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181团两位已故的语文老师

泥巴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181团中学南大门</b></font></h3> <h5><font color="#ff8a00"><b>上⬆️图刘宝经老师</b></font></h5> <h1><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font color="#808080">&nbsp; &nbsp; &nbsp; 本文说的这两位语文老师一个是我的父亲刘宝经,一个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白垒。前者生于1927年,后者生于1921年,两位老师都是与2010年辞世。他们在世时都曾服务于农十师181团的基础教育,为181团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181建团60(1953—2013)周年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中,他们都是榜上有名。181团没有忘记这些曾经为团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的事迹和照片都做成了宣传橱窗在181团矗立着,他们的精神也被后代传承着。在奉献中获得了大家对他们的褒奖,其实,除了他们的名字和成绩以外,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他们的人品以及呈现出的生命状态。</font></span><font color="#1564fa"><br></font></b></h1>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前排左一为刘宝经</b></font></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ff8a00"><b>上⬆️图前排左2为刘宝经</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后排左一刘宝经在东北航校</b></font></h3> <h1><b><font color="#808080">  刘宝经,(1927—2010),祖籍河北乐亭,毕业于人民大学法律系,1951年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第一批空军东北航校学员,因为出身问题无缘驾驶飞机赴朝参战。1953年随部队和平解放新疆进驻阿勒泰,1958年转业到181团工作,曾做过181团宣传工作和181团学校校长。刘宝经一生笔耕不辍,有450多篇作品收入《当代西域诗词选》、《军垦颂》、《绿洲魂》等诗词集。1963年撰写的报告文学《上海五姑娘》在《新疆文学》发表后,在知青中引起轰动。此文曾在新疆广播电台多次播放,上海《解放日报》转载,并收入上海支边青年手册。兵团战士战严寒斗酷暑,屯垦戍边的精神通过他文章得以广泛的宣传。著有诗集《青青河畔草》和小说散文集《一壶奶子酒》。</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白垒,(1921—2010),祖籍四川广元,1949年毕业于重庆国立政治大学法制系。新中国成立后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南军政大学川北分校政治理论教员。转业北大荒后,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中文系教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为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事业,投身于农十师181团子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白垒老师一生笔耕不辍,多有专著出版,教书一生,诲人不倦。一生获奖无数,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累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20余次,最高奖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颁发的“全国先进教师”荣誉称号。</font></b></h1>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白垒老师</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前排左4白垒老师与181团中学69届同学聚会合影</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后排右起6刘宝经参加东北航校进疆同学40周年联谊聚会留影</b></font></h3> <h1><b><font color="#808080">  这两位老师的相同之处,他们所学都是法律专业,都是为报效祖国投笔从戎参加革命的,而所从事的都是语文教育工作。他们饱读诗书都爱好文学创作。年轻的时候都是有理想有抱负,将自己的青春投身于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大业之中。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在边疆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着,可谓桃李天下。他们的个性可以这样形容,一个是“豪放派”,一个是“婉约派”。有诗为证:《鹧鸪天·从军》(刘宝经)投笔从戎分国忧,肩头任重况深仇。横枪纵马千寻路,鏖战厮杀几度秋!谈往事,赞风流。硝烟白我少年头,而今手把长缨在,不缚苍龙岂可休?(朋友如有白垒老师的诗文及照片请赐予,不胜感谢。)但他们爱生如子,爱校如家,认真教学是一致的。他们的不同之处,刘宝经老师比较幽默诙谐,白垒老师比较内敛严谨。在教学实践中,刘宝经老师讲课激情飞扬抑扬顿挫,白垒老师讲课平静如水思维缜密,虽然他们的教学风格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其教学不分伯仲各有特长。凡是做过他们学生的都是有目共睹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里就不赘述他们是怎么为人师表“传道受业解惑”的,我想要讲的是他们不为人所知的逸闻趣事。</font></b></h1>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刘宝经(2排左6)和181团部分教职工合影</b></font></h3> <h1><b><font color="#808080">  两位老师在文革时期都是“靠边站”的走资派、文艺黑干将、反动学术权威。1966年刘宝经校长是农十师第一批“运动员”,曾一时想不通,差点“自绝于人民”;之后白垒老师步其后尘也当了“运动员”。在一个疯狂的时代,很多人都是疯子,还好他们依然清醒。仇恨并非是个体行为,它是如此“慷慨”“博爱”,一阵风的功夫就能席卷成千上万人。自此他们如履薄冰,从1966年开始,大概五六年间,他们基本上不从事教育工作,在“革命”的喧嚣声和斗争社会中,默默无闻地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改造世界观,接受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他们顶着“反革命”的帽子,面对不公的待遇,却不能表示愤怒,虽九死却未悔,在看似狭窄的人生里,过着一种开阔的生活。他们把没有尊严的日子,过得依然庄重,依然有收获。他们学会了很多劳动技能,在汗水里凸显出他们的智慧和毅力。</font></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ff8a00"><b>上⬆️图刘宝经(2排左6)和181团中学部分教职工合影留念</b></font></h3> <h1><b><font color="#808080">  在革命的时代,他们是被革命的。所以他们必须要关进“牛棚”里进行监督改造,通过学习领袖著作,对照检查自己,斗私批修,写交代材料,游街,接受革命群众的批判,早请示晚汇报,彻底荡涤他们的灵魂。当然,不能对他们只进行精神改造,还要有肉体的改造,要身心都要得到改造。那时候学校许多脏活累活都会派他们两人去干,他们任劳任怨日复一日地认真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在命运的安排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时,北方取暖是烧火墙,夏天,他俩配合打土块,准备秋天给学生宿舍和学校的教室砌火墙用。如果渠里有水干活还比较轻松,如果没有水他们就要靠肩到井里去跳水,这样劳动量就加大了,每天都有任务,不能懈怠。和泥、拓土块、翻晒、码整齐,最后将凉干的土块垒好然后盖上草,以免下雨浸湿。就这样他们在太阳的曝晒下,脚踩着烂泥,晒掉几层皮,脱胎换骨,做着重复简单的体力劳动,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看上去和劳动人民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到了晚上他们要给学校的麦田和菜地浇水,穿着胶靴,蚊虫陪伴着他们,有时运气好的话,到了早上回家的时候手上还提着一条被搁浅在田里的鲤鱼,这时候是他们最高兴的了,一扫夜晚浇水的疲惫,因为这样可以让家人打牙祭了。平日里他们要用柳条编抬把子,用芨芨草扎笤帚为学校制作劳动工具。到了秋天他们就开始为学生宿舍和教室修砌火墙,一个当大工,一个当小工,修火墙是技术活,弄不好吸力不足会倒烟,假如学生煤气中毒,他们两人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所以,他们干起活来非常认真谨慎,细心研究排烟构造,每道工序一丝不苟。</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到了冬天,他们要给学校打柴火。上世纪60年代末,阿勒泰地区的冬天地冻天寒,呵气成冰,气温一般在零下30度左右,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子,冻伤是常有的事。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人们还在温暖的被窝里,他们俩就要赶着牛车带着干粮和水,起大早向学校以北的10公里以外的小黄山“锅底坑”进发去打柴火。他们披星戴月要在戈壁荒滩上整整挖一天梭梭柴,才能将牛车装到两米高左右,这样才算完成任务,一般情况太阳快落山了,他们才拖着疲惫和饥饿的身体归来,皮帽子上都结满了霜,等他们把柴火卸完已经精疲力尽了。有时,回来晚了,孩子们就会沿着学校北面通往小黄山的道路去迎他们,如果远远地看到牛车慢悠悠地走过来,孩子们就会欢欣雀跃地奔向家里,让母亲准备好饭菜,当然也都是粗茶淡饭,能吃饱就不错了。他们干起活来从不偷奸耍滑,不管早晚他们一定会满载而归。他们人生的某一阶段就是这样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在漫长的冬季和漫长的打柴路上慢悠悠的在牛车上度过。他们在生命的冬天里心中装着希望,走在冰冷的漫漫人生的路上,不公的命运并没有让他们停下脚步……</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在外人看来他们两人就像哑巴干活从来不交流,但他们干起活来却成了最默契的伙伴。都说“臭老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事实却不然,因为他们有文化,他们干活不仅靠体力,更靠脑力,所以,他们编的抬把子既漂亮又结实,修的火墙既美观又好用。工人们看到他们干的活也禁不住赞美几句:这两个“臭老九”活干的真不错啊!那个时候,他们非常低调,只埋头苦干,很少见到他们的脸上有什么表情,而他们却有很强的默契程度,不用说话只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想做什么。那时,这两个中年男人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着……</font></b></h1>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刘宝经(2排左5)和181团82届初三(2)班毕业生合影留念</b></font></h3> <h1><b><font color="#808080">  时代洪流裹挟着他们,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万事万象,了然于心,尊卑自如,襟怀坦荡。大概在1972年前后,这两位“臭老九”在劳动改造中与人生的不完美进行了和解,灵魂深处得到了深刻地改造,组织认为他们改造的还不错,就对他们实施了“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刘老师先回到了教师队伍,过了一年白老师也回到了教师队伍。历史还给了他们尊严,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回到教师队伍的刘老师只担任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和一个班主任,我曾在父亲的班里当学生,不喜欢父亲做自己的老师,因为他对自己的孩子要求特别严格。比如在上课时偷看小说,被父亲发现了,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挨批评。写了作文也不愿意让父亲看,他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总之,做父亲的学生太不自由了。因为那时候年龄尚小 ,还不懂得对你最严厉的人却是对你最好的人。1973年父亲恢复校长职务后,主要做学校管理工作,带一些副课,这样父亲就不做我的老师了。</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上个世纪的1974年9月至1976年7月,是我的高中阶段,语文课是由白垒老师担任的,那是我第一次聆听白老师的语文课。我与白老师很熟悉,他和父亲的患难之交,让我对他非常亲近,之前虽然知道白老师学问高深,但我从没有听过他的课。白老师上课从来不高声讲话,他知识广博,逻辑清晰,循循善诱,温文尔雅的风格吸引着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纪律非常好。刚从动乱走向正常教学秩序的我们也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白老师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即使不是课文内容,只要有同学请教,他便不吝赐教,他严谨治学,认真执教的作风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后来,白老师调到了农十师教师进修学校任教,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桃李满天下,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再后来,这两位老师都相继退休,在家笔耕文字,含饴弄孙。退休后的他们写诗弄文也是不亦乐乎。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鸿雁传书,刘老师写了诗文寄给白老师修改,白老师写了诗文寄给刘老师提意见,一首诗就这么寄来寄去,直到改的他们满意为止。人生虽历经坎坷,但他们却可以诗意地生活,从他们的诗文中就能感受到他们丰富多彩和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在平凡的世界里他们不是去计较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快乐地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在这样急功近利的社会像他们这样的莫逆之交实属少见。他们心静如水,用热爱打败了时间,用坚守打败了岁月。</font></b></h1> <h1><b><font color="#808080">  记得有一次,白老师从北屯到乌鲁木齐市,他和父亲皓首相聚,我下班回到家,看见坐在沙发上的白老师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甚为高兴,问候之后便坐下来想和他们聊天,可看着这两位老人家并无许多话,甚至有时还会“冷场”,相顾无言,你看着我笑,我看着你乐,我便玩笑地问了一句,白老师,老爸你们怎么不说话呢,平时信来信往的有说不完的话,怎么见了面了却无话可说了呢。其实,我懂得两位可敬可爱的长者他们半生的默契,无需赘语也了然对方。当时我还劝过父亲与白老师打电话交流作品更方便,后来,听过一次他们的电话交流让我捧腹,因为年龄都老了,耳朵都不好使了,你说东我说西,实在也是说不清什么,所以他们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写信。他们写信不仅讨论诗文,还讨论人生。</font></b></h1>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后排左4刘宝经参加新疆诗词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合影留念</b></font></h3> <h1><b><font color="#808080">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们的人生亦是如此。这两位教育工作者都曾当过我的语文老师,一位是我的亲生父亲刘宝经,一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白垒。他们一生命运多舛,但依然堂堂正正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于国于民都是无愧的。他们走了快十年了,但他们在我的心里一直没有走远,他们的品格一直影响着我,鼓舞着我,使我终身受益。用父亲的一位友人为他赠诗写到的那样概括他们的一生颇为恰当:“身处边荒孺子牛,冰霜苦雨度春秋。高风亮节阿山雪,额水清波映月流。”(注:阿山指阿勒泰山;额水指额尔齐斯河水。)<br>  愿两位老师的灵魂安息!</font></b></h1> <h3><font color="#ff8a00"><b>上⬆️图181团中学东大门</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