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目 录</b></h1><h3><b><br></b></h3><h3><b> 🍂 父 亲 的 日 记</b></h3><h3><b><br></b></h3><h3><b> 🍂 百 纳 衣</b></h3><h3><b><br></b></h3><h3><b> 🍂 军 礼 进 行 曲</b></h3><h3><b><br></b></h3><h3><b> 🍂 普 通 一 兵</b></h3><h3><b><br></b></h3><h3><b> 🍂 背 影</b></h3><h3><b><br></b></h3><h3><b> 🍂 军 礼 服</b></h3><h3><b><br></b></h3><h3><b> 🍂 勋 章</b></h3> <h1><b> 🍂 父 亲 的 日 记</b></h1><h3><b><br></b></h3><h3><b> 1966年4月8日</b></h3><h3><b><br></b></h3><h3><b> 庆国(我大姐)因病住进市中医医院,她没有头巾(围巾)用,我(父亲)买了一条淡绿色的头巾,晚上给她送了去。</b></h3><h3><b><br></b></h3><h3><b> (在医院病房里)我说:"庆国,我给你买了条头巾″。病房里的病友都说这巾好,既朴素又大方。可是,庆国两手展着头巾说:"在家中你总教育我要艰苦朴素,在学校内俺老师也是这样教我们的,你不必给我买这头巾。我是团员,围这个不像话,怎么教育别人呀!退回去吧!我不用!″话音未落,(她)一下子(把围巾)扔给了我。</b></h3><h3><b><br></b></h3><h3><b> 庆国的思想觉悟,使我深受感动,孩子的想法作法是对的,这是新社会毛泽东时代的新青年。她才16岁,还没有(长大)接我们的班,我怎么培养她爱打扮呢?我又进一步体会到怎样才是真正爱护孩子、关心孩子。</b></h3><h3><b><br></b></h3><h3><b> (这是父亲唯一留下的一篇关于家事的日记。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大姐的红色基因已达赤热,而父亲的亲情也染满了事业的色彩。这种事情一定不会被当代人所能理解,但在那个年代,老一辈革命者心中只有事业没有个人、家庭。正因为大姐狂热的追求上进,在后来的文革中,她毅然决然地与父亲划清界线,断绝父女关系,因为她要坚持走红色道路。)</b></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b style="line-height: 1.8;">注:自1964年11月初至1965年7月末,父亲受省委指派,参加青岛市社教工作队文教分团,分别带工作组在青岛医学院、青岛第31中学开展社教一年多。1965年11月中旬至1966年9月初,又受济南市委指派,参加市社教工业分团,进入济南市橡胶厂开展社教工作。在近两年的社教工作期间,父亲几乎没有回过家。给大姐买这条围巾时,他仍是在社教工作一线,在近五万多字的社教工作日记中,这是唯一一篇记叙家人的文字。</b></h3><h3><br></h3><h3><b> 父亲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在饥寒交迫中长大,十七岁参加八路军,一路风餐露宿,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艰苦朴素成了一生的守则。自大姐出生,在十二年间六个孩子先后出生,但家风如此,我们也从小养成了这种习惯。生活向低标准看齐,思想向高标准看齐,这成为我们一生的准则。</b></h3> <h1><b> 🍂 百 纳 衣</b></h1><h3><b><br></b></h3><h3><b>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兵被装发放时都有一个针线包,里面装着一缕绿线一缕白线和几根针,部队要求艰苦朴素,当兵要学会缝被子补袜子,手艺练的好的,别说补个裤子褂子,就是挎包、子弹带也不在话下。而我除了这些针线活以外,还会改裤脚、缝鞋垫、做口袋,那针脚一板一眼大小一致,那线码分丝不乱笔直一条线,老兵看了也直咋舌头,都夸俺这小子有能耐。</b></h3><h3><br></h3><h3><b> 其实,这可是俺"家传的手艺″。母亲十四岁告别父母去当八路打鬼子,既成永别,再未见过父母。所以有了儿女后,缝缝补补总也少不了,虽是粗针大线,但我们兄妹六个总还是穿的干干净净,就是衣服上的补丁,也讲究个横平竖直、左右对衬,不管在部队还是到地方,六个孩子就像她的六个兵,小孩接大孩的衣服穿,哥哥的衣服小了让弟弟穿,所以最小的那个总是穿最破的衣服。</b></h3><h3><b><br></b></h3><h3><b> 后来,大姨常来帮母亲缝缝补补,帮带着教母亲做些针线活。从此,家中再没有什么旧衣服旧鞋子可扔了,大衣服改小,小衣服留布,口袋、衣领做贴布,实在碎的不成形的布头就打成饹褙纳鞋子用。潜移默化之间,俭省朴素便成了传统。</b></h3><h3><b><br></b></h3><h3><b><br></b></h3> <h5><b> (解放初期的母亲)</b></h5><h3><b><br></b></h3><h3><b> 记得小时候穿的最破的衣服上,前前后后上下左右竟打了二十多个补丁,那年我刚上初中,十四岁的少年活脱脱像个丐帮弟子,面对一群群新的同学,尤其是那些花骨突般的少女们,心中怎么也禁不住的自卑害羞。</b></h3><h3><b><br></b></h3><h3><b> 那年父亲被打倒还未解放,造反派虽然解冻了存款,却仍然扣发父亲的工资,全家生活十分拮据。按理说,十四岁的男孩第一天去中学报到,总该穿的稍稍讲究些,然而母亲却执意让我穿件千疮百孔的补丁衣服去上学。在众多花枝招展的女生面前,我简直脸面全无,就连那些一身崭新学生服的农村男生也在背后嗤笑我的这身百纳衣。当时,对母亲这样打扮我,心中多少生出一些怨恨。</b></h3><h3><b><br></b></h3><h3><b> 一直等到初一下学期,父亲从牛棚里解放出来,母亲才让我脱下那件百纳衣般的丐丐装,并告诉我了实情。之所以让儿女们穿成破衣烂衫,就是对造反派的一种无声的抗议,也是向社会展示一种受创伤的形象,这是一个老兵反抗欺凌与迫害的一种战略战术。穿上百纳衣我,就是她的一颗炮弹一杆长枪一枝不屈不挠的利箭。</b></h3> <h1><b>🍂军礼进行曲</b></h1><h3><b><br></b></h3><h3><b> 我的岳父也曾有过老军人的经历,一生最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是在军营中的点点滴滴,尤其说到兴奋之处,常常一个立正,右手刷一下举至眉际,随之一声"首长好!″脱口而出,至到他已过七十多岁时,腰身依然那么挺拔。</b></h3><h3><b><br></b></h3><h3><b> 一个优秀的军人,无论他是士兵还是军官,良好的养成教育,会把一个青年如同倒入一个模子,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那气质、那形象、那作风,就是不穿军装,依然让军人的精神漾溢出来。</b></h3><h3><b><br></b></h3><h3><b> 岳父爱讲故事,但讲的最多的还是军人的生活,有一次他讲到去部队帮助解决技术难题,首长设宴答谢,岳父起立敬礼,刹那间让首长手足无措,端着酒杯的右手停在半空,</b><b style="line-height: 1.8;">尴尬间慌忙用左手还礼。原来岳父依然保持着五十年代我军学苏军时的礼节,而忘记现在的《内务条令》明示在餐厅、澡堂等生活场所可不敬礼。老岳父习惯成自然,却让年轻的首长不得不对这个老兵刮目相看。</b></h3> <h3><b> 那一年,老岳父第一次进我的营盘,做为"山大王″的李团,自然要陪他到各山头转转。老人重回军营,兴致格外激昂,五十多岁的腰杆依然挺的笔直,大步流星的摔臂前行,威武之气不宣而生。所到之处,让部下看到皆是佩服的不行不行,这也让老人的自尊得到了极大满足。</b></h3><h3><b><br></b></h3><h3><b> 行至最高最远的一个分队驻地,岳父刚刚驻足,只见分队长从远处快步跑来,到他约五、六米处,止步敬礼,高声报告:"首长好!本分队正在队列训练。请指示!╳╳分队长XXX。"岳父见此场面,一时语塞,我赶紧上前向分队长做番解释。</b></h3><h3><b><br></b></h3><h3><b> 午饭后,分队长在交谈中获知岳父爱打乒乓球,于是邀请老人与他交流切磋一下球技。分队长的球技在山里数一数二,没几个人能赢他几局。或许这傢伙也想挽回饭前的那点</b><b style="line-height: 1.8;">尴尬,一开局就连抽快打,但他哪里知道岳父在市级行业系统的乒乓球比赛里,也是拿过冠军的。虽说上了些年纪,但雄风依在,只用不到二十个回合,就把分队长打的没了脾气。老人出山后,凡是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夸赞他有气质有水平,这正是:</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r></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英雄当年,银镫雕鞍鹰兔遁,画戟处,壩上风流乾坤。问细柳辕门,匈奴无魂,驾长车,祁连山下赏月轮。</b></h3> <h5><b> (五十年代的父亲)</b></h5><h3><b><br></b></h3><h1><b> 🍂 普 通 一 兵</b></h1><h3><b><br></b></h3><h3><b> 1975年10月,我由士兵提升为军官,就任专业组技师(正排级),行政二十三级。因为下达提干命令时已过了秋季服装(冬装)时机,所以我们这批干部只能等到来年五月才能领到四个口袋的干部服。那时候,军官是从超期服役的优秀士兵中选拔,对于一些咬牙苦干的农村兵,等到这一天就意味着将来吃穿不愁,国家安排工作,可以在城里找对象。</b></h3><h3><b><br></b></h3><h3><b> 当他们忙着买皮鞋,改衣服(将士兵服改成四个口袋的干部服)时,我则托人买了一块天津产的东风牌手表和南京产的熊猫牌半导体。因为,那时的士兵不仅不允许穿皮鞋,而且也严格禁止买半导体,对带手表也是不提倡。提干后,虽然还是同士兵住在一起,但时间、空间自已更能作主,而手表对一日生活安排更有实际用途。至于半导体,那基本上算是私物公用,班组学习、活动的,那就是为大家服务的。</b></h3><h3><b><br></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当时,这也算是一种潮流,农村兵忙着买皮鞋、改口袋、找对象;城市兵买半导体、带手表、换钢笔。总之,提了干,鸡仔变凤凰,总得翘几根尾巴翎子显摆显摆。</b><br></h3> <h5><b> (父亲、母亲获得的淮海战役纪念章)</b></h5><h3><b><br></b></h3><h3><b> 提干不久,我佩枪执行任务,返途路过家中。一家人第一次见了当了官的我,自然一番热闹,才二十岁的大小伙子,挎着手枪、带着手表,自然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b></h3><h3><b><br></b></h3><h3><b> 父亲晚上回家,见到久别的儿子,而且还是解放军军官,当然喜笑言开。饭后,父亲把我叫到一边,听我认真汇报工作,他用赞许的眼光审视着军二代的成长。在得到一番鼓励后,父亲突然话风急转,谆谆教诲我千千万万不可骄傲自满,永远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b></h3><h3><b><br></b></h3><h3><b> 看着父亲常年扎起来的裤脚,还有那双洗的褪色的黑布鞋,我一下领悟了父亲话外之音,普通一兵,这是解放军的本色,永远把自己当做一个兵,才能当好一茬官。于是,回部队后我将手表和半导体一块打包寄回家,唯一与我的兵不同的,是冲锋枪换成了手枪,工作中脏、累、苦、险仍然冲在前,这作风一直保持到当了李团,依然像普通士兵一样摸爬滚打,一手油一身汗,一身作训服打天下。</b></h3> <h1><b> 🍂 背 影</b></h1><h3><b><br></b></h3><h3><b> 岳母信佛,一生都敬菩萨,只要见庙,哪怕不进去烧柱香,也要隔空双手合十拜一拜。岳母幼年父母早逝,是由四姐手拉把拽的长大,姐妹感情至深。但姐晚年弃佛改信基督,大让岳母不快,总说菩萨知道了会不高兴的。</b></h3><h3><b><br></b></h3><h3><b> 岳母为人善良,有些尽善的让人心酸,路遇残疾或乞丐,不论真假,一律把袋中零钱施舍一空,如遇街上恶行之人欺负老弱,全不顾自已身单力薄总想出手相助。出于对她的保护,我们力劝她不要多管闲事,更不能不量力而行招来麻烦。但她往往口头答应,遇到贫弱之人仍我行我素。</b></h3><h3><b><br></b></h3><h3><b> 自从儿子出生,岳母便成了外孙子的专职保姆,早早提前退休,与岳父分居两地近十年,一心扑在外孙子的养育上。由于我在山里带兵,妻子上班路远紧张,对儿子的教养多少缺乏耐心,时有打骂行为,被岳母一旦抓个现行,便喋喋不休斥责我俩,一个土匪,一个军阀,菩萨会报应的。</b></h3> <h3><b> 岳母好施善良,邻居街坊处久了没有不夸她人好心善爱助人的。有一日,我陪岳母去市场买菜,当我与菜贩好不容易讨价还价买好菜时,转身却不见了岳母。我的脾气哗的上来,火头只冲脑门,不管不顾立马扯嗓子大喊大叫起来。</b></h3><h3><b><br></b></h3><h3><b> 忽有一人拍我肩膀,告诉我说不远的上坡处,见一瘦小的老太太正帮一拉煤球的推车哪!我顺他所指方的寻觅而去,老远便见一个又瘦又小的老人,头拱着地,手推脚蹬连声哼哼叽叽地帮人推车,那拉煤的板车后挡都比她高出一头。</b></h3><h3><b><br></b></h3><h3><b> 这正是我那活菩萨般的岳母呀!那煤车在她那不到九十斤的瘦小身体前,犹如一座黑压压的小山,而她竟不自量力地去帮一个陌生人推车。我心头一热,疾步向前,用力推着沉重的煤车爬上了大坡。岳母累的瘫坐在路边,一阵小风吹过,撩起她的头发,只见鬓角之处白发晶莹,几道皱纹划过她额头。</b></h3><h3><b><br></b></h3><h3><b> 人心向善,胸中就揣着菩萨,总以为自己是在为梵主布道,无我、忘我,以致普渡众生。可是,我的岳母,那时已近花甲,她又能普渡谁哪?只有善良,在渡她那颗慈悲之心。</b></h3> <h5><b> (父亲五五式陆军少校礼服) </b></h5><h5><b> </b></h5><h1><b> 🍂 军 礼 服</b></h1><h3><b><br></b></h3><h3><b> 在父亲眼中,最辉煌的是做为一名新中国的创造者,在嘹亮的国歌乐曲中,身着陆军少校军礼服,接受新中国的授衔、授勋。做为一名三八式的抗日老兵,做为四八年就是陆军医院院长的正团级干部,五五年被授予陆军少校,其军衔确实有些偏低。当年,父亲的战友和部下纷纷为他抱屈,而父亲却洒笑一声,沉深的问他们:咱们的汪洋政委(八路山纵四支队政委)在哪里?咱们的老司令在哪里?咱们那些牺牲了的战友在哪里?比起他们,我们今天所得的一切还有什么值不值!</b></h3><h3><b><br></b></h3><h3><b> 这套军礼服随配发的皮箱一直和家中衣箱混放一起,父亲无睱顾及这份历史荣誉,母亲被六个孩子累的死去活来也顾不上照看丈夫的光辉,</b><b style="line-height: 1.8;">覬睮这套衣服只有我们几个半大小子,总想偷出来试巴试巴,在小朋友面前好好显摆一番。这可是真正的军装,如用现在的话讲,军礼服绝对是军装里面的"战斗鸡″!</b></h3> <h3><b> 可惜,还没等我们长到有力气搬动那些箱子,喊着打倒ⅹⅹⅹ口号的造反派就闯进了家中,抄家,抄个底朝天,无须什么搜查令,无须什么理由,就因为这是走资派家,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你的家,就不是家。他们一次次闯进家门翻箱倒柜,随心所欲拿起一切自已所想拿的东西,让站在墙跟被监视的我,忽然想起电影中北伐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的镜头。可我爸混土豪劣绅也沾不上边呀?</b></h3><h3><b><br></b></h3><h3><b> "革命群众″先抄走了父亲所有的手稿书信,又抄走了家中所有的照片,最后竟连父亲的军礼服和勋章也抄走,说是反运动的复辟罪证。三天一小抄,五天一天抄,不管你吃饭还是睡觉,"革命行动“随时到来。</b></h3><h3><b><br></b></h3><h3><b> 终于有一天浪平涛退,运动宣布结束,"革命者″也被别人革了命,被抄去的东西也陆续返还,可是凝聚父亲几十年心血的数十万字的手稿巳化灰烬,军礼服还回来却少了军帽和武装带,好歹那些勋章、纪念章还完整,也算一种万幸吧!</b></h3><h3><b><br></b></h3><h3><b> 然而,我们终没有试过那身珍贵的军礼物,却被母亲为大姐改成了毛呢西装,记载父亲最辉煌岁月的标志服,终没有抵过一身洋装的诱惑,那抹独特的蓝怎么适合老百姓的承受。</b></h3> <h5><b>(父亲、母亲荣获的三级独立勋章)</b></h5><h3><b><br></b></h3><h1><b> 🍀 勋 章</b></h1> <h5>(父亲、母亲荣获的三级解放勋章)</h5> <h5>(父亲获得的渡江战役纪念章)</h5><h3><br></h3><h3><b> 无论父母还是岳父母,他们都留下许多故事,在我心中最软的地方闪烁着光彩,就像那潮起潮落的海滩,每一次大潮拥来总会留下无数晶莹剔透的砂砾,它们虽然细小杂乱,却都有自已的色彩。当我们用心走进这片砂滩,总会有锐角在研磨感觉,让人生起无数的记忆,去堆砌往事的高楼。</b></h3><h3><b><br></b></h3><h3><b> 又快清明,虽然尚未雨儿纷纷,路人更无几个断魂丢心,但在这渐暖的季节,春光却总会让记忆也随风飘扬,似乎这来自远方的温暖,总有亲人的力量,在呼唤,在吟哦,在故事中与你、我、他促膝长谈,不忘,也许就是前行?</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