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三月,百花争芳斗艳,伴随着春的脚步,文昌中学迎来了第八届“优质课堂”暨初中年级“同课异构”教学评比活动,历史组的评比活动于3月29日下午在张光嶷科学馆进行,课题为《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由历史组的符芳星、周斌斌两位老师执教。</b></h3><h3><b> 时间未到,校内外的老师们早已来到现场签到等待。</b></h3> <h3><b> 下午第一节课由符芳星老师讲授。符老师用两张晚上十点半学生在食堂吃夜宵的图片导入,要求同学们思考夜宵是从哪个朝代开始有的?以此进入课程的学习。符老师把教材整合成三个部分,即第一章、行走都市: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第二章、走近文学:感受文人的“一段情”;第三章、回首繁荣:传承经典的一份力。用流畅生动的语言带着大家一起去感受宋元时期都市与文化的繁荣,娓娓道来,令人印象深刻。</b></h3> <h3><b> 宋元文化的繁荣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符老师总结课文后,又对课文情感进行了升华,创作了《开封》的词,并用《成都》的曲演唱了出来,伴随着同学们的歌声,大家内心都在默默思考,对于经典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如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b></h3> <h3><b> 第二节课由周斌斌老师讲授,以设问“如果可以选择,你会穿越到哪一朝代生活”,并引用汤因比的话导入。周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课程:一、以图文现繁华;二、以宋词品韵味;三、以节日寻文化。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一些细节解读来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语言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热烈。</b></h3> <h3><b> 宋词的婉约派与豪放派两大类别该如何去体会其中的风格特点?周老师巧妙的进行了设计,由女生演唱李清照的词,再由男生朗诵苏轼的词,两者一对比,两大派别的风格特点也就自然的体现出来了。</b></h3> <h3><b> 两节课分别由两位风格迥异的老师讲授,内容丰富,亮点多多,各位听课老师都聚精会神的听讲并做好记录。</b></h3> <h3><b> 课后,由历史组组长陈长连老师主持评课活动,首先由符芳星和周斌斌两位老师就自己课程设计的思路以及上课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与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接着郑旭老师、冯学林老师、海口市历史教研员林子齐老师先后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了点评。几位老师分别从<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课堂导入、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等教学常规的各方面进行点评,林子齐老师还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在座的历史老师做了深入解读,听了林老师的点评感觉</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醍醐灌顶,令人受益匪浅。</span></b></h3> <h3><b> 最后,教研室副主任张熙锐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研。</b></h3> <h3><b>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教学需要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也需要老师们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本次活动既为两位老师提供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也为其他老师搭建了研讨交流的平台。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刻苦钻研、团结协助下,文中历史组定能不断向前、再创辉煌。</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