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包头的记忆

荷塘水鲜

<h1>  包头火车站</h1><h3></h3> <h1>  新时代列车——动车</h1> <h1><ul><li>  今年2019年刚过了春节,农历的二月二,为了了结我八十八岁老父亲,能在有生之年再回一趟老家——包头的心愿,我和我姐弄夺着我的老爸坐动车去包头了。</li><li> 老爸的身体还算可以的,就是因为在18年1月3号摔了一跤,大腿骨折了,身体恢复的很好,就是腿有点不得力,行走不方便了,很想出门了,孩子们谁也不敢领,就怕万一再摔着了就更麻烦了。还是我的大姐,人称“冯大胆”为了结老人的心愿大胆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li><li> 老爸还是第一次坐动车,一路上非常顺利,先是检票,工作人员一看有老人就让我们先进,(就是开绿色通道)上车时,有列车员搀扶着老人上车,上车后,老人说上卫生间,男列车员又搀扶老人上卫生间,一路上的服务非常周到,使我们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li><li> 动车也干净整洁,坐在车上稳稳当当。让老爸坐在靠窗口,老人一路上一眼不眨地看着窗外,因为这条路老人家来来回回地走了大辈子了,从十八岁离开家参加工作,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我的奶奶,这条路啊!对他来说就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到一个站他都清清楚楚,只是现在建设的旧貌换新颜,老人家看了感慨万千。<br></li><li><br></li></ul></h1> <h1>  一下车,初春的包头正下着绵绵细雨☔️,空气里弥漫着春天的气息。</h1><h1> 我不由得想起一首老歌:“春雨贵如油,啊,下得满街流,雨贵情更贵,想你到白头……”</h1> <h1>  由我姑姑的女儿接到我姑姑的家。</h1> <h1>  我姑姑也是刚搬到新家,老俩口子也是辛苦了大半辈子,勤俭节约供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原来住的房子又小又楼层高还得步行爬楼梯很是不方便。还是托儿子儿媳的福这才换上了新楼房,这也是个乔迁之喜,也想让她的老哥哥看看。</h1> <h1> 来到我姑姑家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我的姑姑今天已经75岁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自强不息,孜孜不倦地学习,风雨无阻地坚持去老年大学上课,她的绘画和书法都已卓有成效。这对我们晚辈也是深受启发的。</h1> <h1>  香枫翠羽</h1><h1> 这是一幅我姑姑的参展作品。</h1> <h1> 荷塘水鲜</h1> <h3>  富贵牡丹</h3> <h1>  江山如画</h1><h3></h3> <h1>  瑛華春暉</h1><h3></h3> <h1> 孜孜不倦学习的时尚老人</h1> <h1>  画家,书法家的姑姑和她的俩个侄女</h1><h3></h3> <h3>  一家人欢聚一堂,晒晒老照片吧。</h3> <h3>  三年前,蔻蔻圆生时的合影,我和蔻蔻同一天生日。</h3> <h1>  十几年前,大伟结婚,喜气的新娘给她舅舅敬酒,喜欢的舅舅和外甥媳妇表达着深深的祝福。</h1> <h1>  十几年前 敬虎结婚时,外甥女,外甥女婿恭恭敬敬地给舅舅敬酒。</h1> <h1>  十三年前,斌斌圆生时,给他老姑姑敬酒了,他爷爷乐开了花🌸,眼睛还瞅着盘子里的红票票。</h1> <h1>  二十多年前,我女儿十二岁圆生,给她老爷敬酒,老爷亲切地看着小外孙女。</h1> <h1>  40多年前的 全家福,那时候父母的也很年轻呢。</h1> <h1>  这是50多年前老照片,小时候的模样,哈😊哈!看看其中有一位嘴扭得像包子一样的小妞——二毛毛,还有灵眉咯眼的大闺女——鲜娃子,亲圪虎虎儿的国小子,就姊妹仨。那时候还没有二小子呢。</h1><h3></h3> <h1> 精神焕发的老爸</h1><h3></h3> <h1>  去年过了个高兴😄的生日!</h1><h1>八十七生日快乐!</h1><h3></h3> <h1> 老人高兴地收到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也像小孩子一样很好奇。</h1> <h1>  看大姐,“冯大胆”英姿飒爽的。</h1> <h3> 姐妹俩美在牡丹花🌸丛中。</h3> <h1>  姊妹俩在洛阳牡丹园</h1><h3></h3> <h1>  我女儿结婚时,姊妹的合影。</h1> <h3>  好了,看完相片,还是说说包头吧!</h3> <h1><ol><li> 故乡,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是内蒙古的制造工业的中心。是呼(呼市)包(包头)银(银川)的经济带。</li></ol></h1><h1><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 包头,清朝之前曾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相传在那遥远的年代,东河区水草丰美,林木茂盛,这里野鹿成群,追逐嬉戏,牧人见壮便挥鞭指称:“包克图”的谐音,译为有鹿的地方。因此,包头也称“鹿城”。 </span></h1> <h1>  东河区是包头市唯一的老城区,北靠巍巍的大青山,南濒滚滚黄河水,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和商业重镇。所以,包头的重大历史变迁都与东河区密不可分。</h1> <h1> 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领着我爸我们一行故地重游,先是来到了吕祖庙。</h1><h1> 吕祖庙,位于包头东河区吕祖庙街,始建于清朝咸丰末年,起初只是一个简陋的小庙,同治五年(1866年)扩建,庙号“妙法禅寺”。是包头的十大寺庙之一。</h1> <h1>  吕祖庙内供奉吕洞宾,故当地人俗称“吕祖庙”。</h1> <h1>  吕祖庙,面积约3000平方米,寺庙坐西向东,建有五进院落,三重大殿,以及配殿,禅堂,僧舍,仓房等。</h1><h1> 寺庙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弥勒佛殿,观音殿,地藏殿,吕神殿,念佛室,禅堂,五百罗汉,及僚房等50余间。</h1><h1> 庙前建有阁楼式戏台一座。整个寺庙雕梁画栋,殿宇辉煌。</h1> <h1> 我奶奶的家后面就是吕祖庙。</h1><h1> 这次回来就是想再寻找儿时经常在吕祖庙和在吕祖庙前戏台玩耍的吕祖庙。</h1><h1> 现在看来,吕祖庙还在,前面的戏台已拆了。</h1> <h1>  包头胜利路小学,我姑姑小时候就在此读书。</h1> <h1>  西滩街,人民公园仍旧在此,只是修建的更加美丽了,我姑姑小时候放学后,经常在这里玩耍。这也是姑姑儿时的记忆。</h1> <h1>  包头一中,地处东河区中心,由著名的将领冯玉祥将军创建于1925年,前身为绥远省立第二中学。</h1><h1> 父亲就在所学校读书,他曾经是包一中的蓝球队员;说起打篮球🏀父亲还回忆起一段辛酸的往事呢:在学校里打篮球,人家别的同学穿着球鞋上场了。可是,因为我父亲家里穷,买不起球鞋,他穿的鞋是钉了又钉,补了又补,鞋底上还钉了铁掌的鞋,学校的蓝球场怕鞋上的铁钉掌扎坏了地面,不允许他穿这样的鞋子进场,可怜的他没办法只好自己脱掉鞋子赤着脚走进球场,光着脚丫子跑跑跳跳地活跃在场上,打的也是不亦乐乎,脚上磨破了皮,碰破了肉,划开了道,流出了血,是常有发生的事,就这样,他忍着疼痛,咬紧呀关,克服了重重困难,赤脚在球场上叱咤风云,一点也不逊色于别人,打的非常精彩。</h1><h1> 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过赤脚医生,可是,你们谁听说过有赤脚球员?而且是真正光着脚板的。可我老爸就是一个出色的赤脚蓝球队员。</h1><h1> 回顾往事,老父亲曾经也是生龙活虎的。回忆艰苦的岁月,令人辛酸不已。</h1> <h1>  如今包头一中的篮球🏀场 </h1> <h1>  人民电影院。</h1><h1> 财神庙街直通富三元路,1941年侵略者日本🇯🇵人建成工会堂,后改为人民电影院。</h1><h1> 我姐姐小的时候真是有本事,胆子大了,十四岁就敢骑上自行车🚲车带上我的小脚奶奶👵去看电影,去的就是这家电影院,可惜回来时,老奶奶摔下车子,把胳膊跌骨折了,从此以后,我奶奶的身体渐渐不好了。哎,也就给我姐在儿时就留下了愧疚与遗憾。 </h1> <h1>  包头旧时的模样。</h1><h1> 说起包头的历史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h1> <h1>  在城市中,街巷不仅是一种地理标志,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还是商号或风俗的命名。那些见证了大事件,记录了普通人苦辣酸甜的街巷,都沉淀了太多老包头的生活味道。</h1> <h1>  细细地品味老东河区的街名与地名,仿佛是缓缓打开的一幅市俗生活的卷轴。</h1> <h3><br></h3><h1> 一个城市最有标志性的莫过于那道环绕的土墙,而最有韵味的当属那些窄窄宽宽,深深浅浅的街道。</h1><h1> 边走边回忆吧。 </h1><h1> </h1> <h1> 1.西人巷,因居住着甘肃,宁夏,青海籍贯过来做买卖的人,此三地位于包头以西,故称西人,所以叫西人巷。</h1> <h1>  再看看西人巷吧,这是最后的情景了,因为旧城改造,已经拆得七零八落了,幸亏来得及时,不然过不了几天这里马上就移为平地了。</h1><h1> 旧时的西人巷,我记得是是一个大陡坡,越往里走越高。</h1> <h1> 东河区西人巷门牌七号,就是我奶奶的家,我和我姐姐就在这里呱呱坠地。</h1> <h1> 现在西人巷属旧城改造范围,现在的西人巷已面目全非,只有一户钉子户留下的残垣断壁。</h1> <h1>  2.口袋街,缝制口袋的地方。</h1> <h1>  现在的口袋街</h1> <h1>  3老道街,因住着吕祖庙里烧香大杂的老道而得名。 </h1> <h1>  4有一家生意兴隆的粮油店。</h1> <h1>  旧时的义盛泉巷</h1> <h1>  盛泉小学</h1> <h1>  5.官井梁街,街南有一口公用水井,深2米,这片土梁就在商号复顺恒门前,由此得到了“官井梁”。</h1> <h1>  官井梁附近的人家都在这里抬水,小时候我和我姐也经常来这里玩耍。</h1> <h1>  6.官井梁天主教堂</h1><h1> 在蓝天下一座教堂显得非常醒目,走近看去,原来是东河区财神庙拐弯处一座官井梁天主教堂。</h1> <h1>  7.小圪料街,意为弯弯曲曲。</h1> <h1>  8.大水巴洞,有水的深坑,也就是大小坑。</h1> <h1>  9.财神庙街,过去也是一条繁华街。</h1><h1> 包头村环境最为优美的是财神庙街,“此地涧水萦绕于前,曲阜环列于后”,虽无“嵩山峻岭,茂林修竹”,而悠闲其壮,包罗万象。嘉庆10年(公元1805年)建起财神庙,《建立财神庙碑记》。</h1><h1> 小时候我爸领着我回包头过年,我姑姑拿自行车🚲带上我去财神庙街逛街,买点小吃的,糖葫芦,麻糖等,一次姑姑领我上街,尿急了不敢说,结果尿湿了裤子,当时是五,六岁,真是傻了 ,说起来真好害羞,不好意思了。</h1> <h3><br></h3><h1> 10.长黑里,本地方言,意为长巷子。</h1> <h1>  11.定襄巷,聚居着山西定襄籍人,后来渐为妓女成群之地,改称丁香巷。</h1> <h1>  12.臭屎巷,紧邻繁华东街,由于附近没有公厕,便成了人们的“方便”之地。</h1> <h1>  13.西滩,曾是一片荒滩,今天的人民公园。</h1> <h1>  14.草市街,买卖草料的地方。</h1> <h1>  15.牛桥街,交易牲畜牛,马,骆驼🐫的地方,今天的三医院🏥门诊所在地。</h1> <h3>  16.衙门街</h3><h3> 巡检衙门设在此地。</h3> <h1>  17.东营盘梁,西营盘梁。</h1><h1> 同治四年(1865年)大同总兵马升驻防包头,驻兵军营建在此地。</h1> <h1>  18.马号巷:东河区东大街北端,有一条百十米的老巷子,叫马号巷,因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清朝骁骑校(六品军官),马嘉乐曾居住此地。</h1><h3><br></h3> <h1>  19.郭家营旧址,如今只剩下最后一处四合院,在四周的高楼林立之下,风雨飘摇。</h1> <h1>  繁华的乔家新街</h1> <h1>  20.乔家金街——位于东河区人气旺地财神庙与吕祖庙之间,占地5万平方米,是百年前晋商乔家在包头的商脉宝地,周边众多庙宇和谐相处,是包头市早期的文化,宗教,商贸聚集地。</h1><h1> 复盛公,是包头最古老的商号之一,它的创立者就是包头十大晋商之一,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发起人乔贵发,在包头镇西脑包从卖豆芽,豆腐起家积累了资金,在包头兴办起“复字号”的油坊,粮店票号等。因此,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谣。</h1><h1> 乔家金街还将以自身魅力成为西北一大景致,各地商人,游客慕名而来。</h1><h1> 这里有人写了一首诗:</h1><h1> 千里走西口 包头乔家根</h1><h1> 先有复盛公 后有包头城</h1><h1> 茫茫大草原 响彻驼铃声</h1><h1> 旅蒙商开路 乔家是后盾</h1><h1> 当年发迹地 再现乔家风</h1><h1> 红灯高高挂 商铺遍地 兴</h1><h3><br></h3> <h1>  包头老城街巷名之多,有230多个,数也数数不过来。</h1><h1> 老街之中每一条街巷的名称都有它的来历,每一条街巷的深处也都有一串或喜或悲的故事。</h1> <h1>  短暂的相聚,时间太仓促,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感觉意犹未尽。</h1><h1> 再见了!包头!明年春来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h1><h1> 愿包头老城永远焕发着青春!</h1><h3><br></h3><h1> 2019年3月 荷塘水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