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出生于1960年代的临沂人,是听着《沂蒙颂》长大的,从小就对沂蒙六姐妹充满了感恩与敬仰。“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早已妇孺皆知,耳熟能详。</h3> <h3>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h3> <h3>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保存一封烈士的遗书而毁家无悔,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h3><h3><br></h3><h3>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h3> <h3>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占地面积100余亩。是由山东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沂南县委共同打造的、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由沂南县委组织部党性教育基地工作办公室直属管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h3> <h3> 纪念馆以独特的古山村风貌为依托,再现沂蒙革命史,自2011年运行以来,吸引了全国大批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每年前来学习的国家部委、省内外党员干部达10万人次,带动前来参加学习的各界群众年平均达30万人次。</h3> <h3> “干插墙”是沂蒙山区的一种传统砌墙方式,它不用石灰或水泥,看似用石块随便垒砌,可是其坚固程度并不比水泥混凝土的差。这种房屋之所以坚固,凭的是所有石块之间的错缝勾连,靠的是每一块石块的基础稳固。正是一块块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干插墙”才能历经百年风雨却仍然屹立不倒。</h3><h3> “干插墙”体现的是沂蒙人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是军民团结、坚强不屈的沂蒙革命精神的写照。</h3> <h3> 明德英(1911-1995) ,抗日英雄模范,女,汉族,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新中国建立后,她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体现了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明德英老人于1995年与世长辞,享年84岁。</h3> <h3> 王换于,1938年入党,创办战时托儿所,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革命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老人1989年去世,享年101岁。</h3> <h3> 李桂芳,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用她们柔弱的双肩托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h3> <h3> 胡玉萍,从少女时代拥军支前、护理八路军伤员,抗美援朝时为国家捐款捐粮,六十年代学雷锋,拥军一辈子。</h3> <h3> 陈毅元帅曾说过一句话:“我躺在棺材里,也不会忘记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我们,用小车把我们推过了长江!”</h3> <h3> 孟良崮战役时任连指导员,也曾5次因身负重伤被沂蒙人民掩护救治,后来任国防部部长的迟浩田上将于1990年6月8日来到红嫂纪念馆参观,并且见到了满头白发的明德英老人,激动之余,提笔写下了十二个大字:“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h3> <h3> 马牧池,常山庄,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名字,已经因哑女“红嫂”的故事注定已不再平凡,明德英们已成为人们心中至善至美至爱的女神而被人们所敬仰和崇拜,全世界所有善良的有良心的人们都将会因此而来前来凭吊、体验和感动。红嫂的故事还将被人们永远地传颂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