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纳西恒河边日记

施海滩

<h3>  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神圣之地,是湿婆神的领地,恒河更是印度教徒灵魂最终的安息之地。对于印度教徒而言,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一次到恒河沐浴、净身,而死后如果能够在恒河畔举行火葬并将骨灰撒入河中,灵魂就能得到解脱,可以轮回转世。因而,瓦拉纳西是印度教氛围最浓的地方,同时也是北印度的文化中心。大量游客来到瓦拉纳西就是为了能在恒河边体验印度教的文化和社会风情,但作为风光摄影师的我却是例外,我首先是被清晨晨光下的建筑所吸引。 </h3><h3> 所有的建筑都是在恒河的西岸,比起西岸旧城的建筑群,东岸就是一块不毛之地。据说是为了让更多的阳光照到西岸,同时也让信徒在沐浴时能够看到初升的太阳,东岸将一直“荒凉”下去。 </h3><h3> 贯穿瓦拉纳西的恒河是这座圣城的灵魂,数千年来,人们的生活都围绕着这一条河展开。我的思绪也就从这恒河西岸的建筑而起。清晨的西岸,天色还没露出一丝光亮,虔诚的信徒便早早带着鲜花和祭品纷至沓来,就连流浪狗也似乎响应着神的谕旨,变得安静下来。我坐着木船在恒河上缓慢前行,破晓的晨辉将河面和岸边色彩各异的建筑、沐浴的人群染成金黄,古老而斑驳的瓦拉纳西在晨光的照耀下,开始生出一股神圣的力量。</h3> <h3>  清晨,手执眼镜蛇火炬台的男祭司正在晨祭</h3>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p>  恒河边古老的建筑</p> <h3>  对于印度人来说,能够来到恒河受浸一次,累世的业障都能被洗净。双手合十,喃喃地祈祷了一会儿,然后开始沐浴,将水往头上泼,再捧一口恒河水往嘴里送。</h3> <h3>  沐浴中的印度教徒</h3> <h3>  往头上泼水的老太太,也许她几十年如一日</h3> <h3>  女人穿着艳色纱丽,先用手沾一些河水洒在发间,弯腰洗脸,沉浸在自己的端庄仪式中,让神圣的恒河水洗去自己的罪,净化灵魂。</h3> <h3>  沐浴后正换艳色莎丽的女人</h3> <h3>  这里没有人用牙刷,都是用杨枝,刷完后把水咽下,再清洗一下。这便是律典中记载的“嚼杨枝”。</h3> <h3>  用杨枝刷牙,刷完后把水咽下,</h3> <h3>  另外,恒河边有几个洗衣场,每天都会在恒河边洗衣服,浮起的肥皂泡在飘荡着,又不知会进入哪位沐浴人的口呢?</h3> <h3>  正在火葬场侧边下游沐浴人们,谁知会不会把骨灰也喝进肚子里面去了。</h3> <h3>  这种场面只有在印度才能找到,我们无法评价他们的行为与习惯,这就是印度文明的特殊性吧! </h3><h3> 在这里,现代文明的各种规则已经失效,禁忌也被打破,不要尝试用常规的标准来要求它,更不要以正常思维去衡量它,它刷新常人三观的瞬间还有更多。</h3> <h3>  在恒河沐浴后剃头落发叫做重生。</h3> <h3>  沐浴后正在落发</h3> <h3>  沿着恒河岸边的码头,排列着一只只大盖伞,伞下坐着婆罗门的祭师。他们有的三三两两,有的独身一人,面向恒河,木然端坐。有的身穿洁凈黄袍,端庄平和;有的身披麻片,形容枯槁。虔诚的印度教徒则会经常来到他们跟前,听他们唱诵、布道、祝福。 </h3><h3> 他们在此冥想、感悟生命的本质,放弃物质欲望成全精神生活的追求,</h3> <h3>  瓦拉纳西恒河边的印度教徒</h3> <h3>  面对恒河冥想的印度教徒 </h3> <h3>  瓦拉纳西恒河边的印度教徒</h3> <h3>  面对恒河冥想的印度教徒(咋一看我以为是雕像)</h3> <h3>  面对恒河冥想的印度教徒</h3> <h3>  瓦拉纳西恒河边的印度教徒</h3> <h3>  瓦拉纳西恒河边的印度教徒</h3> <h3>  身披麻衣、形容枯槁的印度教徒</h3> <h3>  瓦拉纳西恒河边的印度教徒</h3> <h3>  唱诵、布道、祝福的印度教徒</h3> <h3>  形容枯槁的印度教徒</h3> <h3>  装束怪异的印度教徒</h3> <h3>  恒河边还有群色泽艳丽却又衣衫褴褛的乞丐,却是来到恒河边等死的印度教徒,乐善好施的印度人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活着,让他们挺过一天又一天,直到有一天不再睁眼看这个世界,就可以继续他们的轮回。</h3> <h3>  等死的印度教徒</h3> <h3>  等死的印度教徒</h3> <h3>  等死的印度教徒</h3> <h3>  听当地人说,有外国人为了能够死在恒河,一到河边就把护照扔进恒河里。因他们相信,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水火之间,生死彼岸。听到这里,对于不相信印度教的我,只能无奈的感叹-“疯了”!也不禁感慨信仰的伟大! </h3><h3> </h3> <p class="ql-block">  在瓦拉纳西恒河边,随处可见湿婆的终极追随者—苦行僧,这些人确实如唐朝玄奘法师所说“或断发,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他们把瓦拉纳西当作自己的家园。苦行僧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是臭皮囊,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p> <h3>  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的苦行僧</h3> <h3>  长发苦行僧</h3> <h3>  露形无服,涂身以灰</h3> <h3>  湿婆神的终极追随者</h3> <h3>  相比上面的苦行僧,他没有涂灰,皮肤黑褐,给钱也不给拍照,我估计他的修为最深。</h3> <h3>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用长的木棍像擀面杖一样碾压自己的小弟弟,在小弟弟上挂砖头,小弟弟用铁棒卷起来,铁棒上再站个人,他们的信仰超越生死。</h3> <h3>  身怀绝技的苦行僧</h3> <h3>  身怀绝技的苦行僧</h3> <h3>  身怀绝技的苦行僧(手机视频截图)</h3> <h3>  看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金庸小说中《笑傲江湖》里的《葵花宝典》第一页,“欲练此功,必先自宫”。这种放弃物质欲望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境界确实让人有灵魂上的震动。</h3> <h3>  在当地看到的火葬仪式在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任何改变,而在火葬场的边上保有一团永不熄灭的神圣之火,相传已经2000年没有断过。</h3> <h3>  这就是烧尸场,沿用几千年前柴火烧尸的土办法,印度人奇葩地把它当做收费的景点。我不敢多角度拍摄,就怕闻到烧尸的味道。</h3> <h3>  许多人认为死后能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火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这甚至是他们一生所追求的。他们认为,凡是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h3> <h3>  坐在船上,迎着朝阳,飘荡在恒河之上,看着瓦拉纳西岸边彩色的房子,岸上冥想着的苦行僧,河中晨浴的人们,等死的人以及千年不变的火葬场,不禁心中感慨人世间的生死情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精神的所求才是永恒,像这座圣城与圣河承载着众生的一切。</h3> <h3>  生活在此地的人们坦然接受着生活的双重性,古老与现代、奢华与贫穷、冥想与躁动、神圣与卑微、真理与荒谬 。</h3> <h3>  卖金菊花的女人</h3> <h3>  悠闲的瓦拉纳西居民</h3> <h3>  住在恒河边的瓦拉纳西居民</h3> <h3>  热腾腾的奶茶壶</h3> <h3>  恒河边卖东西的老太太</h3> <h3>  卖自己编织小饰物的外国女孩</h3> <h3>  悠闲自在的瓦拉纳西人</h3> <h3>  小小摊贩</h3> <h3>  在恒河边墙壁上随便挂个镜子就是理发室了。</h3> <h3>  傍晚时分,印度教的信徒们和世界各地游客都会聚集到河坛上。河坛周边香烟缭绕,梵音、祈福钟声回荡,夜祭会场庄严肃穆,夜祭表演让你领略什么才是真正的最炫民族风。 流传了几千年的仪式,至瓦拉纳西的诞生之日起,就从没有间断过一天。</h3> <h3>  天没黑就早早来占位的教徒</h3> <h3>  手持法器的男祭司</h3> <h3>用手机拍照的教徒</h3> <h3>  全身心投入的印度教徒</h3> <h3>  回到家里一个多星期了,心里依然没能平静,活生生的画面依旧像电影一幕一幕地呈现。这是我去过、有史以来去过最神奇的地方。在这里不论是死亡,还是沐浴,这些都只是瓦拉纳西的日常。比起游客和我的猎奇心理,当地人表现得太自然和谐。在这里,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幻像的,唯神永恒,人体不过是灵魂栖息的皮囊。在这里,生命是那样的简单、真实,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赚人眼泪的故事……</h3> <h3>  结语:对于一直感兴趣于风光摄影的我突然转入人文摄影还真的是无从适从,风光摄影那种眼睛看到就能感觉出能不能出片子的情况,在人文摄影中已荡然无存,十几二十年前那种惜胶片如命已经根深蒂固,让我舍不得按下快门,更不用说人文摄影的连拍和盲拍。希望通过这次印度行能够改变人文摄影的态度。 </h3><h3> 《瓦拉纳西恒河边日记》,虽然在构图上不是很讲究,但平铺直叙说不定让各位看官,能更容易了解一下这个浓缩印度精华的瓦拉纳西,这也许是对我人文摄影的一个最好借口,但我是真心希望这个美篇能提前你的印度之行。</h3> <h3>部分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