回来,给你把花戴,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h3><h3>尝尝家乡菜,团圆乐开怀,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h3><h3>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h3><h3>尝尝家乡菜,团圆乐开怀</h3> <h3>  山上面的桃花也开了。</h3> <h3>好身手。</h3> <h3>  大家看到山顶上的塔了吗?山顶的电视发射塔就是峰上之峰了,在十几里外的林州城,就可以看到山上的发射塔。所以这次来,一是领略四方脑的姿雄,二是攀登峰上峰——林州电视发射塔,行程约18公里。<br></h3> <h3>  老乡们在山上修的大门,是为了挡牲口,还是为了挡以前的土匪?还是山西、河南的分界线,不清楚?</h3> <h3> 吃完午饭后又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爬升,踏石阶危栈迂回向上十里,你会发现白云深处的四方垴,竟是一处神奇的天上人间。</h3><h3>   脚下是登天的梯子,云是扶手,雾是栏杆,所见皆是风景。</h3> <h3> 四方垴村现在只有一户人家,可以说是人口最少的村庄了。主人告诉我们,他们一家种了几亩地,由于海拔太高,气候寒冷只能种玉米、土豆、谷子等作物,还是一年一熟。由于耕种土地面积小,野兽糟踏严重,每年的收成非常少,仅够两人糊口。</h3><h3> 除此外他们还养了二十多头牛,收入全靠每年买牛,因为牛比羊好养,不用放。他们成了山村最后的守望者。</h3><h3> 政府每年还给补贴5000块钱,主要职责是在山上看火放哨,村里边的耕地很多,但是由于只有一户人家,也耕种不过来。</h3><h3>  据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方垴村最繁盛时曾拥有180多口人,在大庄自然村还设有大队部、学校和卫生所。村里当时甚至还有2个放映员,村民每年能看到十来部电影。上世纪90年代后,村庄并入了城郊乡大屯村,村里大多数群众都迁到了山下,一度喧嚣热闹的村子变得冷寂与沉静。留守下来的几个人很少下山,需要什么生活用品就提前到电视转播台同工作人员打个招呼,到工作人员换班时捎来。因为离电视转播台较近,他们也“沾光”架了电线,用上了电灯,还看上了电视,即便如此,山外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正日益远去。</h3><h3>  四方垴村并不古老,村里最早的姓氏余姓,在这个地方落脚也才二三百年,而现在只有一户人家的守望者无意中成了这场人口迁移变革的见证人。</h3> <h3>  在四方恼和老乡稍作聊天休息后,开始下山下山,山路上落叶非常厚,踩在上边,软软的、滑滑的,必须换鞋了,要不滑的不行,下安全。</h3><h3> </h3> <h3>  由于村民全部迁到山下边,山上的很多耕地已经全部荒废,长满了荒草。</h3> <h3>  下山的小路应该已经有很多年当地老乡已经不走了,只是偶尔有徒步协会的驴友来这里走过,树上边还有协会的引路标记,谢谢徒步的老前辈,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士看到红布条,心里感觉很踏实。<br></h3><h3> 现在我有一个想法,自己做些红布条,徒步时顺便在路过的树上做标记,为以后的驴友留下行走规迹,这应该不是什么个大事情?个人就可以办到,如果每个徒步协会都能这样做,我想大太行的规迹,会变得更加规范有序。</h3><h3>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祖国四面八方的驴友来观赏大太行,欣赏大太行,赞美大太行!</h3> <h3>  经过将近两个小时在山上的横切,终于走到了下山的凹路口。</h3> <h3>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那我感觉还是下山容易上山难,只是下山要多操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h3> <h3>  经过两个小时小心翼翼下行,终于走到了黄花村的梯头小队,说是小队,其实现在只有两户人家了,而且都是老两口。</h3><h3> 驴友买了老乡四斤土鸡蛋,我想这里的鸡蛋应该是很纯的啦,老乡们是不会费那么多力气从山下再去买上饲料背上来,何况说只有两户人家,广阔的太行山就是养鸡根据地,有草、有虫随便吃。</h3> <h3>  买上鸡蛋后,领队召唤大家赶快下山,因为天色已经快暗了下来,下山还有将近400米的落差。</h3> <h3>  终于下来了,虽然离坐车地点还很远,但是最起码到了安全的地方。</h3> <h3>  山下面的寺庙王母祠,由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寺庙已经关门。</h3> <h3>  修庙的功德碑,老乡把以前的碑全部镶在了墙面里,这也是个好办法,可以用这种方式保存下来,免授损坏。</h3> <h3>  黄花山下塔林。</h3><h3> 觉仁寺院西侧一处佛徒墓葬塔林(俗称下塔林),首为者是元代天历二年( 1329 年)立的“第三代主持菊庵禅师墓塔”,加之王母祠北侧的王母塔林(俗称上塔林),均为石构喇嘛模式,数量居豫北之冠。菊庵禅师,俗称照公,雄州新城县中王村人氏,在觉仁院任主持时,法术超群,授徒众多,元至治二年( 1322 年),被少林寺请作方丈。他曾与东瀛日本佛教界邵元来往甚厚,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死后分灵骨葬埋于觉仁院僧侣坟茔、林县墨皂寺、少林寺及其故乡。少林寺当山首座、日本国当山沙门邵元为菊庵禅师撰写书丹了“显教园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序”, 1973 年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画像石、碑刻拓片展览”中,这一塔铭拓片曾轰动日本。郭沫若为此题诗:“邵元撰写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开花落沤起灭,何言哀痛着陈言?”</h3> <h3>  山水香豆腐花,宣传工作做得好,以前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现在市场经济下是好酒也得勤吆喝,你不宣传肯定不行。</h3> <h3> 出了大门才知道是从黄花山景区走了出来,由于下山以后天色以晚,黄花山景区内的所有景点均没有进去观看,也算是这次徒步行走的一个小小的遗憾。</h3><h3> </h3> <h3>  山下面的水库,今年雨水就是少,你看水库水面(白色部分)下降了很多。</h3><h3>  黄华村位于林州市城郊乡人民政府西约8公里处,据传唐代建村,居黄华山上两条山岭夹,黄华水库边居上寺老奶奶庙,现黄华村因居住在老奶奶庙口,故名是口头村。</h3><h3> 黄华村村民委员会驻在黄华庙口约1.5公里,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50余户,560口人,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373亩,生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原有矿产资源玉石,有黄华水库,有黄华河流,南至黄华河,东至红旗渠。</h3> <h3>  全天轨迹图,用时十小时二十分,行走18.3公里,37000余部,爬升1100米,下行800米,一个字"累",两个字"很爽”,十个字“花钱买罪受,但是我愿意”😄😄😄😄</h3><h3> 今天徒行河南林州林虑山四方脑,线路级别属难,线路状态为山间近十年无人为修建的自然风化路面,沿途补水点两个。这一段的太行山立足林州平原突兀拔起,自然形成太行山的三个台阶,山体为红褐色嶂岩,也有典型的沉积岩地貌,山势险峻,如刀削斧砍。据说因旧时地质灾害、战乱、大旱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原因,人类为了躲避灾难等原因引起的迁徙,勇敢智慧的劳动人民在大山的缝隙中开山拓路,即使是羊肠小道甚至只有侧身才可通过的隙径,在极度不发达的那个时代,世世代代有多少人在开疆拓土的路上倒下......在此表示深深的感慨,感慨伟大人类的前赴后继,也勉励自己及警示后代要不忘开拓!</h3> <h3>  晚上十点半回到屯留区,赶快去医院清洁伤口打破伤风。参加徒步活动受点小伤,那是很正常的事情。</h3> <h3>  天色已经全部暗了下来,远处林州城的灯火已经全部璀璨的亮了起来。</h3><h3> 今天爬升了将近1100米,体力消耗较大,赶快补水。</h3><h3> 谁也不知自己能活多久,那么,请不必太在意生命的长度,尽力延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厚度吧!</h3><h3> 至少今天很精彩!🙏👍👏</h3> <h3>以下图片不再介绍,仅供欣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