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靓丽、最酷炫的美术馆

杨斌(光之影)

<h3><h3>有人说,重庆人的艺术生活,很大程度上和一所高校有关,它的名字叫:四川美术学院。川美的每一个元素,都能吸引这座城市的关注,比如屹立在重庆大学城熙街一栋巨大的彩色建筑——罗中立美术馆,这栋用碎瓷砖拼成色彩斑斓的外墙,够绚、够酷,充满个性和时尚艺术气息,是中国最靓丽、最酷炫的美术馆,没有之一。</h3><h3><br></h3></h3> <h3>罗中立美术馆包含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收租院陈列馆和罗中立美术馆。整个建筑体则是一个围合式的院落设计,每栋建筑好似一个个的粮仓,层高为4层或者3层。</h3> <h3>所有建筑的外立面,用无数块彩色的碎瓷砖一块块拼起来的,而不是油彩,这些瓷砖全部是川美到各个工厂里去收购的废弃瓷砖。<h3>外墙面满满覆盖着鲜艳、跳跃、灵动的色彩和图案,这些图案有动物、植物、人物、建筑,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h3></h3> <h3>在外墙上连成一圈起伏跌宕的画卷,这种震撼的感觉,你一定要在现场才能体验到,像这样全部被彩色图案覆盖的美术馆,在世界上你可能找不出来第二个。</h3> <h3>墙壁上数不清的硕大的人像、变幻的云彩、黄桷坪的风景、罗中立的画都出现在了美术馆的墙壁上,美术馆的外墙壁也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置身其中,像是在一幅巨大的油画中漫步。</h3> <h3>在美术馆内部有一个中庭院落,竟感觉象一条干枯的河流,里面的大大小小的石头都露了出来,河流上还有小桥,很有历史感。</h3> <h3>以外墙为背景拍照,也是非常美丽,常常有人在此拗足造型。倚靠在美术馆的墙壁上,无论你是低着头,还是望着蓝天,或者是傻傻地趴在墙壁上拍照,画面都会很好看,只因背景太美丽。</h3> <h3>延续多年,取名为“开放的六月”的川美毕业展,每年也在罗中立美术馆展出,而其意义已经不只是川美学子的毕业汇报,而是演变成一段属于每个人的艺术朝圣之旅。</h3> <h3>  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本体与重构——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展”,共展出四川美术学院漆艺学科历任专业教师的代表性作品及部分学生近作60余件。其中既有学科开创者沈福文的标志性作品《虾》《金鱼》,也有《四月的漫步》《花与桃》《山涧云梦》等学院历届教师的全国美展获奖漆画作品;既有《井冈山》《遵义会议》等学院老一辈艺术家描绘革命圣地、历史事件的力作,也不乏立足当代视角的《六个方块》《混沌·生之形态》等年轻漆艺教师及学生的佳作。文献专著与漆艺作品的集结呈现,展示了四川美术学院漆艺发展近80年的不凡之路。</h3> <h3>  漆艺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漆器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从春秋战国、秦汉的多彩漆绘,到唐宋的金银平脱技艺;从明清的雕缋满眼工艺,直至晚清走向低迷,中国漆艺的传承和发展走过了波澜起伏的漫长历程。<h3><br></h3></h3> <h3>  川美的漆艺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以漆器为主,50至70年代,漆画与漆器并行,80年代以后漆画艺术全面兴起。在学科建立之初,沈福文主张以传统漆工艺作为审美旨趣,借用其他画种图式的表现手法,实现从器到画的漆艺革新。后在杨富明等学院老一辈教师的推动下,逐渐生发了“画在漆先”的艺术理念和漆艺语言的创新。</h3> <h3>画在漆先”强调漆作为一种媒介,应“服务”于画境。画境优先的理念决定了四川美术学院现代漆画的语言形态和图式特征,也促推了学院现代漆画基本面貌的形成。</h3> <h3><h3><br></h3><h3><br></h3></h3> <h3>2019年3月13日星期三,下午15:00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俞婷婷策划的“‘巴渝文脉新撰’——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跨界艺术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展览经过文化和旅游部专家小组初评和复评两轮考核,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资助项目。</h3> <h3>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手工艺应该在当下承担怎样一个任务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一个话题。我们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曾经手工艺品与物质生活密不可分,而到了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物’的意义在不断的消解。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更具有材料敏感性的‘生命体’的存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