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做“三颗心”的家长

那年那月

<h3>和朋友相聚时聊天,有个朋友说,对于孩子教育有时候很迷茫,总觉得自己特别特别用力了,可是孩子不但成绩不理想,反而越来越叛逆不领情,很让人头疼。我笑着说,就是因为你对孩子太用力了,所以孩子才不领情,她一脸茫然。</h3> <h3>陪伴孩子要时刻谨记“三颗心”:不要太关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热心。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性格都不同,需要的陪伴方法和教育方式也无法相同,而且孩子不同成长阶段需要的“爱”更不同。</h3> <h3>我家有两个孩子,我算是个“马大哈”式的妈妈,从孩子上学起我就告诉孩子们,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且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因为妈妈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女儿和儿子晚上做作业时,我故意晚上加班工作,常常是一个桌子,我们娘三一起各自为战,灯光下,专心而安静。写完作业后他们自己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自己洗漱收拾后坐在床上看看书,然后八点半前休息。</h3> <h3>从小他们就自己背着书包上下楼,我告诉他们妈妈是不负责给他们拿书包的,他们下楼时还要把垃圾拿下去,因为我告诉他们垃圾是咱们家每个人制造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分担倒垃圾的任务。后来他们看到我拿着东西就会主动帮我分担,他们说妈妈最辛苦。孩子们养成了独立作业、主动看书的好习惯,也懂得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更因为我偶尔表达的劳累和虚弱,让他们学会了分担和关心,好习惯也收获了好成绩。</h3> <h3>我对孩子学习外的生活更是“马大哈”式,我从不干涉孩子们的选择,每到星期了,我会带着孩子们去超市购买“欲望”。他们可以买自己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但是条件是不能超过三件,每个零食或者玩具不能超过十元钱。因为“欲望”是需要控制的,孩子们在超市里学会了“选择”和“比较”,他们在满足了“欲望”的同时还需要学会控制。</h3> <h3>对于现在的很多父母来说,他们爱孩子太多,爱孩子太专心,爱孩子太全心全意,他们付出了很多却又给予孩子太多的压抑感。他们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算是真正的爱孩子,迷茫又无奈。从小到大或者在孩子耳边唠叨着吃零食对身体不好,不给予满足,使孩子行成了心理匮乏感;或者对于孩子的要求来者不拒,行成了孩子的娇惯成性无约束感;或者对孩子保护得不愿他们做任何攀爬玩耍等有危险的动作,行成了孩子的胆怯和不敢冒险精神;或者对于电子产品既控制不住又无法控制地痛恨,行成了孩子的渴望和家长的无奈感等等。大人觉得精疲力尽,声嘶力竭,孩子却像个困在爱笼子里的小兽,越大越想挣脱,越大越想独立。</h3> <h3>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了,我对他们慢慢地变得更加“漫不经心”了,我给他们在学校附近的书店办理了借书卡,他们自己放学后去书店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书中的世界引领他们越来越多地开阔了视野,他们越来越多地喜欢自己独处。我不再把他们当成了孩子,而是把他们当成了大人一般地和他们聊天,带着他们去游泳、去攀爬、去西餐厅,甚至有一次,我带着他们去KTV里唱歌。我对孩子们说:“所有快乐生活的前提条件都是需要自己足够的努力换取的。”</h3> <h3>我们两个孩子的性格迥然不同,女儿的性格好强、独立、自觉又有主见,从小就不愿意让我管她,特别是学习上的事。儿子比女儿小两岁,性格有点弱,从小就喜欢粘人、爱说话、爱看书又最爱交流。每个孩子都不同,需要对待的方式也会不同。</h3> <h3>女儿上了中学后,只要她不讲学校的事情和学习情况,我是从来不主动过问的。她每个星期从学校回来,我只是把零食买好,把平板电脑充满电放在她床头。女儿今年上八年级,也正是青春期最萌动的时期,在她开学时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如果有男生喜欢你,或者你有喜欢的男生了,可以告诉妈妈,我帮你参考参考。”女儿骄傲地对她的好朋友说:我妈妈特别民主、开朗又开放。</h3> <h3>女儿有个星期从学校回来,她带回来一个精致的小礼物袋,她随手放在了卧室的飘窗上。我打开一看,是几个小小的玻璃瓶子,里面装着彩色的小星星,特别精致。还有个很可爱的小雕塑女娃娃,憨憨的笑态,张扬的发型。女儿轻描淡写地说是同学送的,我笑着开玩笑说:“不是男生送的礼物吧?不过就是男生送的也很正常,说明我家闺女很优秀。”女儿笑着说不是,而我再没有把话题说下去,因为我觉得应该压住自己的好奇心,给予女儿最起码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女儿成绩优异,性格开朗阳光,就算是被青春期的男孩喜欢也是很正常的事,作为家长我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我告诉女儿说:“妈妈才不会像别的妈妈那样害怕男生喜欢你呢,有男生喜欢你,说明你优秀才会被别人喜欢,妈妈希望你一直优秀下去。”</h3> <h3>儿子喜欢沟通的方式交流,他喜欢把看过的书与我分享,我总是认真地听他说,和他沟通交流。儿子夸赞我说:“妈妈,你比起很多妈妈,最难得的就是能够静下来听孩子说话,尊重我们小孩子,愿意和我们沟通。”</h3> <h3>在孩子面前,我们可以不把孩子当孩子,也可以不把自己当大人,让自己把工作生活做好的同时,对孩子真的不用太用力,不用太用心,更不用太专心。给孩子空间,给自己空间,给生活空间,我们只是陪着孩子长大,而不是代替他们成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