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3月26日,经好友公青的介绍,我来到河北省黄骅市官庄乡后吴庄村拍了两天的大鸨(bǎo),真可谓:黄骅拍大鸨,收获真不小。</h3><h3> 后吴庄村的鸟导刘敏是个爱鸟之人,23年前就从事护鸟活动,他对大鸨的习性了如指掌,他不但从不投食诱拍,而且还从不让拍鸟人在拍摄地露面,我们都是在他的农用拖拉机里隐蔽跟拍。所以,这次拍大鸨可以说是纯野拍。</h3> <h3>这次能拍到较为理想的大鸨片实属不易。大鸨栖息地是一片广阔的麦地,正赶这两天刮5—6的级大风,气温一下降至零下,非常的冷。我从家走的时候又没带羽绒服,第一天硬是挺过来的。第二天实在挺不住了,才从鸟导家借了一件皮夹克穿。即使这样也被冻得够呛。冷且不说,截止到第二天傍晚,一直因离鸟太远(最远时有200多米,最近时也只有60—70米)没拍出理想的片子。因第二天太冷,同行的两个拍鸟人早早就驱车返回了。只剩下我一人后,我决定等到日落不能拍为止。说来也巧,就在太阳快要落山时,鸟开始活跃起来,纷纷走进跟前,最近时只有30米左右,加之落日余晖的映照 ,终于拍到了近距离的逆光大鸨。特别是一个最大的雄性大鸨好像懂我的心思,竟然迎面向我飞来 ,我毫不客气地果断拿下。这两天的苦等和受冻总算在快要结束时的瞬间有了回报,我有些喜不自胜了。</h3> <h3>其实,在我没拍鸟前就认识了这种鸟,小时候的老家这种鸟很多,当地叫它老鵏,记得经常有人猎杀它后炖土豆吃。第一次知道这种鸟叫大鸨还是向东弟一次在北陵向我展示他拍的作品时。当我看到他拍的高清漂亮大鸨大片时,就羡慕不已,也就一直有了拍到它愿望。</h3> <h3>大鸨被誉为“鸟中大熊猫”。 初识大鸨时,我对这个鸟名非常好奇,这鸟怎么和“老鸨”仅一字之差呢?后来查询有关资料才得知,原来鸨名来自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鸟,它们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数量总是七十只,形成一个小家族,于是人们就把它的集群个数联系在一起,在鸟字左边加上一个“七十”字样,就构成了“鸨”。</h3> <h3>大鸨从前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鸟,《诗经·鸨羽》中有“肃肃鸨羽,集于苞棘。”“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的诗句,用大鸨在栎树、酸枣丛以及桑树丛中肃肃地抖动翅膀的样子,来形容人民生活的疾苦,其中对大鸨抖动翅膀的描述,是十分真切而生动的。</h3> <h3>事实上,大鸨现在是一种极度濒危的鸟,它是被列入《华盛顿公约》的濒危物种,也是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大鸨在我国的分布数量也不足500只。</h3> <h3>据查:大鸨,属于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广布于欧亚大陆,从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向东到亚洲的土耳其、蒙古、俄罗斯、中国和朝鲜半岛。大鸨雄鸟体重为11~12千克,而雌鸟只有5~6千克,从体重上看也是鸨类佼佼者,它是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大鸨栖息于广阔草原、半荒漠地带及农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动。十分善于奔跑,大鸨既吃野草,又吃甲虫、蝗虫、毛虫等。大鸨性耐寒、机警,很难靠近,不鸣叫,非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不超过200米。</h3> <h3>大鸨数量骤减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捕杀。据传,李时珍曾称食用大鸨可补肾壮阳,解毒益气、润泽肌肤,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价值大鸨被过度的捕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时珍也算做错了一件事。另外,大鸨栖息地也遭受人类的严重破坏,大量农业机械及农药的使用,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大鸨的生存。所以,大鸨濒临灭绝最后的结论还是人类所致。</h3> <h3>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无论如何发展,人类都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只有地球, 人类不应该为了吃而灭绝一个种类,地球上已经有无数的物种因为人类的口腹之欲而消失了。但愿可爱的大鸨真正成为人类的“大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