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70年10月的一天在紫阳巧遇林挺立并约好第二天返回瓦房店。林到紫阳是会见他的哥哥的,我是会我父亲的。父亲到紫阳看我,是写信中无意告知父亲我从桥上摔下,在师部医院住院并已出院,但父亲不放心来到了紫阳。</h3><h3> 紫阳已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汉江水大涨。我俩从紫阳出发,坐船渡过汉江,在泥泞的紫瓦山路上经两个多小时的跋涉,来到瓦房店紫瓦路任河渡口。老船工说,水太大不能摆渡。看到一河之隔的营地,不能过去,我俩很无奈。</h3> <h5> </h5> <h5>图中小山的右侧即为瓦房店紫瓦路老渡口位置,现已沉没湖底,左侧为连队驻地</h5> <h3> 这里的人对老船工无人不晓。瓦房店紫瓦路任河渡口是这里的交通要道,每当我们乘船,经常听到他操着四川话,拖着长音大喊‘’有_钱_上_船,无_钱_爬_坡‘’。他的这话是针对农民喊的。这里的农民穷的你无法想象。一次上山背材,山顶下着大雪,我们冻得到老乡家取暖,一推门,我们立即惊呆了,四五个小孩坐在黢黑的房子里光着身子,在火堆旁取暖。听同学讲,他们到深山扛木料,老远看到一个女人光身到河沟取水,这女人见人来了赶紧跑回屋里。当地百姓穷成这样,那里有钱买船票呢。</h3> <h5> 1970年的冬季,一位同学在老渡口留影,其身后,老船工站在渡船上撑镐等待老乡上船</h5> <h3> 瓦房店紫瓦路的渡口旁建有一宝塔,是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所以,每当我们出去抗材,背东西,不管再累,只要看到它就好像看到了希望,繁重的劳动就要结束了。</h3> <h5> 由于修建安康水库,宝塔移到了新修的紫瓦公路边</h5><h3><br></h3><h3><br></h3><h3> 任河无法过去,我就和林挺立商量,先到瓦房店住一晚,第二天返回紫阳,再由紫阳过汉江,沿未修好的通往四川的公路返回连队。如果现在返回紫阳,路太远了,还下着大雨,不知天黑前能否赶到汉江紫阳渡口,如果天黑前赶不到汉江渡口,那就只有在雨中的紫瓦路上过夜了。于是,我俩先来到瓦房店找了一户人家,问住一晚多少钱。住户讲一块钱,我们还价5毛,住户说不行。由于舍不得多掏5毛钱,我俩当即决定返回紫阳,必须天黑前到达汉江渡口。于是我俩就在几十里的紫瓦山路上,顶着风雨,甩开两腿,一会跑,一会走,跑累了就走,走一会再跑。我们穿着大衣式的雨披,雨水顺着雨衣往鞋里流,汗水雨水顺着脖子往身子里流。马不停蹄的急行,我俩终于在天黑前赶到了紫阳汉江渡口。</h3> <h5>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紫阳任河嘴老渡口位置</h5> <h3> 到了渡口,天已微黑。站在任河嘴山坡上的紫瓦路尽头,看到一只渡船还停在岸边,我俩悬着的心立即放了下来,但还是担心船工开船。为了引起船工注意,于是,我俩朝着渡船大喊‘’船工叔叔……等一等……不要开船 ,有人坐船‘’。</h3> <p> 汉江洪水真大,波浪螺旋着向前翻滚,发出呼呼的虹吸声,整个山沟隆隆作响。洪水里夹杂着木料、树枝和杂草,以及家畜的尸体顺江而下。船上坐满了人,个个神情紧张。舵手站在船后沉稳的摇动船舵,不停地调整渡船行进的姿态。几个船工神情严肃,按照号子紧张地摇动大浆。洪水猛烈撞击船帮发出砰砰声响,溅起的水花落在船舱和我的衣服上 。此刻,我的心像是提到了嗓子里,感觉蹦蹦直跳,真害怕翻船啊,因为汉江翻船是经常的事,何况这洪水季节。</p> <h5> 现在的任河嘴,老渡口已淹没湖中,并被宽阔的大桥取代</h5> <h3> 船安全地靠了岸,大家终于松了口气。这时天气彻底暗了下来,感觉肚子也饿了,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当时紫阳城的石板街上只有两三家食堂,下午两三点就关门了。怎么办,我和林挺立商量,到铁二师师部医院伙房看看,混点吃的。</h3><h3> </h3><h3> 到了医院伙房,一个军人接待了我俩,我骗他说,我俩是往医院送病号的,一天没吃饭了 ,能不能找点吃的。他说没有饭了。我又对他说,你能不能再看看有没有剩饭,街道饭馆都关门了,实在没有办法。大概是他看我俩很小,满身泥水,很可怜吧,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到伙房里边端出来了半盆米饭,半盆菜。那盆很大的,部队用的铝盆,大小相当于现在的洗菜盆但要深一些。</h3><h3> </h3><h3> 我俩见到这么多的饭菜,眼睛为之一亮,立即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两个半盆的饭菜一扫而光。至今林挺立当时的吃相还历历在目,他一手捏着碗边,大拇指插在饭里,油糊糊的,嘴上沾着米粒。我的吃相比林挺立也好不到那去,只有林挺立来回忆了。太饿了,那里还管什么吃相。</h3> <p> 吃完饭,肚子撑得胀胀的,心里高兴极了。我俩离开师部医院伙房,在黑夜中去寻找师部招待所。开始借着医院窗户发出的微弱的灯光还能沿山路前行,但是天越走越黑,最后到了退回原路都不可能了。紫阳雨天黑的伸手不见手,盲眼也出现了,只见眼前白茫茫的一片,耳边是汉江洪水的隆隆声,我俩站在山坡上不敢挪动半步,心想实在不行只有爬着返回师部医院,另想办法。不知站了多长时间,忽然看见远处有手电光在晃动,顿时感觉希望来了,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 </p><p> </p> <h5> 紫阳东城门。出了城门向左拐五百米左右就是铁二师师部医院</h5> <h3> 于是我俩对着一闪一闪的手电光反复大喊,‘’拿手电的叔叔,过来一下,我们迷路了‘’。过了一会,看到手电光真朝着我俩晃来,而且灯光越恍越亮,当判定这灯光确实是朝我俩而来,我俩高兴极了。</h3><h3> </h3><h3> 过来的是一位解放军同志,我俩对他说,我们是学生连的,要到铁2师招待所去过夜,没手电困在这里。这位军人说,你俩跟我走吧,我带你们去,于是,我俩跟在他的身后,翻过一条沟,来到了师部招待所。</h3><h3> </h3><h3> 所谓招待所,就是一顶帐篷,里边没有灯,潮湿的地上铺着几张凉席。招待所的军人给了我俩一人一条薄薄的被子,我俩铺好后,浑身雨水脚上带泥的钻进被窝睡了起来。但是越睡越冷,无法入睡。不知谁的提议,为了御寒,我俩竟然睡到了一个被窝,相互依靠对方的体温,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寒冷的夜晚。</h3><h3> </h3><h3> 第二天一早,我俩去感谢这位解放军,他拿出炒熟的黄豆招待了我俩。到现在我还记得他的长相,名字和单位,王化龙,铁11师物资转运站的,脸黑黑的,瘦瘦的,个子中等偏高。退场回西安工作后,每当出差到紫阳过夜,晚上都会下意识的忆起此人。</h3><h3><br></h3><h3> 当年我俩所困的地方,正是紫阳现在最繁华的地方。每当去紫阳出差,走在街上,就会不自觉的忆起当年的这段往事,努力寻找所困之地,但是找不到了。还想体会体会紫阳雨中夜晚的黑暗,但是这里的夜晚已被灯火辉煌的街景所取代。当年的紫瓦山路早已沉入青绿色的湖底,但有关它的故事还在我们三线人中传讲。</h3> <h5> 灯火辉煌的紫阳城</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