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一次,着一身藏蓝色的军装,戴一顶镶嵌着闪闪红星的军帽,和一高二同学来到了韶山毛主席故居。前有池塘,后靠青山,茂林修竹,环绕其间。小屋静静地坐落于中央,娓娓地向游人们倾诉着这个家庭的记忆。</h3><h3> 我们沉默着走入,发现除了窗外有点点光亮透入,整个空间,便被浓浓的黑暗笼罩着,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我想象着儿时的润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奋笔疾书的模样,那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在漫长的黑夜中,越发强烈。正是凭借他对读书的热爱与痴迷,使他从小就博学多才,善于思考,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最终成就了一代伟人。</h3><h3> 轻轻抚摸着斑斑驳驳的墙,久久地环视着这个见证了太多毛主席少年时光的地方,我的心中,忽然回荡起那再熟悉不过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漆黑狭小的空间无法拘束毛主席的鸿鹄之志;再艰苦恶劣的环境,也无法禁锢少年的热血与希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的,作为青年一代,我们理应像那初升的太阳一般破除晨岚,永远乐观与坚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颗充满能量的内心和怀揣梦想的灵魂。只是因为,祖国的美好未来由我们创造,祖国的大好河山由我们守护!青年一代,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3> <h3> 今天下午来到了毛主席故居,在毛主席铜像前,我们举办了一场严肃的“向主席献花篮活动”,全年级同学穿着新四军的军服,挺拔的站在广场中。伴随着庄严肃穆的音乐响起,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作为学生代表和老师们一起走向铜像前,恍惚间觉得太阳融化了周边的一切,眼中只剩下巍然矗立的主席铜像,每一个节奏点像是砸在了心尖上,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步履越发富有力量。</h3> <h3> 主持人“北京市和平街一中向主席献花篮”的一段话话音落下,我们脱帽三鞠躬,目随解放军的动作看着花篮被放置在主席铜像脚下,心中敬意如惊涛骇浪拍打在石岩上,澎湃的无以复加。我们能够拥有如此富强的国家,如此幸福的生活,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使中华这条巨龙在伤痕累累之时破而后立,洗髓重生,矗立在世界的东方!</h3> <h3> 在围绕着主席的铜像走了一圈后我们结束了这次献花篮的仪式,心中久久难以平复,在没有到来之前,我们对于此次游学的后半段红色之旅并未抱有太多期待,此时方知其意义之重大不在目光所及之处,而在心灵所感之间。</h3> <h3> 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应心怀敬佩与感恩。此时提起主席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短短几页,更是一个伟大的身影,望其项背便心有所触动。再回想起毛主席的种种诗篇词句,毛主席真的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h3><h3>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h3> <h3>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七句中,写树林,大山,湘江,船,鹰和鱼等,既有景物,也有动植物,多种多样,充满生机。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展现了一幅大自然的美景。</h3><h3>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现了毛泽东为了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h3><h3> 现在的我们也应有这种精神,投入到学习当中,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h3> <h3> 今天下午我们去了韶山非遗中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在“非遗大舞台”里观赏了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选段,三棒鼓和皮影戏。老演员们热情洋溢的表演也带动了同学们的情绪,忍不住和演员们一起拍手打节拍。</h3> <h3> 同学们第一次尝试木桩画都觉得很特别,有一种不同于纸张的笔触感,更加厚实的感觉,圆形的外轮廓也带给我们灵感。木桩上一圈一圈的年轮象征着生命与时光的痕迹,让图画更生动活泼起来。同学们纷纷拿起画笔,在上面勾画出了各种不同的图案,有卡通形象,抽象的色块,自然中的景观,也有其他内容。</h3> <h3> 两名同学在木桩上画了校徽。</h3><h3> 我们的校徽整体颜色为绿色,象征着朝气,活力和希望。校徽主体由"HYR"三个字母组成,寓意为“和一人”。在和谐的育人环境里,身为和一人的我们立志,勤奋,求实,开拓,像一棵幼苗一样在校园里自信,快乐的成长。</h3><h3> 衬着木桩特有的年轮痕迹,绿色的校徽更显出了它特有的活泼和张力,好像在表达着我们和一学子自强不息,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无穷动力。</h3> <h3> 我们还做了油纸伞。来不及听指导老师讲解我们就早早的动起了画笔。我想用深蓝色和橙色为主要基调画一幅抽象的作品,但是水加多了,于是伞从中间裂开了。总结经验,这一次我没有加很多水而是慢慢的调配我需要的深度,小心翼翼的在伞上涂色。这一次每一种颜色都比上一次更加饱满,伞也没有出现破损的情况。但是在伞下面连接的部分上涂色还是很困难,那里的纸质凹凸不平,很难画得精细。这次活动让我们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容易,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里面包含了几千年沉淀的属于中华民族的品格。我们应当多了解,多发扬,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工艺,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h3> <h3>制作:梅竞丹 邓瞳 张鹏羽 徐嘉悦 赵嘉昕 孙娜</h3><h3>指导教师:丁兆利 荣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