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研讨路 不负春光不负卿

小鹿老师

<h3>  3月26日,我和语文科组长、评课团队一行人来到了第二小学,绿意盎然的休憩小园里,几个小朋友正围着石桌,或看着书,或坐在石凳上谈笑着,那点点粉红的不知名的花朵,随着微风在绿意中跳跃,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了一地的碎影,那碎影跳跃着写下了童真童趣的诗行。</h3> <h3>  这一次,我们是来参加“携手共进 助力成长”的语文同课异构活动的,我和二小的曼文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然后由我们两校的评课团队,开展评课研讨。由于上周三才上完了校内的课外阅读课,所以,我只有五天的准备时间,我拿到课本,看来看,才27个字的传唱悠远的古词,张志和却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都说,“诗言志、词传情”,看过教学参考书后,我才知道了,原来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那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h3><h3> 我在网上查看了王崧舟的《枫桥夜泊》《长相思》诗词教学后,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也被大师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课堂中是旁征博引、妙语如珠,深深地折服了。是的,一个教师,能有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而这一点也带给我的震憾是无穷的。反思我自己,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h3><h3>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急着动脑咬笔头去写教学设计,而是先阅读了方智凡教授的《古诗教学新视野之意象与意境》、刘春老师的《“浅”诗深读的价值》等相关文章,聆听了特级教师高林生、优秀青年名教师高青对古诗词教学教法的解读后,我的心中似乎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激趣设境——读出节奏——感悟诗境——品味诗情”,要打破传统的诗词教学,不能只是注重学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应该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理解并深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这样,围绕这这个主线,查找了大量与《渔歌子》相关的诗句与资料,我想适度地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空间,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词的兴趣。就这样,直到上课前一天,我才开始着手写教学设计,然后不断地删减、修改、完善,一直在办公室捣腾到12点,勇哥过来接我回家,又在家里边打瞌睡,边煎熬做课件到凌晨2点半,我埋怨自己太拖拉,怀疑自己患上了拖延症,勇哥瞧了瞧我一脸憔悴的模样,说我是太较真了。是的,太较真的我,会因为“飞”“肥”和“归”是不是押韵而纠结,然后查资料求证花了一两个小时,才弄明白了,原来是他们确实是押韵,在唐朝语音中,这三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或者说是差异很小的;太较真的我,会在如何引导学生去了解“桃花流水”时,苦思冥想了好久好久,不知道该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这种美感呢?后面我想到了不妨从听觉和视觉着手,再适时引入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和李白的“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样,这种人间仙境般的美感也就跃然在学生们的眼前了......</h3><h3> “上课的地点是在哪里?”第一次来这的郑老师问我,我指指前面的那幢教学楼,说:“不远,就在前面了。”看看时间,离上课还有十来分钟呢,于是我们不紧不慢地边走边聊着,看到二小的老师们已经在报告厅门前忙开了,我便加快脚步,赶紧来到了电脑前,试了一下课件,很好,没问题!就是不知道我等会上得怎么样,会不会忘记某个环节......</h3><h3>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上课铃响了,还好我是第二节执教,一边听着王曼文老师如沐春风般的语言,一边抓起笔,在我的纸上“刷刷”地默写着我的教案,以便于了然于心,那被我 涂改的花花绿绿的教学设计,此时此刻已经面目全非了,我真担心自己还记不记得住。我不时得看着手机上的时间,不停地翻看教学设计,尽管自己已经从教十年,但是第一次执教诗词,说实话,心里还是没多少的底。</h3><h3> 还好,我的课堂教学很是顺利,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看到荣娟老师冲我竖起的大拇指,我释怀地笑了。这是我对古诗文教学的一种探索与思考,看来还是可取的。</h3><h3> 此次教学,我认为本课有三个成功:</h3><h3> 一是反复诵读,层层递进。</h3><h3>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找出押韵的字,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根据我简化后直白易懂的平仄的小知识,读出词的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带着想象入情入境,熟读成诵。</h3><h3> 二是感悟词境,授之以渔。</h3><h3> 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想象,学习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h3><h3> 三是拓展延伸,品味诗情。</h3><h3> 语言有画面,字词见形象。通过循循善诱,进一步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交流并了解张志和生平,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解读词人“不须归”的真正原因,学生继读出画面之后,又读出了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诗人形象。</h3> <h3> 上完本节课后,受到了评课团队和吴校长的肯定,这也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是可取的,激励我要不断努力。当然也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那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探究呢?我想这还需要我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学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