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篆書進入兩漢之後,儘管是餘波未盡,有著較高的藝術水準,但由於人們對秦篆書已經是漸行漸遠,尤其到了東漢,即便是出色的專業書手對小篆也是相當生疏和隔閡,會不自覺地將隸書的寫法夾雜進去,無不反映出由隸至篆過度的特徵來。 </h3><h3> 後人把這種帶有隸意的小篆稱之為漢篆,亦稱繆篆,其最為明顯的特徵是屈曲排疊,周到回護。漢篆碑刻相對於陣容龐大的隸書碑刻而言,可謂是鳳毛麟角,我們除了在漢代隸書碑額、漢磚文、瓦當文以及各種小件銅器上見到一些漢篆外,作為整方碑版以顯示漢代篆書基本體格者,當首推《袁安碑》。</h3> <h3> 《袁安碑》全稱為《漢司徒袁安碑》。其刻立年代,目前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定論。原石出土地點不詳,1929年在河南偃師縣城南辛家村發現,現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寬約0.74米。現存字139個。袁安碑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用篆書寫就的漢代墓碑,其內容記載了袁安的生平。</h3><h3> 碑上有圓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間,正當碑中,為漢碑之所僅見。由於該碑發現較晚,字口鋒穎如新,書法渾厚古茂,雄樸多姿,用筆纖細婉轉,遒勁流暢,結體寬博,於飄逸圓融中盡顯端莊方正,給人以溫和婉轉之感,堪稱是秦篆具有東漢風格的傑出作品。</h3> <h3> 以上是對《 袁安碑》結字、用筆和章法所作的扼要分析,如要臨習此碑刻具體尚要注意以下兩點細節:其一,在臨習時時時注意加強線條的曲直變化,注重彈性效果,不可過於僵直,時時注意線條在行筆過程中的律動感,充分表現其用筆的流暢和舒展。其二,結字方面在把握《袁安碑》整體"微方"的前提下,還要充分注意其結構的微妙變化以及勻滿意識,通過強調空間的均勻分割,以達到整字的均衡。</h3><h3> 此外, 和《二袁碑》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似為同一人所書,篆法與風格基本相同,合稱《二袁碑》。如果在臨習《 袁安碑》的同時,再旁涉一下《袁敞碑》將會收到拓展思路,豐富手法的效果。</h3>