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读金平的《城市记忆》</b></h3><h3><b>一一专题朗诵会随笔</b></h3><h3><b><br></b></h3><h3><b>文/刘嘉来(心海同舟)</b></h3><h3><b><br></b></h3><h3><b>伴着三月春风的旋律,</b></h3><h3><b>诗诵协会专题朗诵会</b></h3><h3><b>将诗人李金平《城市</b><b>记忆》演绎的如述如歌。</b></h3><h3><b>走进城市的记忆,</b></h3><h3><b>我</b><b>不再细数小镇里母亲脸</b><b>上的岁月划痕。</b></h3><h3><b>不再回味国营饭店的</b><b>老味道。</b></h3><h3><b>不再打开国华照相馆的</b><b>相册,</b></h3><h3><b>寻找自己褐</b><b>色的身影</b></h3><h3><b>…………</b></h3><h3><b><br></b></h3><h3><b>我只是在思索:</b></h3><h3><b>金平耕耘钢报付刋几</b><b>十年,</b></h3><h3><b>从矿山小镇,城市的</b><b>记忆,到钢铁之魂。</b></h3><h3><b>出集六部,</b></h3><h3><b>桃李满天。</b></h3><h3><b>为什么?</b></h3><h3><b>他属于西方的现代派</b><b>,</b></h3><h3><b>后现代流派亦或</b><b>民族的传统手法流派?</b></h3><h3><b>为什么他的诗风能感动</b><b>那么些人?</b></h3><h3><b>我只信爱默生的话:</b></h3><h3><b>真正的诗是诗人的心灵</b></h3><h3><b>金平,</b></h3><h3><b>正是用自己的心走进</b></h3><h3><b>诗歌,又让他的诗</b><b>歌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b></h3><h3><b>信吗?</b></h3><h3><b>至少</b><b>我是从读金平的诗歌走</b><b>进诗歌的,</b></h3><h3><b>又在文</b><b>字的田垅追逐他的脚步</b></h3><h3><b>还有那么多的人</b></h3><h3><b>难道不是和我一样吗?!</b></h3><h3><b>一旦走进金平诗的心海</b></h3><h3><b>就找不</b><b>到来时的入口。</b></h3><h3><b>我只是在思索,</b></h3><h3><b>金平的城市记忆试图告</b></h3><h3><b>诉我们什么?</b></h3><h3><b>此时,</b></h3><h3><b>我想起了著名智力诗人</b></h3><h3><b>聂鲁达说的话:</b></h3><h3><b>诗人不是弃石,他只有</b><b>两种使命:启程与回归。</b></h3><h3><b>是的,</b></h3><h3><b>金平的记忆,</b></h3><h3><b>是对这座</b><b>城市那段历史以及</b></h3><h3><b>创造那段历史的前辈予以</b><b>铭记和尊重。</b></h3><h3><b>然而,</b></h3><h3><b>这不是他的唯一初衷。</b></h3><h3><b>他在告诉我们,</b></h3><h3><b>回忆,不是简单地回到</b></h3><h3><b>过去。</b></h3><h3><b>而是让初心回归自然,</b></h3><h3><b>回归人性,</b></h3><h3><b>回归来时的路,</b></h3><h3><b>更是为了重新启程。</b></h3><h3><b>当我们走出城市的记忆,</b></h3><h3><b>我怀着对过往的那份感</b><b>动和对未来的那样憧憬,</b></h3><h3><b>扪心叩问:</b></h3><h3><b>假如我是诗人,</b></h3><h3><b>是否应当像金平那样,</b></h3><h3><b>把双脚踏</b><b>实在生活的土地,</b></h3><h3><b>以最</b><b>朴实精练的语言,</b></h3><h3><b>表达最真挚的情感,</b></h3><h3><b>从一泓</b><b>心泉流淌出一首首诗歌。</b></h3><h3><b>又像哥德那样:</b></h3><h3><b>更多更好地去完成自然</b></h3><h3><b>分配给</b><b>诗人的那份工作。</b></h3><h3><b><br></b></h3><h3><b>注,鞍山市企业文化诗诵</b></h3><h3><b>协会于2019年3月30日</b></h3><h3><b>举办了一期著名诗人李金平</b></h3><h3><b>《城市记忆》诗歌专场朗诵</b></h3><h3><b>会,聆听欣赏之余有感小作</b></h3><h3><b>而发。</b></h3> <h3>七律(为金平城市记忆诗歌朗诵会赋)</h3><h3><br></h3><h3>孙志国(思民)</h3><h3><br></h3><h3>文朋诗友贵相知,</h3><h3>记忆城郭感共识。</h3><h3>岁月沧桑抒广秀,</h3><h3>情真意切赞良师。</h3><h3>欢声但比兰亭宴,</h3><h3>笑语堪当邺水词。</h3><h3>穿越时空童趣现,</h3><h3>星移斗转悟明迟。</h3> <h3>参加李金平《城市的记忆》诗歌专题朗诵会,深有感怀,思其诗才,令我敬佩!</h3><h3> 七律·致金平</h3><h3> 文/王忠奇</h3><h3>满怀诗韵唱钢城,落墨春秋史册丰。</h3><h3>文采飞扬飘逸美,波澜壮阔鼓东风。</h3><h3>生花妙语声名远,触景激情气势虹。</h3><h3>婉畅倾心听朗诵,雅俗共赏胜晨钟。</h3> <h3>《城市的记忆》李金平·诗歌作品朗诵会感赋</h3><h3> 文/跃华</h3><h3>城市回思起,</h3><h3>北方雅韵盈。</h3><h3>百千儒聚士,</h3><h3>万里有馨声。</h3><h3>金翁无尘色,</h3><h3>惟心藉鹿鸣。</h3><h3>经年回首看,</h3><h3>诗海共认同。</h3><h3>19、3、30、</h3> <h3>参加了鞍山著名诗人李金平老师的《城市记忆》专题诗歌朗诵会,可以说,这是我参加的最好的诗歌朗诵会。金平老师的每一句诗都是他情感的流淌,开阔自如。他的诗朴素自然,有点像唠家常,时而散,时而紧,情真意切,句句说到心坎上。</h3><h3> 金平老师的诗歌朗诵会掀起了每一位文学爱好者的心头巨浪,给我们带来思考启发,给我们鼓舞激励。</h3><h3> “ 感动”贯穿诗歌朗读会的始终,金平老师对诗歌的坚守和热爱,对过往一切的深情,深深置入我们的心田,成为抹不掉的记忆。</h3><h3> 我暗暗下决心,今后多读书,多学习,不倦地学习,珍惜未来的每一个日子,每一寸时光。</h3><h3> 爱文学,爱诗,要一心一意,不再三心二意,用全部的热情拥抱它。</h3><h3> 诗人是这样的,给他一个名词,能引起他无尽的联想,纵横交错,时而缠绵如雨,时而气势如洪,字里行间,灌注他无限的爱意。</h3><h3> 难忘啊,震撼心灵的诗歌,真情忘我的诗人!</h3><h3>(侠女)</h3> <h3>鞍山故事——李金平</h3><h3>(文字来自钰得堂)</h3><h3> 世上最硬的一条路,路基是矿石,路面是钢铁,史上最长的一条路,一头连着铁山,一头通往世界……</h3><h3> 铁山里的独臂英雄,挖山不止的当代愚公,他托起日月星辰,移走座座铁山,铸起钢铁的丰碑!</h3><h3> 这是摘自今天的《鞍山故事》节目主人公,李金平的“矿山小镇大孤山遐想(组诗)”的诗句。</h3><h3> 诗人李金平是原鞍钢日报记者,辽宁省作协会员,鞍山作协副主席。现任鞍山市企业文化研究会诗歌创作朗诵学会主席等职。他曾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出版个人诗集六部,多次获奖。</h3><h3> 李金平的诗歌创作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当时,正在农村下乡的他,被借调到公社宣传组,参加全省辽浑修坝大会战。那时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赛诗会,能文善书的李金平被领导看重,要求他创作一首诗。为此,公社还特地为他准备了一盘炒鸡蛋和一壶酒,支持他创作。</h3><h3> 夜幕降临,李金平走在乡间路上寻找创作的灵感。走着走着,他眼前一亮,不禁被一条条堤坝上火热的劳作场面所吸引,在灯光的照耀下,工地上有一番别样的景致,他不尽脱口而出:“像繁星在工地上闪耀,似银河落在十里八坡”……想到这儿,李金平飞快地跑回公社,一口气写下了诗篇《工地的燈火》。第二天,这首诗通过大喇叭在全公社宣读起来,并且刊登在当年的辽宁日报上,由此开启了李金平几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h3><h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那个年代,贺敬之、郭小川等诗人的作品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在那一代人的眼中,诗歌是号角、是战鼓,激情澎湃,催人奋进。每每阅读起《雷锋之歌》、《祝酒歌》等名篇,李金平都会感到热血沸腾。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诗句,那些情感永远地埋藏在他的心底,成为创作的动力,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同为从事新诗创作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董俊生与李金平相识30多年。他认为,李金平的诗,受到郭小川等人的作品影响很深,诗中感情饱满,热情勃发,既深沉又豪放,朗朗上口。他印象最深的是李金平当年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作品《刷墙》,通过墙上的标语这个生活细节反思文革十年,寓意深刻。在他看来,李金平的诗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新闻工作者的思考与思索都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来。</h3><h3> “一盏盏大红灯笼, 点亮了小镇的夜晚, 一缕缕炊烟,飘飘荡荡梦绕魂牵。”诸如这《小镇新年》等一首首追忆故乡的作品,饱含了李金平对故乡土地的热爱之情,对母爱亲情的真挚情感。他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越时空,与诗仙李白当月对饮,与诗圣杜甫草堂论诗。为人们塑造了蓬勃而壮丽的艺术想象。</h3><h3> 他在《与李白对饮一一梦回唐朝》中吟到:穿过千载的时空, 跨过历史的河流, 我去唐朝拜见诗仙泰斗,你不朽的诗篇酿一坛陈年老酒, 时间越久越芳香纯厚, 你还用你的金盅玉碗,盛满千古的浪漫与风流。</h3><h3> 在题为《鞍钢,我对你说》中,诗人说:我怎能不爱你鞍钢,是你用钢水的乳汁,把我喂养,使我的热血永远滚烫,是你用钢铁,塑造我血肉之躯,使我永葆不弯的脊梁,是你用炉火,冶炼我钢铁的魂魄,使我在困境中永远坚强。</h3><h3> 原鞍钢党委副书记王延绵在李金平诗集《岁月的咏叹》的序中说:“金平的诗紧紧伴随时代节拍,努力为国家振兴、社会进步、鞍钢发展吹奏强音。在他的诗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与坚强决心,可以看到30年来改革开放,图强发展的片片足迹,可以看到党的方针政策形象化的生动体现,可以看到鞍钢职工发扬鞍钢精神,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劈浪前进的绚丽画卷……</h3><h3> 李金平的诗豪迈大气。他把诗作为一种灵妙的工具或手段,借以提炼人生,参悟人生。他的人生也因此而愈加焕发了神采,实现了诗歌与生命的绝美结合。李金平坦言:“诗己经融入他的生命,融入他的血脉,融入他的灵魂之中。”</h3><h3> 对于诗人这么高成就的取得,我们在请他谈谈创作体会时,李金平谦虚地说:“我在1975年下乡时,在辽宁日报的《会战专刊》上 发表了我的第一首诗《工地的灯火》。这首诗的发表,对我的诗歌创作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四十年来, 我始终坚持着诗歌要贴近生活,为实现服务的观点,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我的诗歌主要特点是关注人们所想到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素材。我始终关注和参与一些大型诗歌策划活动,最近搞了几个系列的主題,特别是城市的记忆。我对我生活的城市充满了感情,写了20多首那些逝去的光阴城市曾给我们储存的记忆。比如:老摩电,健身浴池,老圈楼,老一百商店等等。這些现实主义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我生在大孤山镇的‘红楼’,在那片土地上长大。现在红楼作为工业遗产被保护。我宣传我的故乡就是宣传鞍山这片土地 。‘红楼’是城市的缩影, 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变迁。它的过去是城市的部份记忆 。我写了《童年的记忆》、《小镇矿工的生活情节》、《矿山小镇大孤山遐思》(组诗)等,这些作品都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我始终相信,无论时代怎么变, 诗歌流派有多少种 ,但只要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把生活点点滴滴的感受用诗表现出来,就会对我们现实的诗歌起到推动作用。这些年来,我始终关注现实生活,为市里许多大型晚会创作了诗歌朗诵,传播时代的正能量。我避免写一些风花雪月的东西。我觉得读者关注的是现实题材的诗歌。现在有人说诗歌观众群越来越少了。但是,我觉得你要写出百姓的心声,写出人民对现实的关注,同样会受到大家的关注、欣賞和喜爱。人生像一条河,我的诗歌像河流中泛起的点点浪花,它折射了我们时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写了这么多年的诗,今年已经60多岁了,但我始终还充满着当年的激情。因为我对我生长的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用我非常喜欢的艾青的诗《多情的土地》,作为我们谈话的结束语吧,假如我是一只鸟,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无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h3><h3> 李金平正是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才得到了那么多的创作源泉。我们由衷的感谢诗人,为大众奉献的绝美的精神盛宴;衷心的祝福他的文学艺术生命青春常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