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争明媚,鸟啼春花香——慧眼看亦校之二十二

木子王册

<h3>  今天下午,我们参加了亦小六年级“学”为中心的课程课堂建构沙龙,李竹平老师主持。竹平老师三个追问很值得反思,追问一:我们为什么不断重申“学为中心”?追问二:“学为中心”的基础建设有哪些?追问三:“学为中心”的实践场域只有学科课堂吗?</h3><div> 所谓“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这个“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以学为中心”是围绕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构建的课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放在第一位,唤醒学生的内心驱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div><div> 从学生的角度,紧密围绕学生相关要素“把课堂打开”,通过建构班级主流价值观体系;建构以“学生自治”为核心的自主管理;建构以“挖掘潜能”为核心的德育自能体系;建构“生本”为核心的班级自助课程体系,建构起“儿童立场”的教育场。</div><div> 从学习的角度,紧密围绕学习的相关要素“把课堂打开”,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师徒结对等建构起“自主学习”的成长场。这样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重构,打开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李珊老师)</div> <h3>  亦庄实验学校的成长标准是: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在思想活跃的同时,要做到言行规范。学校根据亦中学生在校基本行为规范,制定行为规范课程,以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行为规范课程为必选课程,每学期赋予学生基础分100分,学期末汇总,达到60分为合格,可获得2学分;75分以上为良好,可获得2.5学分;85分以上为优秀,可获得3学分;90分以上为卓越,可获得3.5学分;表现特别突出者(100分及以上)可获得4学分。期末评优时行为规范在3.5分以下者,不能参评卓越学生;3分以下者,不能参评优秀学生;2.5学分以下者,不能参评专项优异学生,而且不能参评各类奖学金,有扣分即取消行圆标兵的评选资格。</h3><h3> 正是由于亦校“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万事即课程”的课程开发体系,才有了亦校生龙活虎的学校气息。行走在亦校校园里,到处可见的是忙碌的学生,热情的老师,高端的学术讨论和整齐有序的活动。在这样的校园里生活和学习,恍如提前进入了理想中的高等学府,提前进行了大学生活的适应和与社会接轨的环境。我想,亦校方方面面都是课程,时时刻刻都在创新,随时随地日新月异!(杨阳老师)</h3> <h3>  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所教的东西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能够细到多大程度?今天去听了王建新老师的戏剧排练课和一年级语文主题学习的春夏秋冬。我发现他们在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教学上,将目标进行了可操作化的分级分解,同时又加上符合小学生的各种诊断,给学生提供能抓得住的拐杖,让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几位老师都对学生进行比较频繁的激励教育,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下午的时候聆听了刘俐莉老师的共读的课,刘老师在与学生共读的时候提出许多非常细致的问题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然后让学生用故事场景图的方式将文本进行归纳。刘老师在与学生共读的时候,通过精读引导、问题引领、用文本说话、用逻辑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到这本书的核心所在。堂课下来,学生收获满满,也让我们有很大的收获,其实不光是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共读也好、共同去做一件事情,一定会产生比一个人做产生更大的影响。(张鑫老师)</h3> <h3>  哇!孩子们在做什么?如此兴致勃勃,是在讨论什么他们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在课间玩耍吗?</h3><div> 其实啊,这是亦小三年二班的孩子们在上数学课。什么?数学课?课堂怎么会这么乱?</div><div> 谁说课堂就不能这么"乱"?一直以来,我们可能对课堂有一种定势思维:一定要规整、一定要安静、一定要⋯⋯ 似乎我们有太多的要求,为什么?或许,作为老师,我们都曾有过"为混乱的状态感到烦恼和痛苦"的时刻。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会严格维护上课纪律,因为安静、规矩、有秩序的课堂会让老师感觉更加轻松省心,不会被“乱”所干扰。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这种思维是从谁的角度出发的?</div><div> 孩子是天生爱说爱动爱交流的。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调整一下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一看,想一想:有些情况下可能“乱”的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iv><div> 我们来看看三(二)班的陈老师是怎么做的。这节课的主题是"初识分数",首先,陈老师要求孩子们仔细阅读学材;然后,制作思维导图,在导图中提出关于分数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梳理、归结问题并板书;之后,分组讨论问题,并准备汇报(这就是照片中看似"混"的部分);最后,汇报展示,并将未解决的问题留作作业,同时,在留了作业之后,与学生讨论了"获取信息和解决知识问题的渠道"。</div><div> 其实,我们并不否认整洁、规范、有序的课堂,但这样也有可能使学生与老师都错过一些偶发性的灵感与创意,同时也不利于保证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减弱了堂课的趣味性。而像上面陈老师的课,有静有动,有序有"乱",有独立思考也有思维的相互碰撞,是否更符合孩子们真实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div><div> 路漫漫,思索尤存,与大家共勉。(杨爱君老师)</div>

学生

课堂

学习

老师

建构

学分

课程

共读

我们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