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溆浦二都河畔的高山上,有一个名叫雁鹅界的自然村落,生活着一个古老而沧桑的民族――“七姓瑶族”。那里,二三十栋木房子集结成寨,三四十户人家生生相惜,据说都是“七姓瑶族”的后裔。因而,人们称雁鹅界为“七姓瑶寨”。</h3> <h3> 雁鹅界,是“七姓瑶族”人家世代居住的古村落。寨子依山而建,背靠九雁山,面朝二都河,左连猛虎岭,右接青龙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风光秀美。相传,有一“草寇”带兵爬上此界,天刚近黎明,突见一群大雁从头顶飞过,即命此界为雁鹅界。</h3> <h3> 在一个假日,我们慕名到此一游。过了二都河小桥,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扶摇而上,来到一个小山头平台,就可以看到对面山坡上的雁鹅界“七姓瑶寨”了。只见,一座座斜檐翘角的木板房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就像是从天边飘过来的海市蜃楼一般,是那种无法形容的俊美。</h3> <h3> 眼前的雁鹅界“七姓瑶寨”,就伫立在青山环抱之中,美轮美奂。沿着小径进入寨中,寨子的四周是绿绿葱葱的青山密林,天空中弥漫着柔和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路边石坎上,有一家竹篱笆的农家小院伸出来的树枝上,挂了四五个红灯笼,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只是,老主人看到我们提着他晒盘里的腊肉拍照时,说要收十块钱一次,有点大煞风景。</h3> <h3> 对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屋院子,禾塘坪里一颗高大密枝的梨树,此时已开满了雪白带绿的小花,看起来恰似一个巨大蓬松的棉花球,引得美女相拥其下,来一个美美的合影。近旁的屋顶上,或是青黛色的泥瓦,或是长着青苔的杉木皮,透露着大自然无言的静美。</h3> <h3> 从古老木屋之间的泥泞小路过去,上坡来到已经用水泥砂浆浇筑的大路上,又是一层不一样的景观。屋前,叠起三四层,大大小小不规则的稻田里,已经有人在灌水浸田,准备犁田栽禾了,又是一季阳春,一年对丰收的希望。或许,这就是“七姓瑶寨”人年复一年的耕耘,与执着的生活。</h3> <h3> 沿着水泥路上行,我们与梯田和木屋插身而过,四处的村民依旧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左边的长亭,可以作为休息乘凉的地方,此时有个老妇人在兜售着自制的干菜酸菜,价格公道,大方得很。在竹亭的正方上,挂满了一排金灿灿的玉米,硕果累累,让人欣喜不已。</h3> <h3> 靠山坡的一侧,有一座新盖的吊脚楼,楼下一层是古老榨油房的地方,楼上是居家。大家欣喜地来到榨油房里,齐刷刷地握着悬挂的撞杆,笑嘻嘻地模仿起瑶族人榨油的样子,为的是来一个功夫秀。还有石碾子、蒸煮茶籽和油菜籽的灶锅。因此,这里“七姓瑶寨”村民,只要到山下买盐,不用买油,就可以生活下去。</h3> <h3> 看得到,雁鹅界“七姓瑶寨”的生活用具一应俱全,但基本上都是老辈人自制的,比如车稻谷的风车,磨豆子的磨盘,樁米的石臼。古人云:臼,古者掘地为臼,断木为杵,其后穿木石为舂米器具。还有昔日女子用脚纺纱的脚纺车,这些都现在很难见到的农耕纺织工具。</h3> <h3> 古时候,女子能纺织,会做针线活,是会很讨人喜爱的。听说,如今在雁鹅界“七姓瑶寨”里,只有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会用脚纺车,而且一次能纺四个穗子,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与世隔绝的“七姓瑶寨”,就是靠女子的勤劳、能干、聪慧,换来衣服御寒,锦绣加身。</h3> <h3>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起屋筑院,泽水而居。走进雁鹅界“七姓瑶寨”,就能看到沟沟相连,环绕寨中,潺潺泉水,由上而下,绕屋而过。所到之处,都是叮咚汨汨的水声,如同进入了另有一番情调的高山水乡。此时,传来了坎上瑶家阿妹金玲般的话语声,她邀请我们到上屋坪里来看看。这真是,风声水声声声入耳,汉话瑶话话话连心。</h3> <h3> 据史料记载,雁鹅界古村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360余年。在古村落之前,此地为闯王李自成部将牛万才的秘密屯兵地,正屋住军官,横屋住兵丁,孤院为哨所,战时从军,平时务农。从这一段文字上看,我倒觉得,这个古村的初建时间,应该从明朝算起。</h3> <h3> 据介绍,雁鹅界“七姓瑶寨”古村有祖屋15栋,建筑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其中正屋8栋,均七封六间,横屋6栋,皆四封三间,孤院1栋。首栋正屋与二栋正屋之间有专门的练兵场,其余正屋之间只隔6尺滴水天井。正屋中堂门门相通,正屋两档各建横屋3栋,将正屋紧紧包裹。</h3> <h3> 据查询,雁鹅界“七姓瑶族”,据说是溆浦瑶族三支之一,与花瑶、花裤瑶齐名。自古以来,他们居住在这一带的深山老林里,属溆浦城南的雪峰山脉,群山绵延,相对封闭。他们一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着与世无争的恬静生活,已有数百年的历史。</h3> <h3> 我国西南的雪峰山脉,是湘西与外界的天然屏障,山高林密,坡陡路遥,易守难攻,是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迁徙聚集之地。统溪河镇西南为丁氏洞山,有一条清澈的山溪水从洞边缓缓流过,此山又叫“澄心洞”。在雁鹅界的东、西边,是蒲家瑶峒和九溪瑶峒。</h3> <h3> 据《溆浦县志》清乾隆年间记载,溆浦瑶族(花瑶、花裤瑶和七姓瑶)分布在溆城南和东南的十大瑶峒。城南至龙潭200里以内,有蒲家瑶峒,梁家瑶峒,白水瑶峒,雷打瑶峒,与邵阳的武岗连界。城东180里之内,有对马峒瑶峒,九溪瑶峒,金竹山瑶峒,与娄底的新化毗邻。</h3> <h3> 在溆浦瑶族三支之中,“七姓瑶族”人口稀少,贫穷落后,甚至连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也在数次被迫迁徙之中而遭改变。瑶族,在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传说,“七姓瑶族”是在两千年前从江西被追赶至此的。他们的祖先,是五兄弟传承下来的血脉,在迁徙逃亡中的时候,得到了“高坡大王”的暗中相助。<br></h3> <h3> 为了改变局面,他们将瑶族仅有的“蒲”姓分成汉族中的姓氏,即蒲氏、刘氏、丁氏、沈氏、石氏、陈氏、梁氏七姓。这一改变,使他们似乎也成了汉族。尽管时间推移,汉瑶两族人们早已和睦相处,但瑶族的历史始终没有被遗忘,“七姓瑶的故事”一代代流传下来。</h3> <h3> 雁鹅界的“七姓瑶族”,结寨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住在原始的吊脚木楼里,没有刻意保存自己的文化,任凭岁月蹉跎,仍掩盖不了那纯洁、善良、自然的一面。他们遗留下来许多原始的智慧痕迹,无处不遗留着中华民族坚强、善良、勤劳的一面。</h3> <h3> 在与大自然搏斗的生存竞争中,雁鹅界的“七姓瑶族”人开动脑筋,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进行了生存艺术的传承和创造,比如独特的木楼建筑群,经验丰富的梯田农耕文化,工艺非常讲究的农用工具,有自己的“高坡大王”庙,双唢呐和精通骨折刀伤治疗的能力。</h3> <h3> 在雁鹅界“七姓瑶寨”里,多为明末清初的木制古建筑,是就地取材和加工的结果,具有本土的文化特色。这些木屋,不仅集聚了房屋主人半生的心血,而且表现了能工巧匠的功夫。它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的,不乏精美佳作,连起来看更是美丽绝伦的组合。</h3> <h3> 寨子里,每一栋古宅小院,不管是单家独栋,还是屋檐相连,都有风雨沧桑和岁月留下的斑驳记忆。屋前的地场,大多是瑶民们从山上捡来山石垒起而成,简单耐用。屋檐下用青石板铺成台阶,最适宜在夏天坐着看天下雨,听鸟唱歌,吹着凉凉的山风,神仙一般。</h3> <h3> 在寨子尽头台阶的拐弯处,高高的干打垒石坎下方,安放有一架自由转动的小水车,一个水池。一条用刨开的竹子铺成的水滑道,顺势而为,将清清的泉水自上而下流动着,形成一道小瀑布景观。这是一种高山流水般的独特意境,灵动十足,赋予你无限遐想。旁边,点缀着一、二株红红的三角梅,不得不让人惊叹布景之人的用心,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h3> <h3> 最高处的雁栖云山庄,更将典型的农家木屋和小院台打扮的精致儒雅,屋边的八角阁楼更是点亮我们的眼球。我们扶栏眺望,将远处朦朦胧胧、绿绿葱葱、起伏连绵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眼下的寨子,房屋层层叠叠,有的匍匐于地,有的翘角昂立,深色的人字屋顶铺满一隅,恰似泛起而凝固的波澜一样,显得那么的肃穆静美。</h3> <h3> 雁鹅界“七姓瑶寨”,深藏在雪峰山里,山高峰险,林深树密风景秀美。整个古村建筑错落有致,自然而优雅,美丽而洒脱。 村民们在这里筑屋安家,开荒辟田,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昨日雨后的阴沉天气,一片云雾缭绕在山间寨头,我们犹如身处人间仙境。</h3> <h3> 如今,雁鹅界“七姓瑶寨”已是雪峰山旅游的目的地。据说开展旅游活动时,久别的老油坊里人涌如潮,搞稻田捉鱼时乐坏了城里的青年男女,搞开镰打禾和稻草艺术作品展时,城里的大人、孩子们割禾、打禾,翻泥鳅,简直进入世外的乐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