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水的光阴,在指缝间流逝。如烟的往事,己渐渐地淡出了记忆。惟有当年的知青岁月,仍根深蒂固地印刻在脑海里。</h3><h3> 一九六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我们二十三个福州知青,在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己经先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公社社员,到沙县梨树公社池村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h3><h3>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暮然回首,己碎落一地芳华。</h3><h3> 二O一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当年的池村知青再聚首,重返那梦开始的地方一一池村。</h3> <h3> 多少回咏怀故地,多少回热泪盈眶。知青这辈子,有太多无奈,太多迷惘。</h3><h3> 每个知青犹如一个音符,把每个音符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浑厚的《命运》交响曲。</h3><h3> 蹉跎知青路,峥嵘岁月长。一次阅历,是一份积蓄,一番感悟,是一段华章。人生因挫折才美丽,事业因逆境而辉煌。</h3> <h3> 几番骤雨人犹健,一旦阳春鬓悄霜。</h3><h3> 来吧!打开尘封的心窗,五十载宠辱不惊。看乾坤消长,昔日留下几多调帐,几多激昂。</h3><h3> 担一肩日月送走青春,献一瓣心香供奉高堂,揣一腔祝福成就姻缘,攒一份美德传给儿郎。</h3> <h3> 那熟悉的深山密林,曾留下我多少青春的足迹,那池村的菜地田硬,曾洒下我多少青春的汗水。</h3><h3> 梦魂常绕忆豆蔻年华,春酒一斛斟不完知青甘苦,白日放歌笑续千般情结,青春作证欲书百味沧桑。</h3><h3> </h3> <h3> 知青一一那用青春换来的记忆,是用生命铸造的战歌。</h3><h3> 打开这壇尘封了五十年的老酒,酸甜苦辣,一言难尽。</h3><h3> 我们亲吻过祖国的江河大地,我们享受过农友的友谊亲情,我们经历过乡亲的无私大爱,我们分享过丰收的喜悦和欢騰。</h3><h3> 这就夠了!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把多少奢望留给自己。</h3> <h3> 池村一一沙县革命老区基点村。土地14851亩,其中林地13400亩,耕地只有851亩。</h3><h3>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至今仍未摆脱贫困。村中年青人大多都在外打工做小吃,一部分老年人仍驻守村中。也不种水稻了,买商品粮,种些菜,安度晚年。</h3><h3> 新上任的林主任闻讯,热情地将我们接进村,在新建的村部向我们介绍了池村的近况。</h3> <h3> 照片背后的老屋,就是五十年前刚踏进池村的住处一一知青的新家。</h3><h3> 睡得是统铺,吃得是大锅饭。</h3> <h3> 这是一张当年挿队时池村第一生产小队全体六位知青拍摄的唯一一张发黄的照片。</h3><h3>五十年后,重返池村,并找到了当年我们小队的生产队长阿柱。老队长今年八十八岁,身体还硬朗,除了耳朵有点背外,其它都还不错。我们见到他时,他正背着一大包蔬菜回家。老队长都还记得一个个知青的名字。</h3><h3>于是,一队的老知青和一队的老队长又照了一张迟到了五十年的合影。</h3><h3><br></h3><h3><br></h3> <h3> 一群涉世未深的毛孩子,创建了共和国第一次人口大迁移。一群羽翼未丰的小燕子,无奈地闯进了命运的漩涡和风雨中。</h3><h3> 那个说话轻声细语,做事慢条斯理的小女孩啊,本该还依偎在母亲的杯中撒娇的时候,却跟哥哥姐姐们一起,挣扎着与贫困和磨难苦苦抗争!</h3><h3> </h3><h3><br></h3> <h3> 啦叭铛,二队的一个农民,与一队知青为邻。因说话声如啦叭而得的雅号。七尺男儿,身强力壮,挑一二百斤重担健步如飞。干得一手好农活,自制的扁担、土箕坚实耐用。</h3><h3> 我们经常唱歌《勿忘我》歌词大意是:</h3><h3> 有一朵蓝色的花,</h3><h3> 它名叫勿忘我,</h3><h3> 爱人请你相信,</h3><h3> 我只爱你……</h3><h3> 知青天天哼这首歌,啦叭铛和邻居的小孩也都跟着哼。</h3><h3>啦叭铛今年七十八,见到我们,喜极而泣!五十年后却仍然能叫出一队知青的所有名字。</h3><h3><br></h3><h3><br></h3><h3><br></h3> <h3> 池村有一条小溪,从夏茂流经池村通向虬江,最后汇入闽江。</h3><h3> 我一直在寻找当年小溪流经的村口,农民天天在这里挑水煮饭洗衣服。小溪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h3><h3> 记忆一:每周赶墟,我们都沿溪走向夏茂,溪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鱼在溪中穿梭。</h3><h3>男知青用自制的雷管炸鱼。爆炸声过后,我们潜入溪底,争眼一看,白花花一片都是鱼!真是难得的盛宴!</h3><h3> 记忆二:寒冬腊月,池村一片霜白。一队三位女生谁都不想起床做饭。不知谁说了一句,要是今天谁能跳进溪中游一圈,今后煮饭的任务就免了!谁知,话音刚落,小张翻身起床,朴通一声跳进溪中,游了一圈回来。</h3><h3> 当然,饭还得继续煮,免不了的。</h3><h3> 记忆三:夏天,蚊虫盯咬,许多人都打摆子。那年夏天,我也病了,每天下午准四点开始发烧,村里没有治打摆子的药。一气之下,下午三点半,我就先跳进溪中浸泡半小时,看看还会不会发烧?!结果当然是照烧不误!</h3><h3> …………</h3> <h3>池村书记一一载着池村乡亲的深情厚意,提着池村乡亲自家摘的水果,亲自送我们出村。</h3> <h3> 知青一一对于当今年青人来说或许只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但对我们这些亲历者来说,代表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h3><h3> 知青,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是上千万人用青春和热血浇铸的时代里程碑。</h3><h3> 知青一一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符号!</h3><h3> 结束了一天的旅程,在随心所欲之年,还能翻山越岭十几里,脸上仍然露出青春的笑容。</h3><h3> 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青,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h3><h3> 知青精神万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