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 所有真诚的付出,不一定能打动别人,但一定能宽慰自己。敬业,乐业,专业,是我工作的信条,十七年,我勤勤恳恳,不负自己的诺言,不断求索创新,渐行渐远的路上,渐思渐悟的心里,清晰了人生的目标,明确了角色定位一一这辈子做一个能思考、有思想的语文老师。</h3> <h3> 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做一名语文教师,而且,我也一直开心地以为,自己在教学上,始终有一点儿小灵气,偶尔有一点儿小创新。小灵气加上小创新,渐渐地形成我独有的教学风格。在语文恣肆的汪洋里,踏浪,放歌,弄潮,前行!</h3> <h3> 初登讲台那几年,我只是笼统地觉得:只要学生学会就可以了,教似乎不那么重要。所以,在我第一次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课时,我讲的内容很少,让学生说的较多。临近下课时,我给学生读了一则材料,还让学生拟了个新闻的标题。结果,下课后,听课的领导给我好顿批,说我既没分段又没分层,老师讲得又少等等,我心里还挺不服气,觉得也不能课课都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应该不同课有不同讲法,我讲了标题,讲了导语,讲了主体,不就行了嘛!学生会了,就行了呗,干嘛要大一统?</h3> <h3> 这不久,区进修校下来听赛课。那时,对待赛课区里很重视,所有学科教研员都一起集中听,然后评。我选的课题是《庄稼的朋友和敌人》(年头太多了,有些记不清了,或许是巜庄稼的敌人和朋友》)。这是篇说明文,自读课。这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学习如何分类说明。依旧是我讲得少,学生说得多。并让学生总结出分类说明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以此法介绍下自行车。学生从颜色,型号,用途,车梁与车把形态形状等角度介绍了自行车。有两个同学还综合用了以前学的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了自行车轻便,价廉等特点。我自以为,这课完美!等到评课时,有一个教研员问我,你怎么总让学生说呢?你咋不讲呢?好在最后,我们语文教研员李龙泉老师肯定了我的做法,还给了很好的评价。</h3> <h3> 在刚参加工作这三四年中,我的学生观虽然不清晰明朗,但还是有些轮廓的。这就是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那时侯,我还不知道以人为本这些概念,但用现在的理念衡量,我的教学观念从起步时,还不算落后。所以等到我送走第一届毕业生时,李主任特地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说:你总说你的方法对,看看你班的中考成绩如何?看完了,李主任说,嘿,别说,真不错!我任教班级平均分最高,优秀率也不低。这下,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打算一直坚持下去。不过,很快就有传言,说我有些骄傲。为此,何玉珍老师还专门找我谈了次心,说:你这么年轻,可不能给人这种印象,以后路长着呢!我谨记何老师的话,一直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h3> <h3> 在不断实践中,我逐渐明白,所有的努力只有基于热爱才能持久,只有基于思考才能深入,才能不断进步。所以,我渐渐学会了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这种爱不仅有感性的,更有理性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来引领学生读文做人。喜欢践行的一句话:我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为此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观渐次明朗:教与学同等重要,不可偏废。</h3> <h3> 在教学实践中,我相对比较喜欢花些时间研读议论文和说明文。初二阶段两类文体占比很大,又不像记叙文、小说等,学生比较容易认同。如果教学没有变化特色,学生便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接纳。为此,我尝试着从整单元入手,每篇有所侧重,渐渐学着有配课的小语段练习加以巩固。将市里的“教方法教规律″教改实验与学校进行的“目标教学法"结合起来,事半功倍。但备课过程却更加挨累了。</h3> <h3> 我觉得议论文上的比较好的有《理想的阶梯》《太阳的光辉》。最满意的是《谈骨气》,这篇文章教学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读出层次,读出情感。第二课时,设计二个教学目标:1.如何选择事实论据(这是主目标);2.议论文中叙与议关系(当然也包括位置关系)。这一课上完,听课的领导与老师们纷纷夸赞设计得好,尤其是第2个教学目标,有的老师课后交流时说自己都没想到。那大约是一九九七年的事啦。</h3> <h3> 说明文上的比较满意的有《中国石拱桥》巜苏州园林》和巜看云识天气》。而且上巜看云识天气》时,还有个小插曲。那时上课,每组配有一台幻灯机,谁上课用,谁搬到课堂里。我们班当时历史任课教师是李洪祥校长,他专有一台,而我的课有两节都和他的挨着,就顺带着用,然后再给他搬回去。结果,那天,正给学生演示积云,卷积云图片,学生看得正来劲儿时,幻灯机忽地罢工了,我和学生就凭着感觉来想象各种云啦。课后,学生还安慰我说:老师,你不用担心,校长的幻灯机坏了,马上就会有人给修好的。后来,这一课又在区里观摩,我为此还写篇下水说明文《语文书》。</h3> <h3> 我一天天地认识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至关重要。教师没有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没有结合编写意图的深入思考,没有根据学情实际的创新设计,你的课堂必然止于浅表,止于单调。学会从一个小点切入,带动全篇的阅读,互相支撑,彼此关照呼应,天长日久,教学才能相长。</h3> <h3> 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一直以来是庄重、无畏、深情的、有着崇高爱国情感的形象,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震撼。每看每读,对本课都会有新的认识。如果跳出课文,我们会发现他还有一个特别的所在,他还是一个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的高手:语法课上,他深情地赞美法国语言,寓意深刻,语重心长,创设了浓郁的情感情境;习字课上,他精心的准备了新的、美丽的圆字帖,“法兰西”“阿尔萨斯”,创设了联想的情境,使学生感觉这些字帖挂在我们的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创设了告别的情境。把那种深沉的爱国的氛围渲染得如此浓郁与炽烈。那种悲壮与不屈的精神感人心魄,催人泪下。可以说,如果没有韩麦尔先生的高超的创设教学情境的艺术,小佛郎士的变化就不会如此顺理成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创设适宜的情境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韩麦尔先生这个虚构的教师形象给我们的种种启示,是深研教材,跳出教材之后才能感受发现的。</h3> <h3> 深入思考,表现为充分的理解教学目标所阐释的精髓,更能通过思考发现新意,王鼎钧的《那树》通过一颗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及心神安慰的茂盛繁密的老树,在急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倒下了,甚至是最终连根拔起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他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对主题的探究至此也算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当时教参与相关的辅助资料也止于此。但我觉得不能就此止步。于是结合结尾一段:“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引导学生体会“已无人知道”“更没有人知道”几个词的作用,理解出平淡中蕴含深意,一种悲凉、幽怨和愤懑的情绪,更有对人性中的“欲望”的双重性的认识。它一方面是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又造成无可估量的破坏。这一段更有对人性中善于“遗忘”的谴责。就如好了伤疤忘了疼。以后还可能漠视或重犯此类的错误,导致恶性循环。让我们领悟到作家的深邃哲思和良苦用心。</h3> <h3> 那些年,因为年轻,意气用过事,跌过跟头;也因为过于耿直,直言不讳,伤过人。好在是学校风清气正,领导悉心培养,同志们热情相助,使我不断有机会锻炼,得以进步。时过境迁,如今细想,感激之情无法言表。</h3> <h3> 这是我二十年前任课班级的学生王琳琳前两年海外归来后给我的留言,今天再读,无比温暖。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十七年,灼灼其华,亦只争朝夕,无私无畏,无怨无悔!谨以为记,为青春为奋斗为理想为热爱!</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