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2019年3月30日-3月31日,“和美课堂”第十三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昌顺利举行。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们有幸去到观摩会现场,近距离聆听教育界大师们智慧的语言,学习他们教书育人的独到技艺,我们收获颇多,感受颇深。</h3><h3><br></h3> <h3>课程安排</h3> <h3>名师简介</h3> <h3> 上午第一堂是何捷老师的一节《鹿角和鹿腿》,何老师的课堂充满了魔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和老师们的注意力,时而深思时而哄堂大笑,让学生在欢笑声中明白要做一只会思考的小鹿,去拥抱美好灿烂的未来。老师们更是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里饱含着敬佩。课后何老师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干货”,帮助我们掌握人教版部编版语文教材编者的意图,明确了重难点,让我们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有迹可循。</h3><h3> 这堂课帮我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两个难题,如何调动每个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如何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完整地讲述故事,而不是不背诵式的讲故事? 何老师提问到“读完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吗?”然后让所有同学站成一排,要求从第一个同学讲观点,同类观点的同学可以回座位,小小的活动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她们的表达能力。</h3><h3> 何老师提问到“读完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吗?”然后让所有同学站成一排,要求从第一个同学讲观点,同类观点的同学可以回座位,小小的活动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她们的表达能力。</h3><h3> 平时课堂上复述故事,我们基本都由优等生带过,却忘记了有的同学从来没有讲过故事,今天,何老师竟然邀请了班上最不会讲故事的同学,用图片、提示语、配乐……慢慢引导,最后这位同学非常自信的完成了任务。我想对于这位同学来说,应该是终生受益吧。何老师的教学,真正应对生活,服务生活。</h3> <h3> 孙老师讲授的是《敕勒歌》他虽然年龄较长,却非常富有童真,具有亲和力,上课之前和孩子们用拉家常的方式讲南京和南昌并让孩子们介绍南昌的山水。既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又给孩子们普及了不少的地理人文知识。孙老师一首高亢悠长的《敕勒歌》仿佛把我们带入了美丽的草原,这种唱讲合一的形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孙老师不光教会孩子们品诗歌,还带领孩子们写诗歌。果然在孙老师的引领下涌现了不少小诗人呢!</h3><h3> 南昌城 , 赣江旁,</h3><h3> 湖似玉带 ,环绕洪都。</h3><h3> 天蓝蓝, 水清清,</h3><h3> 秀美山水迎客来。</h3><h3> 洪都府,鄱阳怀…………一首首新词都是孩子们的创作呢!</h3><h3><br></h3><h3></h3> <h3> 下午第一场张祖庆老师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尝试,把微电影让孩子们进行整理,配文变成绘本故事。</h3> <h3> 写作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难的部分。但张老师由电影、图片生成文字的写作教学,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h3><h3> 他以光影之妙,触动学生思维的神经末梢。抽象的词,具体化到每一个情境中,它便有了实际的意义。一部好的电影,是无穷魅力的宝贵资源,在经过老师的开发和探索之后,彰显其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以此为基点引发设计的指向性训练,在课堂上设支架,无形之中,写作——成就了学生表达欲望的满足。这样的空间里,一切都充满了创造力!</h3><h3> 无对白微电影《父与女》变绘本的创作指导:</h3><h3>1、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年纪,相同的守望,这守望深沉而又漫长……</h3><h3>2、沉浸于这样的氛围,“女儿”幼年至终老,似有淡淡忧伤,孩子们心却被深深地震荡。</h3><h3>3、再度欣赏电影,关注细节,以绘本《神奇飞书》为支架,引导学生思索接下来自己的创作:所选用的图片,哪些适合具体而形象展开描写,哪些适合一笔带过,简洁处理?</h3> <h3> 最后,孩子们给《父与女》配上自己的文字,再动情地读出来</h3><h3> 相信这次新的写作体验,将会是他们今后创作的燎原之火。</h3> <h3> 《快乐读书吧》教学要凸显“快乐”,必须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吴琳老师的表演式教学,选取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编成小话剧,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台词。孩子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台下老师们阵阵的喝彩声,在表演中深深体会寓言中蕴藏的道理。</h3><h3> 吴琳老师在讲座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给出了几点建议,同时也为各年级推荐了经典书目。</h3><h3><br></h3><h3> </h3> <h3> 王玲湘老师是从我们江西走出去的一位名师,她在百忙之中回到故乡为我们讲课,既感动又自豪!</h3><h3> 上课了,学生齐读标题“匆匆”,读第一遍时,大家读得略带刚硬,这时候王校长让同学们稍带感情,将“匆”字延长,再读:“匆——匆——”学生又认真尝试地读了几遍标题,好像真的读出了这篇文章所要讲述的一种感觉——人们对时光匆匆流逝而感到无可奈何。通过简单的朗读,就这样,语文的美,文字的美慢慢地在这样的读书气氛中氤氲开来。</h3><h3>王校长问到“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时,已经把语文课堂上升到了一个哲学课堂,她说:“朱自清写匆匆时,24岁,他把八千多个日子比成一滴水,你算一算,你是多少滴水了?”,一个不到十岁的男孩子回答:“不到半滴水。”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是啊,跟无边无际的大海相比,我们是多么的渺小,不过几滴水。若用天来表示我的年龄,我也就一万零几天,才一滴多一点的水而已。不得不让在座的每位学生,老师都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来。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的短暂,不禁自问,“自己到底想要过怎样的人生?我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一连串问题从脑海中一闪而过。</h3><h3>“为这些事”,都是大家做的日常琐事,如:“吃饭,洗手,默默......”朱自清对这些琐事的描写,既不啰嗦,更像是用亲切的谈话式的口气和我们聊家常。这些琐事的描写和同学们产生了情感共鸣。让孩子们喜欢上了朱自清以及他的文章。而这些发现,都是学生们自己从文章中感受到的。</h3> <h3> 孙庆博老师的二年级《画杨桃》开始了,首先将重点字词在课堂上默写和指导书写,如,座字。点竖对齐,长横外露。的确低年级的学生字的书写十分重要,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他这节课的重点在于教学生如何读课文。孙老师在教孩子们读书时,将自己化作了课文中的角色,关注标点,便能读懂句子,也能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听得学生们连连为他鼓掌。学生们读书也充满了趣味。孙老师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极具画面感。一个个的汉字通过孙老师的嘴,幻化成了一场又一场生动形象的电影场面。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怎会不渐入佳境呢?那一个个生硬的字,在绘声绘色地朗读中,就已经让孩子们理解了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情感。这“读”,真得练!</h3> <h3></h3><h3> 短短的50分钟,吉春亚老师用群文阅读的形式,完成了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在短时间内,从几千字的文章中提取,整合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要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总是被我们省略或草草讲解,这次探寻汉字之美吉老师从汉字的“神性美”“诗意美”“形态美”“音韵美”,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并结合文中事例感受汉字之美。尤其讲解音韵美时,吉老师和孩子们共唱《笠翁对韵》共诵《中国少年说》在座的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跟唱跟读。原来我们的汉字竟然这么美!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也从汉字中发现了做人的道理。</h3> <h3> 精彩课堂纷至沓来,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触及的是 "匠人之魂" ! 这是一群有着语文情怀的匠师们,他们潜心钻研,细心雕琢,用他们的方式,试图点化每一个小语教学者,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素养的整体提升!我们在台下听得如醉如痴......</h3><h3> </h3> <h3> 这次培训我百感交集,听这样的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收获,更多的是启发和沉思,语文教学能达到如此的魅力,其实要把课上好,关键在于教师要吃透教材,只有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以生为本,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课堂的参与者,这样的教学不但是快乐的、活泼的、丰富多彩的,而且也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br></h3><h3> 作为一名教者,我不断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随名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