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海军黄楼。</p> <p class="ql-block"> 1957年作者于海军大院,背景大楼为海军黄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军司令部黄楼,以及与它同期建成的四座海军干部楼(100~400号),外人习称海军大庙,实际上它只是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中式风格,帽子大了点。当然,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它的设计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梁思成,主抓建设的领导者是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将军。</p><p class="ql-block"> 这组建筑,在当时的西郊复兴门外,算是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了。1955年,我们全家从中南海迁来海军时,这些建筑都已经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楼,是海军机关的办公楼,顾名思义,因外墙黄色而得名。楼房设计采用了一中二配,中高两低的形式,非常壮观,出复兴门你看不到公主坟,却可远观黄楼的模样。黄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它承载着海军的历史,是人民海军的象征和骄傲,成为海军子女终生不会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随家来海军大院时,还不满上学的年令,却已是黄楼的常客,常常混在大人身后到黄楼“上班”,专做一件事~收集邮票。当时黄楼每一层部门的墙上都挂有布制的邮件袋,报纸书信每天插在布袋里,乘人不备,我和几个跟我岁数相同的小伙伴,偷偷撕下信封上的邮票。从东配楼到西配楼,从一层到六层轻车熟路查找邮袋,日集月累收获颇丰。我还学会了集邮的基本功,分清了(纪)字和(特)字的区别,如差一张不能成套,则会继续寻找或与小伙伴们交换。上小学时,己集累了两大本邮册,只可惜在文革中不慎丢失,否则那百余套建国初期的邮票,若保存至今其价值绝对不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能够在黄楼取得战果,只因是几个小孩在悄悄做事,出入黄楼并未引起大人的注意,加上孩子对集邮的执着,定有收获。但在今天,时代不同了,儿童的心智与价值取向已不能同日而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童年难忘的记忆,常是快乐幸福的种子,深埋心底。海军黄楼,永远讲述着人民海军向前进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哥和二哥,1957年于北京海军大院100号楼前。</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后,在朋友的帮助下重回大院,睹物思情,心潮翻涌,在黄楼前拍下难得的一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